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征文似水流年】那一年

编辑推荐 【绿野征文似水流年】那一年


作者:玉锦华章 童生,710.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7发表时间:2018-03-17 21:59:35

那一年
   那一年,早已被历史的尘沙掩埋,很少有人记得那一年发生的事。那一年,正是“文革”正盛的一九六八年。
   那一年,经县委批准,成立了“海五七抗大战校”。学校是遵照毛主席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生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的五七指示精神建立的。招收的条件是能吃苦,班主任孙景阳老师认为我曾经徒步串连,走几千里,一定能吃苦,就让我去了。
   那一年的五月七日,晴空万里,惠风和畅。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五十七个初中生扛着大旗,背着简单的行囊,在聂兴国和张成祥带领下,徒步去目的地一一东方红水库。我们神往的“五七战校”的生活就要在那里开始。每个人都豪情满怀,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那个年代听毛主席话,走“五七”道路,是件特别神圣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觉得无比的光荣和豪迈。六十里路走了一天,夕阳正红晚霞满天时分,我们抵达目的地,我们战校的家园----东方红水库,同学们累并快乐着。
   那一年,我们青涩单纯,不谙世事,却有冲天的豪气。“一抹青山万里云,杨柳低唱库水吟” ,山也清碧,水也清幽,水库风景如画,我们却来不及沉浸美景之中,因为扑面而来的就是艰苦生活的考验。我们的“五七抗大战校”没有校舍,连立块招牌的地方都没有,战校的名字只能在每个人的心里。
   遥想那一年,农场大队曾是我们的御寒所在,陈家店林场也曾是我们的避暑之地。南也宿过,北也栖过,居无定所。刚到水库时,女生住在水库东南方向的侯家屯,三三两两的被分在各个农工家里,我和学敏、贾秀范三人住在了姜姓的渔民家里。我们住在北炕,这个渔民五十来岁,居心叵测,有骚扰我们的倾向,我们坚决地搬出了他家。男生砍来青枝木棒,自己动手,在水库大坝西头,水管处对面的大仓库里搭床铺,地面潮湿,屋内采光不好,空气流通不畅,隔壁是水库民工的工棚。住所虽然简陋,但是挡不住那里传出的歌声,笑声,古典名著的宣讲声。
   遥想那一年, 吃饭没有食堂,我们搭棚立灶起炊烟,高粱米饭盛满碗,无油的白菜也香甜。刚去时只能在水库西岸埋锅造饭,从水库里拎来混浊的水,煮成高粱米饭,就着少油寡淡的白菜汤,我们这一堆,那一伙,吃得津津有味。夏天的食材多了一种,就是刚从山上采来的蘑菇,炒白菜倒是很鲜美,只是因为没晒干,洗洗就下锅,吃的时候常有小白虫在里边凑热闹,虽是“高蛋白”,看到后也吃不下饭了,反胃得很。计划经济年代,豆油的问题无法解决,总是高友琴到他父亲单位“走后门”,劳心费力地买回不算纯正的猪油,吃得到现在都闻不得那股味道。
   那一年虽然吃的不香,住的不舒服,但是同学们只有一颗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坚决走五七道路的决心,对于生活的清苦,全然不在乎。
   遥想那一年,我们要走“五七”道路,从性质上看战校就类似于半工半读了,但因创办之初,一无所有,百业待举,一切皆须自力更生,所以我们来不及“半读”,只能是“全劳”,“全农”了。我们种地打草学农事,开始干各种活儿,南山北地都有我们的身影,这些人生机勃勃,搅得这里山水激荡。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我们晨作昏息,开荒种地共享其乐,也在是为了生存而忙碌着。栽树,拾柴,捡蘑菇,割麦,打场,打草……什么都干。男生有的还去稻田地蹲守看护,住在窝棚里,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
   那一年, 我们艰苦备尝,干了从未干过的活儿。最难忘的是冬天到种畜场脱谷。清凉的月光下,机器轰鸣,北风呼啸,一群十七岁的孩子昼夜不停地奋战着。汽油灯 强烈的光线下,男同学踩着踏板,脱粒机发出“呜—呜---”的声音,夹杂着说笑声,滚筒飞转,几个女同学当下手,一把一把递上豆捆,一会儿脱粒机前就堆满一堆金珠玉粒,看着我们的战绩特有成就感 ,那种快乐是任何物质享受都难以比拟的,是发自内心的欢愉。夜半更深 时,又冷、又累、又困,心中不免有些想家。
   夏天的时候去九里九的南山打苫房草,虽然不知道要送到哪里,有什么作用,但我们还是满怀激情地去完成任务。迎朝晖,踏晚霞,一去就是一天,中午送饭:玉米茬子干饭,炒白菜,大家席地而餐。饭后也不休息,接着干。同学们把大扇刀磨得快快的,随便找到一大片草地,特别那些男生还脱下衣裳,甩开膀子,卯足了劲,扇刀所到之处,一大片一大片的草就乖乖地躺在地上。任凭捆绑,任凭摆布。虽然蚊虫叮咬,烈日暴晒,全然不顾,你追我赶,挥汗如雨,无人喊苦和累,还不停地对歌,男生孙彦忠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女生赵秀玲立刻对上:“嘿!咱们工人有力量!”男:“每日每天工作忙”女:嘿!每日每天工作忙!”男: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变了样! 女: 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的世界变呀变了样!……刘丽华,高友琴,赵晚春几个歌喉动听的女同学,也是边割草边唱歌。蓝天绿草,歌声飘荡,一群不知愁滋味的大孩子,乐在其中,乐此不疲,真是天生一群小傻瓜!
