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还乡河畔的赤子情怀

精品 【赏析】还乡河畔的赤子情怀 ——由《稊稗集》起篇《春到浭阳已几分》漫谈酸风老师


作者:素馨 进士,969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4发表时间:2018-03-22 22:32:19

【赏析】还乡河畔的赤子情怀
   《稊稗集》是施文亚老师的散文新著,也是老师赠予我的亲笔签名书。熟悉施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曾用网名“酸风眸子”很长时间,我与老师结识时他的网名就是这个,所以,我心里总习惯简称之“酸风老师”。
   酸风老师是个非常有趣儿的老头。初次结识当是在五年多前的“文学联盟”社团。起初并不熟,又因为老师年岁最长,远是我父辈的年纪,我有些敬畏地避而远之。读过老师的几篇文字,尤其是老师写师母的《魔版石头记》之后,突然觉得这个把老妻唤“老魔”、处处调侃老妻的老头并没有我们印象中老学究式的古板沉闷,还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人物。不知怎的,一来二往,慢慢也就熟了。
   熟起来的文友之间免不了探讨文字。酸风老师很照顾我们这些后辈,凡是我们请教问题,他一点也没有前辈那副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样子,反而热情得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记得有次老师让我把自己写的小说选几篇发给他,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老师的回复,每篇后面都有老师长长的红笔批注,详细分析了小说哪里写得好,哪里又有不足,以后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多读些什么样的书籍,等等。
   老师返给我的文件,字号都特别大,明显是在我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有意扩大了字号的。也是从这里,我得知老师眼睛黄斑病变,视力几近于无。顿时心生愧疚,老师却说不碍事,他一个老朽之人能看到还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着文字,无论怎样他都是高兴、欣慰的。老师的鼓励就是我辈前进的动力,而老师对文字、对爱文字之人的懂得,又成了我辈的慰藉和我辈迷茫时的导航灯。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联盟人相交的基本状态,我与老师自然也是如此。大家都有事要忙,都有现实中的生活要应付,又隔得千山万水,平时并没有多少联系,只是在默默关注彼此的动态。我知道老师要连着出版几本书了,心里比自己出书还要高兴,当老师联系我说要送我两本新作时,用“欣喜若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待得收到书,摩挲着精致典雅的封面,看着扉页上老师虬劲的签名,不由感慨万千:老师可是年逾古稀之人,眼睛视物不好,心脏还做了搭桥手术,却能连着出版散文集、文学评论集和长篇小说三部著作,这得要怎样的毅力,这又是怎样的坚持!与之相比,不禁汗颜,又接收到来自文字的温暖和魔力,有了在文字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啰嗦了这半天,好似还没进入正题。其实,别急,这已经进入正题——如此有趣的老师,岂不正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常说“文如其人”,下面我就以《稊稗集》的起篇《春到浭阳已几分》中的文字来印证老师是怎样一个有意思的人。
   浭阳是唐山市丰润区的别名。浭阳有一条有名的还乡河。这还乡河的名称据说还有一番来历。还乡河原名浭水。相传北宋靖康二年,宋徽宗赵佶被辽掳获解五国城,途经丰润浭水。宋徽宗驻马桥头,凝视向西流的浭水叹道:“凡水皆东,唯此独西,吾安得似此水还乡乎?”后来,浭水便易名为“还乡河”。
   酸风老师正是丰润人,和一代代丰润人一样在还乡河的滋润里长大,生根,抑或远走他乡。无论何种情况,还乡河水都在他们生命的脉络里流淌。
   《春到浭阳已几分》是《稊稗集》的开篇之作,可见其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之重,继而推之,可见浭阳在老师心中的地位之重。
   春到浭阳是啥样儿的?“春从雨中来”,老师先写与雨、与水相关的河。河面有冰,冰渐渐消融,“像明亮眸子上的一点儿阴翳”,几天之后,“春水就把它洗净了”。恰当的比喻,又把春水比作人,我想那一定是个着绿纱的曼妙女子,浣纱一样把河水漂净了。这样的修辞,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春天一步步走来的动态画面,那种春来了的明澈和欣欣然,顿时跃然纸上。动态的画面之后又给我们一个静态的画面,静静的春水是一面铜镜,“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河面上的石拱桥椭圆形的桥洞倒影绿水中,笔调又轻轻一转,“像呵呵的常开笑口”,明面上是个比喻,暗地里又从静中带出动来,从视觉带出听觉来,你有没有听到一阵笑声从遥远的还乡河上飘来,还是被染成绿色的笑?有没有进一步猜测这笑是似银铃般清脆,还是如钟磬般浑厚?
