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长篇小说《大西院》的几大特点

精品 【赏析】长篇小说《大西院》的几大特点


作者:魏海龙 白丁,92.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33发表时间:2018-03-13 21:31:25


   创作小说,如同一个女人经历受孕、孕育、分娩的全过程。魏海龙在前言中,用十分俏皮的语言叙述自己创作小说的孕育之苦,以及即将完成时,内心的激动。
   他,一个近40岁的男人,要生了。即使这是他的第四胎。
   十分有幸,我成为他孩子的一个叔叔,每天中午、晚上下班就偎依在沙发上、妻子的埋怨里,抱着他的孩子,任那无色无形的墨香,触及我内心的痛。
  
   本土性
   捷克诗人扬·斯卡采尔曾写了一首四行诗:“诗人不创造诗/诗在某地背后/它千秋万岁等在那里/诗人不过发现了它而已。”
   不成想,昆德拉在解读卡夫卡小说《某地背后》一文中,引用了它。
   魏海龙,出生于辽冀交界的一个小山村,多年的读书生活,让他走出闭塞落后的大山。毕业后,他一直在外奔走,当过销售、打过工,但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没有遗落的,就是创作的梦想。
   农村生活的多年积淀,给了他难得的文学营养。在他的小说里,故乡里的做豆腐,红白喜事,入冬积酸菜,腊月蒸豆包,正月高跷会,二月二龙头节,婴儿庆生做满月,老人庆六十六、八十等民风民俗时不时出现,作者煞费苦心地将其过程和要点叙述出来,一点点在读者眼里构建他的家乡,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作家莫言说:“我的故乡山东高密号称有四宝:剪纸、木板年画、茂腔、泥塑,这些民间艺术是我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大西院》里,时不时的又出现一些错字、白字,说到底,不过是家乡的方言俗语,要是真写,字典里没有那个字,但老百姓却天天挂在嘴边上;再不就是什么杖子、营子,成为小说里的村落标志,石羊石虎、牛河梁红山文化、皮影、百合都在其中露脸,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对生活于斯、成长于斯的读者来说,这乡音,这乡韵,都再熟悉不过。
   吾认为,本土性,即民族性。时代呼唤接地气的作品,呼唤具有民族特色,又彰显我们文化自信的作家。
   所以,他发现了这一切,并写出了这一切。
   另外,象牙塔般的大学生活,也给了他不一样的视野和给养,这里不是一潭清水,有同学之间的尔虞我诈,有梦想的追逐与破碎,这里有他对宋词的“初识”,更有对故乡人、家乡事的品尝。
  
   人民性
   小说评论家洪兆惠曾说过,艺术中的精神力量,源自艺术对人的根本性精神问题的触及和表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有多少变化?大西院的风土人情,几代人的生活素描以及精神上的碰撞。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用冰冷的键盘敲打着岁月,用心血描绘着乡村世态人情与岁月变迁。
   《大西院》整整60万文字,124个人物性格不一,命运不同,一些敢爱敢恨的年轻人登上舞台。
   李杏花、尤春林作为打工一族的代表,大胆追求真爱,欲冲破家族藩篱,冲破世俗观念,他们懦弱又坚强、胆大又狭隘;尤春燕、李宝柱作为读书改变命运的代表,是有新思想的一对,但面对着李宝柱父亲告密,尤春燕父亲过失杀妻,逃跑后,被捕入狱,故事系上死结;尤春光、白莲作为农村创业致富的典型,有对爱情的背叛,有对爱情的坚守,述说了农村发展大潮中的精彩浪花。
   与此同时,一些外围的年轻人也登上舞台,因为嫉妒而屡下黑手的马虎,反而娶了陈雪,本该相爱有缘的周芳,却留在了北京,尤春燕闺蜜柳映雪,看不了李宝柱的受苦,酒后直白……
   年轻一代的觉醒,不同程度叩击着老一辈人的思想。退伍的尤文面对着老嘎达尤兴男的出走,领回街里对象,抱回孙子,从愤怒,不认可到真心赞赏;从尤文受政府看重,儿孙孝敬,到儿媳妇偷人、辱骂,甚至侮辱其扒灰,最终惨淡落幕。作为尤家老大、代表人尤兴国面对着翅膀硬了的孩子们,一步步退让,而慢慢接受新一代的冲击。生活在大西院里的白兰花,虽有女儿、女婿的默默鼓励,但一直到亲家、恋人侯一死,她也没有撞破世俗的束缚。
   生活就是如此,又有何其多的“哀其不幸,恨其不能,怒其不争”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学工作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对人民爱的真挚,爱的彻底,爱的持久,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作者就是这样,在与人民一起描绘改革开放乡村巨变的同时,又直指乡村痛处。
  
