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生活随感一二三(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生活随感一二三(杂文随笔)


作者:赵文汉 秀才,116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81发表时间:2018-03-10 09:37:46
摘要: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不能只是“物质地活着”,他还要“精神地活着”。

一、今天,还靠什么活着?
   “靠什么活下去?”这仿佛是一个很傻的问题。还用问吗?当然靠吃、穿、住、行。是的,改革开放前的40年,我们还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为了吃得饱、穿得暖,我们就可以奋斗不息,能够“吃饱、穿暖”就可以成为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问题来了,今天,改革开放后的40年,吃、穿、住、行都已不成问题,就连“贫困户”的吃、穿、住,政府也都要彻底给予解决了。那么,今天我们还靠什么活下去呢?我们还需要继续奋斗吗?我们还奋斗什么呢?
   人可以本能地活下去,不去思考“靠什么活下去”的问题。比如活下去就是活下去,费那么多心思干什么?一天三顿饭吃饱,晚上在不错的房子里,有温暖的被窝,睡上一个好觉,一觉醒来要外出,还有自家的小轿车,得了,这就是“活下去”。
   但,人毕竟不是动物,人不能只是本能地活下去,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还会继续思考下去。于是,有些人就会追问:只是如此本能地活下去,那么,这样的活与死,本质区别在哪里?那么,人的活与动物的活,本质区别在哪里?显然他是在追问,作为“人”,在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他继续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他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不能只是“物质地活着”,他还要“精神地活着”。“物质地活着”是“为我而活”“为我的家人而活”,这是一种“小我”的活下去的方式,这是人生存的基础,谁都摆脱不了。然而,基础就是基础,仅有基础是不够的,搭建基础的目的是要在其上面构建高楼大厦,没有构建出高楼大厦的基础,层次是不够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精神地活着”就是要在“物质地活着”活得很不错之后构建的人生“高楼大厦”;“精神地活着”就是不再仅仅是“为我而活”,是超离了“小我”,在更高层次上,“为他人而活”“为更多的人而活”、“为后人而活”,活出一个“大我”来,活出一番事业来,活出一座丰碑来。
   于是,“活出一个‘大我’来”就成为了很多人在基本生存条件得到解决之后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撑,也成为了他们的人生信条。在这一信条的支撑下,他们的人生,活得轰轰烈烈,意义非凡。
   于是,钱学森,抛弃美国给予的崇高地位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回来了;于是,黄大年,抛弃法国给予的崇高地位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回来了;于是,南仁东,抛弃日本给予的崇高地位和优厚的物质条件回来了。他们回来的人生信条就是“活出一个‘大我’来”:为民族振兴而活,为祖国强盛而活。钱学森回国,让中国拥有了原子弹;黄大年回国,填补了我国科技领域里的一个又一个空白;南仁东回国,让中国拥有了“FAST”。他们活出了人生的座座丰碑。
   我们是平凡人,我们可能没有“钱学森们”的能量,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创造出他们的丰功伟绩。但是,我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也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今天,我还靠什么活下去?其实,我们同样可以走出“小我”,活出“一个‘大我’”来——寻找一份可以为更多人带来福利的事业,让这份事业成为我们继续活下去的理由和支撑。
   在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行不愁的今天,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不该还继续活在物质里,我们不该还继续活在钱眼里。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活得更有价值?如何在“大我”里“精神地”活一把?
  
   二、顶的何止是“半边天”?
   早在1955年的时候,贵州省“妇联”主办的刊物发表了一篇文章《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文章表彰了实行男女同酬的堡子村。毛泽东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亲笔批示:“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就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一口号,这个口号一直响彻到今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今天,“半边天”甚至成为了广大妇女同胞的代名词。
   其实,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女同胞对家庭、对社会的付出和所起到的作用何止是“半边天”?
   女同胞对家庭、对社会的付出,在生理上要比男同胞更加的痛苦。家庭需要延续,民族需要繁盛,生养后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须,而在这一过程中,饱受痛苦最大的是我们的女同胞。十月怀胎是一个多么艰难而痛苦的历程。十个月,300来天,每天都要挺着一个大肚子奔来跑去的,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就妊娠反应时的不停呕吐,分娩时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哪一场也都要比害上一场大病时付出的痛疼,其强度都要猛烈得多。
   女同胞对家庭、对社会的付出,在心理上要比男同胞的压力大得多。孩子生下来之后需要哺乳,哺乳期的孩子抵抗力差,今天头疼了,明天脑热了,让为孩子哺乳的母亲,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一刻都不敢松懈。哺乳期一过,孩子会走路了,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怕磕着,怕碰着,母亲提溜的心依然不敢有一丁点儿的松动。接着孩子该上学了,母亲开始为孩子的学习备受煎熬,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实际上都是在考母亲的心。母亲的一颗心一直要操到至少是孩子上大学之后,这中间,什么时间,母亲都没敢松懈过。而男同胞在此期间,不能说不操心,但一般来说,要比女同胞少得多。男同胞大多大性一些,很多时候并不将孩子的“不是”放在心上,而“操持孩子”是母亲的天性,母亲从来都不敢“大性”。孩子成长的脚印里浸渍得更多的是母亲的汗水与心血。
   女同胞对家庭、对社会的付出和所起到作用,在体力上要比男同胞更加的劳累。孩子的吃,孩子的穿,孩子的戴,基本上是由母亲包办的。孩子上学的接送,作业的看管,大多是由母亲完成的,至少不比父亲少。家里的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拖地板等等一系列的家务活也是女同胞干得多,男同胞干得少。如果有反过来的情况,男同胞还常常会被讥讽为“气(妻)管炎(严)”。“气管炎”表面上是讽刺男同胞的,实际上更多的是讽刺他家的那位女同胞,让女同胞脸面无光。鉴于此,大多数女同胞宁愿自己累些,也不让自己的男人落下“气管炎”的名声。
   以上,女同胞这些更多的付出,前提条件是工作上他们承担的任务与压力丝毫不必男同胞少,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必再去赘述。
   所以说,今天的女同胞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何止是“半边天”!
  
