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冰心】树墩墙·溜牛筋·乡戏(散文)

精品 【冰心】树墩墙·溜牛筋·乡戏(散文) ——冬忆


作者:乡野 布衣,190.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27发表时间:2018-03-12 08:45:36

【冰心】树墩墙·溜牛筋·乡戏(散文)
   一、树墩墙 
   西风起时,我便会想起老家那久远的风景——烟火的味道。庄稼收镰的季节,家家户户屋檐下,都码着够到窗台高的树墩,形成一堵堵方正的树墩墙。只要看看哪家的树墩码得多,就知道哪家的女主人多勤劳多能干。
   傍晚的村庄,红墙黛瓦,炊烟袅袅。母亲挑着树墩的身影出现在暮色里,伴随她的还有那担头哐啷作响的空饭锅。
   柴门响处,我们习惯地迎上去,接过铝锅、竹笠、头巾等,不为别的,只为讨一声乖,偶尔有些时候会有四五粒牛柑果、或熟得烂透的二三串山梨的奖赏。
   吃过晚饭,窗台上忽明忽暗的煤油灯照着,我们开始码树墩,在屋檐下的滴水线内,粗的直的有角的树墩靠着砖墙摆成一个矩形,然后整齐有序的往上码。看着越码越高的树墩,母亲脸上露出宁静的笑意,仿佛一天的劳作终于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在哈气成雾的大冷天,母亲煮好一大锅玉米粥后,把灶底的火炭耙到火盆里,再添树墩,不一会,便冒出缕缕青烟,释放出融融暖意。
   那一刻,被火光映红了脸庞的母亲是最为动人。
   以致多少年后,我仍记得母亲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如此静好。 
    
   二、溜牛筋 
   当寒霜把地里的红薯叶打蔫的时候,小河断流了,冬天到了,山色满眼的衰败。
   因为穷,我们都怕过冬。虽然都有一件卫生衣,但穿了一两年衣里的毛就起结了,两件单裤套着穿仍抵御不了寒冷。孩子们拖着两条绿鼻涕忍忍冻也就捱过了冬,但耕牛可是队里拉车犁田的好把手,怠慢不得。大人们都这么说。
   于是,秋收后,稻草都一垛一垛的堆在路旁村头。一是为了备足耕牛过冬的草料,二是铺在牛栏里给牛御寒。要不,牛不仅仅只是流绿鼻涕,冻死那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冷加雨的天气。
   若是生产队里冻死了牛,大人们怎么想我们不去理会的,对于肚子里没一点油水的我们,比哥哥讨媳妇吃喜酒还要高兴。
   学,是不会上了,大家都旷课,都挤在草垛旁看宰牛,叽叽喳喳的,想着很快就可以大快朵颐,兴奋得不得了。
   大人剥了牛皮,拉平拉直了钉在墙上晾着。牛肉牛下水都分了,晚上,家家户户都飘出牛肉大蒜姜酒味。晚自修,不能不去了,死牛肉的膻味和着昏暗的油灯光在教室里弥漫,牛气十足。别的生产队没吃到牛肉的同学都捂着嘴嚷嚷:嗯——嗯——臭,臭!阿秀就张大嘴巴对着他们呵气:膻死你,膻死你!
   夜,是睡不着的,越睡不着越觉得长夜难眠。风吹得窗棂吱呀作响,这么冷的天它还卖劲地响个不停,是不是也一样地兴奋。
   天亮时,个个都不曾洗脸梳头,蓬着头端起瓷碗菜刀往仓库里钻,仓库里五爷早生旺了火,三块石头支起的一口大锅里,灰色的油腥沫在滚烫的水面跳跃,被刨光了肉的部分牛骨露出了水面。
   待每家的孩子都到齐了,五爷眯着眼将骨头打捞出来,热腾腾地搁在卸下的门板上。牛蹄筋和牛板筋等大筋都被大人溜光了。我们小的只能勾着头在牛肩骨、肋骨、牛脊、足筒,甚至在牛头上打捞一份惊喜,感觉就像在寻宝。工具是有限的,除了菜刀就是菜刀,明晃晃的刀韧在牛骨上溜,看着半碗绿豆大的、黄豆大的透明牛筋,都情不自禁地流口水,都不舍得放到嘴里嚼嚼尝尝,满足与幸福都写在脸上。
   奶奶在热锅里放上豆粒大的猪油,将牛筋炒干了,撒上盐,香气顿时溢满了整个灶房,姐弟几个就着玉米粥顾不上细嚼慢咀,嘴巴咂得山响,没牙的奶奶只能在旁边干看。最后,牛筋碗也轮流着舔干,那个馋啊,就差筷子兄弟没有打架了!
   那个时候,队里死了牛,才是冬天过的日子——我们这么认为。
  