   河面写了,就该写水里了。水里刈过的菖蒲茬口映出了点点嫩绿,那么,明天呢?明天绿芽就钻出水面,“骄傲地面对料峭春寒,绿得和水一样鲜亮”,菖蒲的幼芽被赋予了人的性情,居然还会“骄傲”,这个“骄傲”明显是褒义的色彩,内里含着抑制不住的春来了的欣喜。这里,眼前今天的菖蒲和想象里明天的菖蒲,又是一静一动两个画面。再往河深处去呢?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鱼儿在浅水处晒太阳,要是人走过,立即“像一堆堆小小的惊叹号,惊惊乍乍地蹿起来,顶起簇簇水花”,又从静过渡到动,动静结合中,我们对每年必来的春天,对司空见惯的春天,是不是有了别样的感觉?写到这里还不够,把大点儿的鱼儿比作踏青的人,“看着、听着、闻着春讯”,树们在悄然萌动,燕子穿梭着剪水,还是灵动的画面。
   有了春雨,自然少不了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七字概括春风之特性。风是移动的,是有声息的,故而,在风的章节里,全是动态的,全是视觉、听觉多种感官相结合。风中,有从南方归来、“咯儿嘎”欢快叫着的大雁,读着脑海里立即浮现儿时课文里“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字眼,画面应运而生,但那是秋去的大雁,不免凄惶,春来的大雁伴上老师形容的“咯儿嘎”,画面就活了,有了魂了,春之来临带来的可不就是喜庆和希望?看,风中的喜鹊正忙着筑爱巢,白蜡树上鸟儿们正鸣啾着忙着谈情说爱,插上想象的翅膀,不久的将来,爱巢里就会有毛茸茸的、张着大嘴嗷嗷待哺的鸟雏儿,这样一想,希望不就是在春天播撒的?幸福不就是在春天孕育的?
   人们形容春天,常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等词。前面有了春雨、春风、鸟语,现在自然到了春花。迎春、连翘组队登场,都是黄花,迎春深黄的小花“像孩子们的笑脸”,连翘黄灿灿的花则是“甩动着一串串金黄的铃铛”,迎春是张狂的仰天大笑,连翘则是谦逊地低头,“像街灯一样给大地以春的光明”;海棠、梨花也是结伴而行。海棠是“一树艳艳的红色珍珠”,花苞炸开时能听到“乒乒乓乓”的爆响,“有声有色”,“那就是一树树烟花啊”,张扬着生命的狂放。梨花与绿叶一起出生一起长大,“白里透着嫩绿”,“丽质天成,素面朝天,不掩风流”,完全是内敛低调的脾性。依然是比喻、拟人、对比、引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全都调动了起来,春也立体了起来。
   最后,是多情的还乡柳,“春得最早,冬得最迟”,还乡河畔的长堤绿烟,“那是生命的诗,是春天的梦啊!”老师由篇首还乡河水的绿,最后又落到还乡柳的绿,老师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他会回答最喜欢春的绿,因为“花虽是春的辉煌,绿则是春的底色;花是春的爱情,绿则是春的生命;花是短暂的辉煌,绿是坚忍的持久”。一篇写景的文字,落到了点睛之处。这绿,才是浭阳春的精髓,才是还乡河春的底蕴。而这最后的点睛之笔,则是此文的灵魂所在。
   文章以一句“睡莲也醒了呢……”结尾。六个字的短句,透露出了一股孩童般的惊喜;一串省略号,又给人无限遐想,关于春,关于还乡河的遐想。
   《春到浭阳已几分》就写了这些,通篇不到两千字,于近四十万字的《稊稗集》来说,份量实在太轻,况且它只是一篇写景的文字,选择它来窥斑见豹,似乎不妥。然而,我以为,在所有的文字当中,写景的文字其实最是自然,最是直接,最是纯粹,也最能真情流露体现为文者的真性情。在这篇文里,老师写了啥?细究起来,其实也没有写啥,没有写什么特别的东西,无非就是春来了,无非就是春天我们几乎都能见到的那些景。但是,怎么又感觉这文章字里行间似有太多的隐语,给人的感触又是那样的不一样呢?