   三、微信与碎片化阅读
   人看待事物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要真正把它落实到生活中去,却没有那么容易了。
   有人提出:现在的人都不读书了,大众阅读现状堪忧。此观点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大片的拥护。但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这里的关键是对“书”的理解。假如把“书”只理解为传统的“纸质传媒”,这个观点好像还有一点道理,现如今读纸质传媒意义下的“书”的人好像比原来少了一些。然而,“现在的人都不读书了”这句话的含义绝不仅仅在此,它的意思还有“现在的人阅读量减少了”,后面的“大众阅读现状堪忧”一句就是一个佐证。对这一层意思,我是决不能赞同的。
   如今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改变了人类信息输出和传播的方式,继而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数字化”第一改变的是人类的“传播媒介”,过去远距离传播的媒介主要靠纸张,而今天人们传播交流信息的主要媒介已经转化“网络”了,其中最主要的是“QQ”和“微信”。因此今天人们的阅读不再单靠传统意义的“书”了,而主要靠的是“QQ”和“微信”。
   “微信”的形式出现比“QQ”晚些,但“微信”在传播、交流上比“QQ”更方便,更快捷,因此“微信”是后来者居上。如今大众传播、交流彼此信息主要方式是“微信”。
   “微信”这种新传媒的出现,让每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空间里、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可以进行阅读,这样就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利用任何一点闲暇时间来进行阅读,这比传统的纸质传媒“书”不知道要方便多少倍。正因如此,今天的每一个人的阅读量也就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得多。
   假如不是你硬要充当一个“睁眼瞎”,那么,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抬头一看都可以看到处处都是“低头族”,他们都在低头阅读。
   有人说,他们阅读的不见得是“文字”。是的,他们有可能在阅读图片,或者在观看视频。我想说的是,传统的阅读方式主要是文字,那是没办法的事,技术的限制,让制作图画太麻烦,而制作视频根本就没有技术可言,这样,“阅读文字”是过去人们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今天,技术的进步让人类传播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种,人们还可以传播“图片”,人们还可以传播“视频”,既然传播的形式变了,阅读的形式也就跟着变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人们的阅读捆在“文字”上呢?
   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紧张,生活中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越来越宝贵,与此同时,由于信息传播媒介和形式的变化,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只好选择了“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虽然每一次的阅读可能都是“碎片化”的,但是每一天的阅读总量与传统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这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
   所以,对待今天的大众阅读,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阅读观来看,或许可以说人们的阅读量在减少,但是,如果从今天由于传播手段变化而带来的阅读形式的变化角度来看,今天大众的阅读量不但没有缩水,反而是在大大地提升。

共 37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无忧地活着确实已经不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了。那么,如何活着才算真正地活着?我想作者的观点应该为我们写出了答案。所谓活着,就是要精神地活着,要在“物质地活着”,活得很不错之后构建出人生的“高楼大厦”,要超越“小我”,在更高层次上,“为他人而活”“为更多的人而活”、“为后人而活”,活出一个“大我”来,活出一番事业来,活出一座丰碑来。这样的“大我”,与身份地位无关,即使我们只是平凡人,即使我们没有名人们的能量,我们同样可以做到。文章条纹缕析,层次分明,笔锋犀利,从活着的意义写到妇女克服了生理心理的负荷对家庭社会所作的贡献,最后笔锋旋转写到了阅读。说到阅读,确实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诚如作者在文中所言,又有谁能够否定,从网络微信上进行的阅读是失却了阅读的真正意义的呢?欣赏美文,推荐阅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8-03-10 09:42:48
  感谢赐稿【看点】。友友文笔晓畅,言之有物。点评不到位处请谅。
2 楼        文友:欣月        2018-03-10 12:47:11
  文章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现象。人该如何活着,该怎样对待半边天,怎样理解“阅读”。我想读了此文,都会从中找到答案。一篇耐人寻味的随笔,欣赏!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3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8-03-10 12:57:58
  正如钱教授所说,大唐盛世,谁知道它的GDP是多少?没人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有杜甫、李白、白居易。这篇文章值得深思。
寻找姚黄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