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旧】旧时光里的露天电影(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旧】旧时光里的露天电影(征文·散文)


作者:祁东彭建华 布衣,398.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9发表时间:2018-03-22 05:16:41

【流年·旧】旧时光里的露天电影(征文·散文)
   前些日子,在人民日报副刊上读到的一篇散文《松明照亮的夜晚》,就像一粒火柴头,在我记忆的磷片上擦出了耀眼的火光,霎时照亮了青少年时代追逐乡村露天电影的路途。
   上世纪整个八十年代,直至九十年初,我家乡那个村子,一直沉浸在一种露天电影的氛围中,甚至可以说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那个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农业生产责任制两大历史变革,久经苦难和贫穷的家乡父老,开始过上了从未有过的好日子。加上粮食连年丰收,手里有了点积蓄的村人,就筹划着推倒世代居住的破土砖房,烧砖制瓦修建红砖青瓦的楼房。
   村子里的建房热,开始起于五砖塘那几个在云南当建筑包工头的人家,后来逐渐漫延到一般家庭。在这股热潮整整持续了十余年的时间里,几乎每月都有数家不是制瓦烧砖,就是拆屋建房。起初时,那几家包工头较着劲儿赛热闹和喜气,请来乡上甚至区上的电影队,你一场我二场你一晚我二晚地放电影。于是乎,放电影便成了我们湘南那个小村子建房人家的必备节目。有时一个二、三十来户的院子,竟然在村东村西都挂上了电影幕布,两家建房的主儿唱起了对台戏。后来,除了建房、烧砖放电影外,一些人家儿女上大学,长辈生日,办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也来凑热闹。有一年,一户人家母猪下崽也放了一场电影,以至于有人非常乐观地预言,以后塞淤凼烧火灰,我们也有得电影看了。
   村子里没有电影院,放的自然都是露天电影了。现在想来,即使有非常正规的电影院,乡亲们也决不会将场子拉进去。因为,他们放电影图的就是自家新屋场里的那个喜庆场面,那种热闹气氛。
   露天电影的场地,往往是逼仄而简陋的,除了办丧事放电影必须在院子正屋前的坪地上外,其它的事放电影场地的选择,往往显出一种随意的大气。新建的房屋墙壁上拉上幕布可以放,晒谷坪边竖两根杉树可以放,新收割的晚稻田里搬张桌子架上机子可以放。至于观看电影的乡亲,上了岁数的老人、抱娃带崽的女人,大多早早搬了竹椅板凳,在幕布前占了各自的位子,电影开场后就在那里规规矩矩地观看。至于那些年轻力壮的男人,好动的小把戏,情窦初开的姑娘小伙,他们或在人家的平房顶上,或在树枝上,或在周围那些如碉堡般耸立的红砖窑上。甚至还有一些情男痴女,躲在田地里的稻草堆里,一边观看着电影里的故事,一边上演自己主演的爱情大戏。
   那时的我,正值青春年少,自然也希望能够邂逅一场露天电影场里的爱情。其实,这样的机会曾有过一次。当年,我二十出头的年纪,先是和隔壁日升村的一位姑娘谈恋爱。有一天晚上,我们村的大兴塘院子放电影。我并没有去通知这位刚处的女朋友,但是却不期然地在大兴塘的电影场中相遇了。姑娘让我带她去别人家里找水喝,当我们好不容易走出拥挤的人群后,却是她领着我往外走。电影场三面是房子,其中一面的房子后是乱石林立的小山丘。我俩刚在相距不远的二块石头上对坐下来,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突然听到有人在大声喊着什么,同时一道雪白的电筒光扫射过来。我们吓了一跳,本能地逃离。夜漆黑如墨,电影场里人头攒动,我们就像大海里的二条小鱼儿,各自游向了无以寻觅的不知处。自此之后,我们没有再见面,也没有再联系。我那刚萌芽的爱情,由于一场露天电影场里的邂逅,而消弥于无形。