   三、乡戏 
   冬天一到,粮食都归仓了,土地也闲了下来,乡里人惜时地在年关前后享受一下。搭了戏台,请了乡戏。
   乡戏,自发组织起来的戏团。
   儿时,戏都是请外来的,乡里村里没有戏团。戏台搭在学校球场的东头,石头叠砌起的高台,台面新土夯得平平实实的,六张八张竹达铺了,简易的戏台就搭成了。 离唱戏还差几天呢,饭后台前就都有老的小的影子在晃动,眼盯着台上的,仿佛戏正在进行,兴奋得不得了。
   台前两头上方高悬着两盏汽油灯,把台上台下照得通亮。台上是忙碌的布景人和搬弄乐器道具的乐队。台下,人头攒动,叽里呱啦的,借凳子的搬砖头的找位子的都在忙活。
   看戏的也有四邻八乡的,大人就找相属的或亲戚朋友聊天,小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
   那年正月初三,村里请来了小有名气的镇流戏团。戏还没开演,我们一家子早早在前排占好了位,端坐着。一挂鞭炮响后,大幕徐徐拉开,土话报的幕,演的是《杨贵妃》。然后锣鼓齐鸣,二胡、二弦琴、扬琴、唢呐、琵琶、喉管、木鱼、横箫、竖笛、鼓锣、钗钹等十八般乐器齐齐奏响。
   在滴滴艇、滴滴艇和达滴爹的混乐中,一位穿着绿衣的小丑(蟾蜍)和一位白衣小旦(玉兔)跳出广寒宫,女的身轻如燕,声音娇滴滴,男的弹跳自如,功夫火烈烈。
   看的盯着演的,演的投入,看的入迷。
   唱的念的都是粤语,唱腔也拉得好长好长,我看不懂剧情也听不懂粤语。看不懂演的我就看奏的,二胡哥在如痴如醉倾情表演,他的身子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摆动,俯首抬眉张扬有度自然而不夸张,虽听不到二胡的声音,但小小的心灵就这么被感染着吸引着,看着看着就醉了。三四十年过去了,不知当年的二胡哥还好吗?
   好奇过了,兴奋过了,眼皮开始打架了,管父亲絮叨着唐明皇杨贵妃,趴在奶奶膝盖上就迷糊睡去。戏散场了,头上就有了露珠味。
   后来,外婆家登秀屯组了一个戏团,美金的五姐嫁登秀,她喜欢看戏,邀了我们一起去看戏,母亲怂恿着我和弟弟,每人挑两筐牛柑树墩给外公烤火,外公当时是土医生。到大林,都认得我们是登秀的外甥,问:送给外公入药啊?
   到外婆家,吃罢晚饭,外婆告诉我们:七妹唱也恶打也恶哦。恶:厉害之意。我惊愕,原来,七妹,戏团里的花旦,台上唱念做打身手不凡。果然,那晚她演的杨八姐出关,扮相英俊,嗓音高亢嘹亮,说唱字正腔圆。她单腿跳上八仙桌上的高凳,左手握翎子,右手舞金枪,双眉倒竖,虎虎生威。引来阵阵掌声。七妹,后来成了我的远房表嫂。
   我到外地求学时,村里组了一个戏团,请南宁一位师傅来教戏,还有一个叫做家凤的女孩子。春节放假回家,凤仙,美金和金凤她们在大队部排练,我羡慕得不得了,站在窗口偷看,依稀记得:咪嗦来咪哆和来哆发咪嗦的调子。
   我叫美金求师傅也教我学戏,师傅说,念书的教了也白教,开学了就走了,没时间排练也没时间登台。
   睡觉时美金就教我唱词,可我一句也记不起来了,倒是记得:一鼎中,乙妹靓,三点头,四洪钟,五发来,六蚊帐,七超七,八马来,九上九,开齐齐,这些猜枚的术语。
   现在,乡戏没有了,县里也没有了。前些年,小林街做庙斋,请来南宁的一个剧团,花旦小生都很老,扮相也没当年七妹她们俊,小生老得脖子下的皮松耷耷的,我二婶月娇说:像只流鼻涕的鸡(吐授鸡)。
   父亲母亲是戏迷,今年春城内街大皇庙请来戏团,唱了一会又来大雨,回来时他们遗憾地叹道,再也没有好的乡戏看了。

共 27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树墩墙》院落里高高的树墩,是母亲勤劳的见证,它温暖着家园里的整个冬天,充满了烟火的味道。《溜牛筋》冬天冻死了牛,饥饿的孩子们兴奋地旷课躲在草垛边看宰牛,天亮时,孩子们端起瓷碗菜刀钻到看仓库的五爷煮的牛骨头上溜牛筋,打捞到的惊喜幸福与满足,让这个冬天没有白过。《乡戏》是乡村孩子的一道文化大餐,乡村戏台就是民间艺术的摇篮。开演前的期待,观看时的热闹,看完之后爱上了演戏。如今虽偶尔有乡戏,却全没了那时的味道。本文借助描述与码树墩墙、溜牛筋、看乡戏有关的生活场景与故事,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地再现了童年记忆中乡村冬日的温暖、美味和乡村文化给心灵带来的喜悦,那质朴清纯愉悦的乡土气息让寒冷的冬天充满了温暖。美文美情,引起读者心灵强烈共鸣。感谢赐稿冰心,推荐共赏!【编辑:心灵飞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13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灵飞鸿        2018-03-12 08:54:09
  又读姐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浓浓的乡土气息令人销魂,仿佛又回到了童年,那种感觉真好!问好姐姐,期待更多精彩!遥祝春安!
勿忘本真
2 楼        文友:孙鹤        2018-03-13 09:04:22
  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一篇文章,真情质感,淳朴厚重。欣赏,拜读,问候作者,遥祝春祺。
敢于自嘲 善于自悦
3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18-03-14 16:17:07
  三篇精美的小短文,让人眼前一亮,美文美情,感情细腻,情感丰盛。好作品,欣赏学习了,前来祝贺老师佳作获精,恭喜,恭喜。祝老师佳作连连,精品无限。问好老师,遥祝春祺。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