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PK大奖赛”】回乡散记(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PK大奖赛”】回乡散记(散文)


作者:编外兴化文学人 布衣,393.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05发表时间:2018-03-20 20:08:05
摘要:村庄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逆转地衰落了,可我却坚信衰落的是仅仅它的肌体,年代久远的公侯庙和青砖铺就的小巷里有它的灵魂,代代流传的传说是它的底蕴,我要不断发掘传承,因为这里有我的根。

自从在二十不到的岁上离开老家,每年春节时的回乡就成了我跟老家故土联系的纽带。二十多年过去了,每一次的回乡还总是那么新鲜。
   回乡的交通工具一直都在改变。当年我怀揣着一颗闯天下的心和少不经事的豪情,乘着帮船离开这生我养我的地方,听着挂桨机“突、突、突”的声音,内心其实是忐忑不安的,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回在故乡异乡之间都是乘着这样的帮船。
   后来公路也开始修进了水乡。在这河网密布的地方修筑公路的代价不菲,不过大家都感觉到了,水运的低效已经影响到了当地的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一些已经通了公路的地方发展起来了,邻近的乡镇陈堡,在以前是个闭塞的处所,现在因为一条兴泰公路快速地繁盛起来,挨着公路是一座座工厂,恰恰相反的是老早前的水旱码头边城因为没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不得不衰败了。
   好在我的老家是挨着公路,回乡的路由此快捷了许多。村口的停车场是大家离家和返乡的第一站,就像以前村里迎来送往的船码头一样。
   今天是年三十,在外谋生和定居的人大多数都回来了,停车场里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车,显得有点拥挤。我好不容易寻得一处空档泊好车出来四下里巡视,发现豪车还不少的,看来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错。
   停车场边是村子里的小学校,孩子们越来越少了,大都集中到镇里的中心校了。西边临河的两间被请进了佛像,当成寺庙供奉上了,村上有点文化的老人称这里叫做“复兴庵”。
   原来这里真有庵堂一座,很大,前后两进,叫“复兴庵”,不知道建于什么年代,历经那么多风雨和战火,没有损毁,却不无遗憾地在文革时被拆毁了,小学校是后来才搬到这里的。
   记得当年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河边是一片瓦砾,每每课间休息,捡一片瓦砾,比赛打水漂是经常玩的游戏。
   “看我打了三个水漂!”这边刚刚炫耀,那边又有人不服气地说,
   “我打四个你看看!”
   “我打五个!”
   也有只打一个的,就是瓦片丢出去扑通一声,定底沉了,于是大家都笑话他。不知道今年过年当年的玩伴还能遇到几个,大家可否安好?
   “这里的庵堂可多啊!”看着这被称为“复兴庵”,却不是寺庙建筑风格的两排房子,我一直在揣摩这其中的缘由。
   离此七八里地有一名叫摆宴垛的村子,那里也有一座庵堂,名叫“清华庵”,曾悬挂吴王张士诚手书的牌匾“等我来”牌匾一块。
   元朝末年,这里曾经是吴王张士诚的大周辖地,张士诚被朱明打败后,这里一直有许多关于张士诚的以及明军队在这里屠村的传说,大概是男人们都战死或者被屠杀了,遗留下的孤寡以青灯为伴,凄凉地了此残生,这些庵堂也许就是在昭示着一些传说的真实性。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做为失败者,张士诚的大部分事迹都被灭杀了。也许村子中央的公侯庙里供奉的就是张士诚,否则为什么村子里最年长的老人也讲不清这里到底供奉的何方神圣,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在传说开始流传时,就因为某种原因被有意识掩饰了。
   鸡年的最后一缕阳光正在慢慢褪去,天际红云一片,夕阳斜铺在宁静的水面上,折射出金色的光,天地间一派祥和。
   老屋的西面是河边的高坎,正对着一处宽阔的河湾,视野宽阔,是观看落日的好地方,每年的除夕我都会在这里伫立良久,看着时光在一派祥和宁静中慢慢逝去。
   河坎下的低地,比高坎矮了不少,怎么看都像是由河道填埋而来的,两头跟河道连接的遗迹非常明显。
   这么说这老村子是四面环水了,现在的村子也是三面环水的,加上这条填没的河道,就成了四四方方的环形,村子里成井字型的四条巷子,也是一样的四四方方,于是我不由自主地想到,这是不是老早的护村河?难不成这传说是真的?
   一直有传说,这老村子是张士诚当年屯兵的营寨北门,这四面环水的河道和井字型的老巷子应该跟这传说有点关联。
   过年的春联依旧火红,迎新的鞭炮依旧热烈,房前屋后的巷子里却没有了孩子们兴致冲冲走家窜户拜年的脚步声。
   大家过年的问候也变了,除了拜年的问候,一般还会加上一句“回家过年了?什么时候走呀?”不言而喻,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谋生安家了,就像我一样,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到这里。
   可以想见,在平日里村子里应该是门可罗雀。村庄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逆转地衰落了,可我却坚信衰落的是仅仅它的肌体,年代久远的公侯庙和青砖铺就的小巷里有它的灵魂,代代流传的传说是它的底蕴,我要不断发掘传承它,因为这里有我的根!

共 17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回乡散记》看似散,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读来很有味道。回乡所见所闻,让人真实地看到了农村现状,无论是学校、或是玩的地方,都是那么充满意味,很有生活情趣。特别是写到寺庙时,写到了历史,写了遗址,反映了这个地方流传的传说和饶有趣味的故事具有可考性,为这里增加了神秘和传奇色彩,文章后来又写到新年的气象,人来人往的客套,所有的细节,看似不经意,但却有它的用意,是对农村年味和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文字朴实,表达顺畅,可读性强,特别是作者最后写道:村庄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逆转地衰落了,可我却坚信衰落的是仅仅它的肌体,年代久远的公侯庙和青砖铺就的小巷里有它的灵魂,代代流传的传说是它的底蕴,我要不断发掘传承,因为这里有我的根。故乡的文化是根。血脉是根,除此之外都是肌壳而已,作者不希望根失去的愿望体现在字里行间了,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言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编外兴化文学人        2018-03-21 10:06:53
  此文无师自通地学习了汪曾祺大师的手法,看似东一搭西一搭,却是围绕主题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