   那些年,我们村子里每天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今晚哪里放电影?放的什么片子?半下午看到有人挑着电影担子,就赶紧跑过去打听,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不消一个时辰便传遍了十八个院子的家家户户。于是,男人们便招呼自己的女人或孩子,早点回去煮饭喂猪,收好在外晾晒的衣服,唤回在外的鸡鸭,并嘱咐儿女赶紧搬凳子椅子,占个好位子。不一会,男人便也从地里收工回家,早早吃了饭与家人去看电影了。一些恋爱中的姑娘小伙,这时则忙着往对象家赶,遇见了熟人,也许就捎个口信过去:麻烦你告诉某某某一声,叫他(或她)过来看电影吧。于是,在这样一个下午,“某某某,你男人(或老婆)让叫你过去看电影。”这句话就异常地流行,如果那时有网络的话,肯定要比“贾君谊,你妈叫你回去吃饭”更火十分。
   我的二堂伯娘,是露天电影的一棵“消息树”。她做点卖瓜子花生的小本生意,挑着一个小担,每晚去追逐露天电影的踪迹。一有了消息,她半下午就开始了炒瓜子和花生,那香味儿飘去好几个院子。所以,一闻着她家的香味,周围笼转的人就知道今晚又有哪个院子要放电影了,便都去向她打听。问她哪个院子,她会很详细地告诉你;再问放什么片子,她最经典的回答是三个字:哪晓得。于是有小孩儿给她编了首童谣:二伯娘,二伯娘,瓜子花生,啧啧香。看电影,找她问,准帮忙,准帮忙。放什么?哪晓得!买瓜子,要现钱,莫赊账!莫赊账!一路追一路唱,惹得二伯娘恼火,就很慈祥地骂:鬼崽崽,鬼崽崽。小把戏们哄一声散了,继续唱,将放电影的消息传遍角角落落。
   那时放的电影大多是一些《上甘岭》、《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战争片。后来又有《永不消逝的电波》、《冰山上的来客》,再后来又有《天仙配》、《白蛇传》、《尤三姐》、《红楼梦》等爱情影片。记得有一年,《红楼梦》特别火爆,曾在我们村子的一些院子里,连续放了七个晚上共十一场。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即有趣又可悲的事件。
   在后来放的几个晚上,人们总是发现一个并不认识的小伙子,每当电影放到一半时,他就异常激动,不顾人们的阻拦,爬上那根挂幕布的杉树柱子,用双脚夹住,双手向幕布伸出,口里喃喃地喊着“林妹妹!”看他那执迷而晃悠的样子,所有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后来,放电影的师傅不敢再放《红楼梦》,任凭主家恳求,就是不放。他说,万一出了人命,谁担当得起?然而,事情终于还是出了,不过是在另一个公社的一个村子。那小伙又去爬柱子抱幕布,一下就从上面摔掉下来,死了。这时我们才知道那小伙子是隔壁一个区的,与一个姓林也长得跟电影里林黛玉很相像的姑娘谈对象,那姑娘病死了,他也就疯了。于是天天追着看《红楼梦》,幻想着去抱自己的林妹妹。听到这些,村人们都唏嘘不已。
   那时放电影,经常还有一个附加节目,就是吵嘴打架。其实,我的乡下民风很淳朴。在露天电影场里看电影的人来自四乡八村,早来晚到自然而然。后来的或背着凳椅或牵着小孩,嘴里喊着让一下让一下,就往观众堆里挤。而先来的正坐在凳子上歪头张嘴,进入在剧情里悲欢离合五味杂陈不亦乐乎,冷不丁被后来者一挤挤出三界外,就十分的恼火,也不看来者何人,张口就骂:狗日的,挤死挤魂呀你!后来者刚想张嘴还击,一低头看到原来是老熟人,于是改动嘴为动手,一拳攉过去:哈哈哈,狗日的是你?俩“狗日的”在一起,自然惺惺相惜,一个要让出自己的凳子讲人情,一个不领情,还说我那边有凳子哩,你狗日的自己坐摆子吧。俩人正要散去,后面却有人在起哄了:嗬-嗬嗬嗬-看电影我们看个卵哟!俩“狗日的”看到自己站起来的身子,在银幕上映出巨大的头像,心中自然明白,这“卵”必定就是他们了。于是,在起哄者中喊出几个人的名字或外号来:某某某,你个屌毛喊个毛啊?改天再喝酒灌死你!对方不甘自弱,大声回敬道:要得要得,到时看醉死的到底是哪个屌毛!此话一出,又引来一阵哄笑:团鱼莫笑鳖,都在泥窩歇。都是屌毛!都是屌毛!哄笑声立马引爆全场,口哨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声浪彻底盖过了电影声。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这样的场面,很像时下情人们的打情骂俏。原来,我的乡人们也有这种情结。不过,情人们的打情骂俏是因了爱情,乡人们的“打情骂俏”却是因了友情,或者说是乡情。