   时代性
   一个时代,需要一个时代的文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
   大学毕业后的他,奔波于城市,同时签约网易,驻足盛京文学网,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网络作家,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片乡土,渴望看到乡村的发展。于是,他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利用三个月的光阴,用现实主义写法,构建了当代乡村的一个缩影,孕育了这个牵动读者心灵的孩子,彰显了鲜明的时代性。
   在叙述中,国家大事时隐时现,成为较明显的时间轴,也赋予了人们生活变化的明显标志。有土地承包,苹果地的归属;1984年,邓小平视察南方;1976年,毛主席逝世;80年代初,人口计划生育的实施;1995年的二次分地,确立土地三十年不变制度;1997年,设计师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2年,非典爆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17年,二胎指标的放开;一直到2017年,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他用审视的目光,看着当代农村的变化,尤其是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生活变化及思想转变。
   在叙述中,他用展望的目光,思考着农村的发展之路。乡政府里,创新派党委余书记与保守派刘乡长是否发展旅游业的博弈,尤兴福越位不合常规的就任党委书记,尤兴国的果园合同没有到期,而面临投票定夺,沈大光一家的到来,唤醒尤晶晶的身世,同时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埋下伏笔,滕飞,大学生村官的出现,让乡村泛起涟漪,白大海与白大江兄弟之间的矛盾,产生嫌隙,而最终在另一代人的努力下,得以弥合,理应当教研组长的尤春艳,与教研组长失之交臂,后终成正果,尤晶晶大学毕业,反哺乡村……如同前苏联小说评论家提出的未完成理论一样,正因为有些事情不可完成,从而更加突出了审美活动的事件性。
   细看每一个人的出现,都仿佛代表着一个群体,还或多或少的能看到作者的影子,而从每一件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仿佛又都藏着他洞察世事的思考:
   乡村经济,十九大重彩挥毫,我们崛起正当时,可又将向何方发展呢?
   乡村的人们,变化太多,但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又将走向何方呢?
   作者如同许多离家的孩子一样,是清醒着的,又是迷茫的、无奈的、心痛的,这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随着尤、侯、白、李四大家族几代人的情感纠葛,都围绕着一个地方,如画卷般展开。
   大西院?
   对,就是它。
   我的哥们,魏海龙,就藏在大西院的某处,看着、思考着……
  
   文化性
   每个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辽西这片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这种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
   秧歌,皮影,剪纸,撒灯,这是代表辽西土地的民间艺术。
   首先说秧歌,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辽西秧歌包括很多种类,有高跷,灯会,地蹦子,寸子,灯会又分为船灯,挑灯,举灯。辽西高跷出子堪称一绝,包括摸鱼,扑蝴蝶,开茶馆。而且还流传着很多耳熟能详的唱段。
   辽西皮影有着古老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流传下来大量的优秀唱段。男扮女角,成为一大亮点。
   剪纸艺术也是一绝,窗花和挂钱是辽西人民逢年过节必须要张贴的饰件,在其上面有精巧别致的各种图案,可谓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撒灯准确的说是一种习俗,但这种习俗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完全超脱原来意义上的那个层次,相反却是辽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这种撒灯仪式是春节期间最隆重的活动之一。通常在正月十五晚上举行。
  
   历史性
   这部小说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虽然时间选在了1984年到2017年,但是整部小说仿佛是一部连绵不绝的史书,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那场波澜壮阔的流民活动,也就是历史上定义为闯关东的这一壮举,小说的主人公正是其中的参与者,是他们见证了那个特定的时期,紧接着便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一直到今天。虽然小说止笔于2017年,但是却展望了2020年,也就是中国将会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节点。
  
   英雄性
   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创造英雄,这是一个英雄爆发的时代。
   尤春林是新时期农民的代表,在他的身上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有着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坚守,有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创业精神,他是走出去农民的典型。从打工到创业这一路走来可谓是励志的范本。
   白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同时也是一个贤妻良母的代表。虽然面对男人的背叛和抛弃,却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善良的内心。在男人患难之际毅然伸出援助之手,用博大的爱包容了一切罪恶。用四年光阴照顾已为植物人的男人直至痊愈,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啊。
   侯小英把别人遗弃的孩子抚养成人,却不求任何回报,当面对孩子的未来和命运的关键时刻她又一次选择让这个孩子回到亲身父母的身边。母爱在这个女人的身上得到放大和延展。
   余石启身为朝阳洞乡当家人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终于带领这片土地走向了康庄之路。他不正是改革开放征程上成千上万的好干部的活生生的例子么?
   这只是几个代表而已,我想小说里的英雄举不胜举,在此就不赘述了。英雄应该是一个群像,而非个体,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综上所述,这是一部百年家族史,通过平民视角展现中国的沧桑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辽西农村的发展和进步,包括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
   这是一部最接地气,最能代表普通老百姓,或者说是改革第一线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

共 39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借助对《大西院》特点的解读,表现出的观点是值得写作者们思考的。该文明确指出了这部小说的特点:本土性、人民性、时代性、文化性、历史性、英雄性。这些特点的解读都紧扣小说本真,把小说的深刻性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者归纳的这些特点,对我们的写作爱好者,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值得品味的赏析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0319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3-13 21:40:35
  读了老师这篇赏析文章,引发了我关于写作的更多思考,谢谢老师,辛苦了。期待老师更多赏析作品的到来。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西鋂铃铂        2018-03-26 12:56:02
  一定拜读一下魏老师的大作。
江山文学,天下文人的精神家园。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