   春去春又回,年年岁岁花相似,写春的文字多如牛毛,如何让自己笔下的春之形、春之色、春之声、春之韵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呢?老师的此文当可作为范例。如果把写春的文字比作电影,我们有的人写的拍出来可能只是黑白默片;有的稍好一点,换彩了,有声儿了;有的还好一点,2D变3D了……老师的这篇,当是6D了,他一会儿比喻,一会儿拟人,一会儿引用,一会儿排比……一忽儿静,一忽儿动,一忽儿静中有动,一忽儿又动中有静,春在他的笔下,除了是有颜色的,有声音的,还是有香气的,有甜味的,有触感的,甚至是有思想的。他把我们往往局限的视觉、听觉感官,扩大到了更广阔的范畴,春便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春了,春里,还埋藏着他的生活态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为什么这样说呢?可能有的人会说,我眼里也有春天啊,我也觉得春天很美啊,可我写作水平不行我写不出来啊。其实,有无写作水平,写作水平的高低,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你有无一双敏锐的眼,有无一颗易感的心,有无一个简单、纯净的灵魂。世事纷繁芜杂,生活压力山大,节奏日益加快,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不是生活无味、人生无趣、自然无美的托辞。你忙与不忙,花儿照样开,叶儿照样绿,风儿照样吹,鸟儿照样鸣。我们眼前的世界,其实是物化的世界经由我们的感官感知,再由内心斟酌、删减、组合、选择,最后再返回到眼前的内心世界的映射,心里光明,眼前的一切便都是美的,心里阴暗,眼前的一切便都是灰的。况且,滚滚红尘,诱惑太多,若是欲望的沟壑永远也填不满,那么,你便成了生活的奴隶,永远匍匐在欲望的脚下,不是追逐这个就是追逐那个,眼睛被蒙蔽,心被尘埋,美好便都视而不见,甚至是忘了自己是谁,自己最初的梦是什么,什么又是真善美,什么才是真正地活着。
   只有那些在生活的洪流中坚守自我把持得住自己的人,才会时刻不忘初心,不忘生命的本源,不忘生活的本质。时光的筛洗中,他们变得孩童一样通透、简单,故而也拥有孩童一样的真实和快乐。花开了,他们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叶落了,他们能感知叶儿的低吟;一条红尾鱼,他们可以触摸到河流的心跳;一片长翅羽,他们可以切脉到天空的欢悦……酸风老师,正是这样的人。
   其实,酸风老师的人生旅程并非坦途,而是坎坷曲折的。他小学毕业后即失学,当农民13年,当工人11年,在职考取河北电大中文专业,其后辗转在县政府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工作。退休后开始静心写作,哪怕视力极差,哪怕心脏不好,义无反顾地在文字的海洋里遨游。纵观老师的经历,再横望四周与其经历相似者,又有多少人能在幼年失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不主动向命运缴械投降,陷入不尽的怨愤,堕入绝望、自甘平庸的深渊?又有多少人能保留希望和梦想,并在追梦的路上一往无前?又有多少人能在仕途的挣扎起伏中洁身自好?又有多少人能在含饴弄孙的年纪不以年老体迈为借口,克服种种病痛继续经营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酸风老师都做到了!他豁达、乐观,又坚韧、顽强,就像郑智化在《水手》里唱的那样,“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热情、真诚,又幽默、风趣,似雨露,似阳光,涤洗走尘垢润泽人心灵,让周围的人沐浴着温暖和爱;他淡泊名利,看透生死荣辱,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心似浮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最最关键的是,他爱人爱己,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爱一切可爱之人,爱一切可爱之物,以一颗纯洁无邪的赤子之心!故而,春花秋月,夏雨冬雪,飞禽走兽,瓜果菜蔬,亲人朋友,老宅村庄,古物旧俗,诸如此类,都能在老师的生花妙笔之下,氤氲出生活的真味来!

共 45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就是一篇深情感人的散文。首先,作者赏析的是人,是《稊稗集》的作者,写了他的年龄,还有他的眼睛的健康状况,这些状况与他对青年作者的呵护形成鲜明的对比,把老师的感人写得非常感人;第二,这篇文章赏析了《稊稗集》这部书,作者以点带面,以这部书的第一篇文章作为赏析主题,把这部书的内容特点和语言特点充分展示了出来。这篇赏析作品的语言,也是优美的散文语言,写人,叙述赏析作品,语言都充满是《稊稗集》中文章形象的再现和作者的敬慕之情。一篇感人的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24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8-03-22 22:33:35
  读这篇文章,我读到了一部好书,读到了一个好老师,这位老师就是施文亚!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3-25 09:44:16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期待更多精彩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