   打架,那是我们乡下露天电影时代末期发生的事,打架双方都是些年轻小伙子。他们之所以打架,则是因了爱情。
   我们村子里参与打架的人几乎没有,大多是南北相邻的另二个村子里的一些青年。每晚电影放着放着,就听到场子里某处喧哗起来,有人高喊,新陂町跟石湾又打起来罗!赶过去一看,一大群人正打斗得热闹。
   看电影打架,大多是为了某位姑娘。有时是新陂岭,有时则是石湾,某位小伙泡上了某位姑娘,对方“看不惯”或“不服气”,就乘人家浪漫之时,去吵场伙找岔子,充当“救美”的英雄。于是,一场战斗因情的名义,在或宽敝或逼仄的电影场地里展开。如此这般打过了几场,双方就变成了斗红了眼的“牛牯”,不管有事没事,只要一照面就准得打上一场。可以说,到这时,看电影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借口,“打石湾的人”、“打新陂町的人”才是他们进电影场的真实目的。
   不过,那时打架的风气尚好,只限于拳脚,不象现在动刀动枪。所以,尽管后来每场电影都要或大或小地打上一场或几场架,却并没有闹出什么伤残和命丧的大事来。
   说实在的,当时对他们的“战争”,包括我在内,有许多人是颇为不屑的,认为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大打出手,不值得。不过,现在的我却改变了看法。纵观中外历史,原来却有那么多的赫赫有名的王侯将相,不也是在为女人而发动战争吗?武王伐纣,是为了妲己,勾践反攻夫差是为了西施。吕布杀董卓,是为了貂蝉。唐朝安史之乱,是为了杨玉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也是为了陈圆圆。特洛依战争,因美人海伦而起。英法百年战争,原是为了维多利亚皇后。再说,现在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的贪官,竟然也是为了情妇而敛财丢官陨命。如此一想,也就对家乡青年为姑娘打架一事释然了。王侯将相“打架”,是因为他们太成熟。不成熟时,他们不敢打;家乡青年打架,则是因为他们不成熟。成熟后,他们不敢打。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帮打架的青年小伙大多娶媳成家,再加上我们村里放电影的热潮消退,一年甚至是几年都不再放电影,新陂岭与石湾青年打架的事,也就逐渐偃旗息鼓了。现在,当年的战将们已是悉数人到中年,他们为了生活各自奔忙,偶尔相逢,拍拍肩膀,再递一支烟,说不尽的是对生活的感慨,丝毫不觅当年的情仇恩怨。
   说到“烟”,我这个“瘾君子”的炼成,还得“益”于家乡的露天电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从学生变成回乡青年,正赶上五砖塘建房放电影火爆的时候,因只相隔里来路,所以每天晚上都去看电影。那些建筑包工头财大气粗,每场电影中途都要派专人到电影场上散几次香烟。记得那时乡亲们平时大多抽的是自己种的旱烟,即使抽盒烟也是几分钱一包的“经济牌”和“建设牌”。可是,主人家散的却是二毛一包的“洪桥”,间或还散些从云南带回来的“大重九”“阿诗玛”。一晚电影下来,每个男人都会接到三、四根主人家散发的烟卷。一来二去的,我也就叼上了,先是“大重九”,再又加上“洪桥”,后来索性自己也去买“经济”和“建设”来抽了。再后来我又喜欢上了写文字,依赖着在烟圈里捕捉那所谓的灵感,即使想戒也是莫可奈何了。
   那时放电影除了正片外,往往还有二个“加映片”的节目。它们都是在正片放映前进行,一是加映一部切合当前形势的电影记录片,或者是一部幻灯片。二是大队干部讲话,安排某些事物。讲话的一般都是大队支书,先咳几声清清嗓子“喂……喂……喂……”,再就是“同志们”,连喊两遍,“今晚放电影,借这个机会我讲几句”。支书每句话都要停顿几秒,于是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就在电影幕布两边的扩音机里回响,“喂——喂……,“们——们——们……”,“句——句——句……”音阶由高渐低,韵味悠长。
