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春韵】巷深深(散文)
新的东西符合适宜,旧的东西产生情节。
面对富丽堂皇的新图书馆,就像面对一本精装的彩绘,仿佛对比似得,脑子里会及时地闪过共青团路上的旧图书馆的记忆,泛着草色,用麻线订装。
一、寻
围着共青团路,左左右右地逡巡了好几周。电子地图上写得明白,为何不见纤纤身影?
艺术馆门前人气鼎沸,各色父母都在孩子青春雪白的宣纸上,涂抹自己喜欢的色彩,然后定期来到这里,接受彩排。门前不时东奔西窜的保卫,刚刚得以喘息,又钻出一个不适时宜的我:“您好,请问图书馆在什么地方?”
“西行二百米。”同时,那粗壮的胳膊借势向西一挥,指给我一条光明大道。
五十米、一百米,走过二百米,仍旧不闻其声,未见其影。刚好脚跟前有个安装自行车的大个儿,顾不上他的忙碌,低下头轻声细问:“您好,打扰一下,图书馆在什么地方?”
大个儿没有停下手中的忙碌,只是轻轻地一歪头,向着左后方一嘟嘴:“诺。”
噢,是了,一条幽深的小巷子悄然隐藏在身后的街道里,像是地震之后残存的一个裂隙。巷子口左右分别悬挂着长短不一的三块黑色木板,上面轻轻浅浅地用不同的字体书写着淄博市图书馆等字样。和周围的耸天高楼、车水马龙相比,就像一件未被识别的出土文物,丝毫不能吸引、聚焦周围人的兴趣。
沿着巷子走进去,两边的墙壁一如巷子口的门牌一样泛着破旧的白光,只是那群众路线教育照片和学习心得的崭新,带来一条能够证明和当今社会同喘息的资讯。
走到巷子中间,有一个坐东向西的门洞,张着口淡然的开合在那里。房子沿院四周,成方形而建。无需好奇的,因为与书籍相关的,并非全都是淡泊,全都是寂静;无需内探的,因为一进门洞,便有一个大大的箭头提示“图书馆从此门进入”。于是,转身左拐,拾梯上了楼。一楼,成人图书借阅处,二楼,儿童图书借阅处。
二、“毛边”老头
孩子早就办了借阅证的,不得不说,那是集体前行、竞争的力量。班里举办义务劳动,来这里打扫卫生,同学们为了积极表现自己对读书的热爱,纷纷踊跃办理了借阅证。毋庸置疑,一两次之后让它束之高阁的是大多数人,包括我的儿子,喜欢的从来都是漫画,或者历险记、侦探集……老师推荐的各种优秀读物也总是在“不能只吃垃圾食品,也得需要营养套餐”的威逼利诱下,羞羞答答地浅尝辄止。
这次,我是为了自己而来,因为隐隐的,仿佛图书室里还有一个自己未圆的梦。
图书室不大,约四五间房见方,朝阳的一部分被分隔成了阅览室,其余的是借阅室,林立着近两米多高的书架子,每个书架子上排列着不同分类的书籍。三三两两的中学生或端坐或行走在其间。
“能办理借书证吗?” 与天堂接壤的地方来不得半丝粗糙的亵渎。我不敢大声,弱弱地问门口服务台上的年轻人。
年轻人连头都没有抬,紧盯着微机上的屏幕,半响没吱声,终在脸上有了一丝儿不易察觉的满意的笑容之后,丢过来一句:“周六周日不予办理,你到下周一至周五过来。”
“噢。谢谢你!”我轻轻地回应着退了出来。
因为周一至周五要上班,第二次来的时候仍旧是个周六,给儿子还完图书,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再次踏入。这次值班的是一个秃顶老头,他正在兢兢业业地整理着借阅的资料。“请问,能办理借书证吗?”
“能。”他边说边抬头看了我一眼,厚厚的眼镜片下投射过来一缕强光,瞬间即逝,然后又说,“你填一下这个,需要交一百元押金,没有期限。”这时,坐在窗台边的一个同学向这边走来,老管理员回了句:“我忙,你做作业吧。”年轻人没有推辞,悄无声息地踱回桌边。
填写完毕递过去,老管理员停下手中的活,看了一眼:“贴上照片。”
“没带。”
“噢,没带……”他直起了身子,没经任何思索,看了看身份证件,极速扫描一下我这张布满岁月风尘的中年妇女的脸庞,“自己回家找张照片贴上。”
“噢,谢谢!谢谢!”我诚惶诚恐,双手接过。
“先去找书吧。”我快快乐乐地步入了印象中的殿堂。
左边手起,文史类,右边手起,现代文学类,沿着右边向后,先是国内文学,后是国际文学。驻足,寻找,行走;再驻足,再寻找,再驻足……突然,一阵憋闷感突袭而来,仔细定神——腐败霉气!而且,越往里气味越浓。对于一个持证多年的执业医师,很容易想象此时此刻,正有成千上万的霉菌在我周围急速繁殖。于是,跳过黄渍的书籍,匆忙挑选了一本看起来比较干净的心理小说,一本散文集,在老管理员X线一样透视的目光中逃了出来。而且,回到家以后,固定在一个纸盒里放置,在太阳光下暴晒两天,包上干净的书皮以后才开始了阅读。
在老家,每一个村的村口都会有一棵标志性的古树见证成长,而在这个图书馆,这个和蔼的管理员就像图书里的毛边,在年轻的嘈杂中,闪着独特的情怀。
三、留个念想
走在快乐的道路上,时光也是轻盈的。
自打有了借书证,每周我都会光顾的。只要这本书符合社会主义道路,只要不是霉得让人却步,只要它能给我带来某些启发或美好,哪怕是短暂的记忆。慢慢地,我竟熟悉了这股味道。
只是,每次离开时我都会回望。它就像一位龙钟的老人,在这个电子阅读疯行的年代,面临着或生或死的巨大压力。他的颓废不全是人浮于燥的心境,更多的是图书不能及时更新,所以只能接受慢慢退化成古籍去收藏的境遇。
图书会消失吗?每位家长、老师都在努力培养着孩子对书的兴趣。从一年级开始,组织各种图书馆义工小队,打扫卫生,整理书籍.....在某些人的眼里,图书馆的正襟危坐会传授给孩子阅读的爱好,其实不然,没有跟上孩子思维的图书,孩子们不会喜欢,即便是去整理了,骨子里流淌着的仍旧是对这些书籍的索然无味、了无兴趣的血液。而且,在图书馆待兴的日子里,早就有另一种自由的图书室悄然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们存在于大型购物场的一隅,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而且,配置中央空调、咖啡、饮料、沙发——繁华、舒适,只需办理一张小小的会员证,就可以在疲劳之时自由进出。你说,还会有人选择图书馆吗?
终在这一天,结局到来。
“带押金条没有?”还是那个“毛边”老头。
“没带。”我满心疑问。
“这儿要关门了,下周六之前带押金条来退押金。我们在城西新建了一所图书馆,借书证用不着了。”一边整理书籍,一边和我说话的他,目光略一躲闪,手上的动作略一停顿后迅速恢复正常。
“哦,好的。”
结果,周六我去的时候,只带了押金条,忘记了借书证。依旧是波澜不惊:“不用还了,留下做个纪念吧。”
日子、月子、年飞速的运转,只要我在新的图书馆面前停留,那个深深的小巷总会涌上心头,泛起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