   穿越时空,遥想那一年,值得怀念的是娄燕青同学,她是来自海伦三中的一个漂亮女孩,身材高挑,面容姣好,一朵娇艳的小花儿。不知是因为不堪劳动的重负,还是莫名的青春思虑,她病了,年仅十八岁,生命之花就凋谢在战校的风风雨雨之中,令人心痛,她最后的愿望是和父母要一块“上海牌”手表,令人唏嘘。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人生的多姿多彩,社会的千变万化,她还来不及领略和感受,就这样的枯萎了,不胜惋惜。半个世纪过去了了,相信同学们都没有忘记她。
   那一年, 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地辛勤劳作,我们确实得到了锻炼。皮肤真的晒黑了,手上磨出了血泡,后来又生出了茧子。都学会了做饭,铲地,女生陈洪新还学会了赶牛车,吹短笛。同学们苦中作乐,青春焕发。由于办学的方向性和目的性都很模糊,同学们总是分散的时候多,在双禄公社农场大队是大家集中最长的一段时间,那段日子主要是迎接九大的召开,同时批判资产阶级。后来女生又去海北医院学医,男生到海伦大修厂学工。东一头,西一头,做的事很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行动。
   那一年, 在我的一生当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不可否认,战校的产生也有当时某种偏“左”思想影响的因素,是那个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事物,说是怪胎也可以,它的消亡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将近一年的“五七抗大战校生活”的特殊经历是一段难忘的岁月,它使我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少年,过早地领略了变化莫测的复杂社会和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五十年后,沉静下来的这群人已年近古稀,他们有了另类的思考:方向就那么重要吗?如果有哲人大声告诉你,人生的终极方向就是死亡,你还会拼命去追寻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那一年,我们呼喊过,激动过,喜悦过,悲伤过,颓丧过,盼望过。苦难与我们同在,风雨伴我们前行。我们经受了磨练和锤打。那一年,太短暂了!短的像火花一闪,但就是这一闪,使我们瞬间长大,从此走向成熟,成了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年人。那段日子远逝了,但那一年仍然有水库,有陈家店,有九里九,有农场大队,还有那群懵懵懂懂的少年。这个特殊时空凝结成的一朵奇葩-----五七战校,它只属于我们,是我们的财富,记住它!
   那一年的 战校生活铸就了不同寻常的精神意志,是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尤其令许多人的生活色彩斑斓,海伦海北镇的黄桂珍同学扎根农村,服务乡民,连任村官二十年,且“孝星”闪闪;因战校而结缘的白桂琴,林修海夫妇成了东风乡的种粮大户,治下稻菽千重浪,庄园尤可观;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绥化地区的粮食局长高兆仁和农委主任侯振德;大庆医学院的院长于春江;海伦市的政协领导刁焕渠,哈市有名的企业家张文学;国家人力资源部的处长聂兴国,等等,都是从战校走出的佼佼者。总之,战校是短命的,它使我们历尽艰辛,付出血汗,但那一年,那些个地方,又曾令我们热血青春飞扬激荡,我们将将永远不会忘怀那一年!
  
  

共 31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那一年,是作者在回忆一段特殊的历史,五七战校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一群初中生呢青年男女积极响应号召,到五七战校参加劳动锻炼,磨练意志,改造思想,改造世界观,他们在哪里吃苦耐劳,住的不像样,吃的不好,半耕半读,同学们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东西,虽然又苦又累,可是,同学们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和锻炼,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章朴实大气,不乏文采飞扬,激情荡漾,是值得现代同学们认真学习的好文章。推荐阅读。问好赵姐。【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稳健        2018-03-23 23:41:26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文,感知着老师令人难忘的五七干校生活,读来不觉怀念青春岁月!
热爱生活,相信未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