   三十余年的时光,虽然是弹指一挥,但岁月的流水仍将昔年所看电影的片段与情节冲刷得支离破碎,再难重组,可是,那每晚追逐电影的来去路上逶迤明灭的灯火长龙,仍在我的脑海里闪耀,永不磨灭且愈发清晰和亲切。
   那时候有电筒,但远远没有如今手机这样普遍。通常走夜路的照明工具是马灯和火把。电筒多是年轻人的专利,马灯基本上属于老年人专用,火把比较大众可说是老少皆宜。每晚电影开场前散场后,由灯火组成的游龙,在乡村的原野四面八方舞动,引得各个院子里的狗们犬吠不已。由此,一阵小小的热闹象星火般点燃了乡村白天里沉淀下来的生气。多年后,我长期居住在城市,看慣了似乎更加壮观华丽的车灯流萤,但昔年那灯火游龙一样的感觉再难重拾,反到成了我怀念乡村旧时光的一种理由。
   哦,露天电影,一个你我乡村里永远消失的梦!

共 48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露天电影,是乡村文化的盛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生活富裕了,建房、烧砖、升学、生日、红白喜事、结婚生子,请电影队,放电影,村民们较着劲儿赛热闹和喜气。哪里放电影,热闹的人潮就涌去那里。我的二堂伯娘,就是露天电影的一棵“消息树”。挑着小担,卖瓜子花生。只说地点,不说片名。哪晓得!成了她的口头禅。《渡江侦察记》战争片、《天仙配》爱情影片,火爆的《红楼梦》,触动情男痴女,也引发爬柱子的小伙子,因抱思幕布而摔死的可悲事件。更让我刚萌芽的爱情,消弥于无形。村民们早收工,早吃饭,捎口信,占位子,群看电影,自演爱情大戏。乡亲的打情骂俏,小伙的“战争”,“瘾君子”的百炼成钢,开散场时灯火游龙的气势,历历在目。本文叙写所见所闻所感,表达生动,细节可感,再现了小乡村露天电影的喜庆、热闹与盛况。附着于旧时光的美好和生命的富饶,如临其境。推荐共赏。【编辑:芦汀宿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2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8-03-22 05:20:17
  旧电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签。有生活的细节,有时光的美好和文化教育的况味。
   感谢支持征文。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8-03-22 10:19:11
  流年社团专栏作家傅菲先生说,故物,留存着亲人的体温。故物里,有灵魂在驻守。
   感谢您与我们一起共赴一场旧时光的邀约。旧,雪藏着时光的疼。旧,雕刻着生命的感动。
   行止见识,与旧相亲。旧时光,旧巷子,旧房子,旧家具,旧爱,旧梦,老街旧邻、前尘旧事,多少风景旧曾谙。
   旧,在心中,在笔端。
   感谢支持流年,顺祝春日安好。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8-03-22 11:01:49
  小时候的露天电影,小妹躺在竹子车里看,我和姐姐们举着瓜子看,那瓜子的香味,超过了对电影情节的记忆。读您的文章,很感慨。感谢您的分享,祝福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祁东彭建华        2018-03-22 12:00:52
  谢谢各位文友的赏读与留言。问好!
率真为人,率性为文
5 楼        文友:紫菊        2018-03-24 04:21:47
  旧曰的垻垻电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乡情乡音是永不
   消逝的乡愁。欣赏佳作,向作者问好!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