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修葺防漏在清明(随笔)

编辑推荐 【星月】修葺防漏在清明(随笔) ——祭祀中的孝心


作者:叔洪 童生,95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42发表时间:2018-03-25 14:58:26
摘要:在清明这一传统节日里,不仅体现了对先人的祭祀,更体现了对先人的孝敬,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敬老的优良品德……

每到清明节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其实,这句诗中描写的情景在我们北方是很少见的,最起码不是我们天津地区,故而可以断言,诗中描写的情景属于南方或偏南一些的地区。
   在地处北方的天津,清明时节怕的不是下雨,而是刮风。在老百姓的口头中有“清明刮去坟前土,庄稼佬一年白受苦”之说。我国是农业大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儿息”,成日里在田间劳作,自己一年中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地里庄稼的收成如何,关系到一年生活的好坏。而在靠天吃饭的科技不发达社会里,一年中风调雨顺,是所有劳动人最企盼的年景了。而在清明这一天如果刮风,则预示着年景不好,不是旱,就是涝,造成一年的耕作颗粒无收是一种非常痛心的事。也正因有了这种预示,每当清明来临,人们都盼望这一天千万不要刮风,而是一个响晴薄日的好天气,这样便会遇到一个丰收的好年景,过上吃饱穿暖的幸福生活。从这一点上来看,也表明清明这一天刮风,对人们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这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在我国古代的纪元法,也就是现在通俗的阴历,有闰月,清明和日期是没有固定的日子的,但“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却被固定下来了。即使是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元(也就是俗称的阳历)纪元法,严格来所,日期也不是固定的,一般是在每年四月的四日到六日之间,尽管只有一两天只差,但作为一个节气日期来讲,就很难说是固定的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属于农业大国,有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之说。清明春季开始后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快速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农忙大好时节,故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前一天做好的食品。
   “清明节”最早的内容是这一天不动火做饭,只吃前一天做的冷食,忽而称作“寒食节”。其由来是缘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母子二人已经死了。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已被烧死的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代代延续着这一习俗,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我们天津,扫墓俗称上坟,主要是为旧坟培上新土,就是为已亡故的先人修葺阴宅,这是清明节祭祀先祖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侍奉过世的老人,要和侍奉仍然健在的老人一样,过时的老人虽然不在人世了,可是他们在阴间仍然像在世的人们一样还在生活,故而在世的人仍然要对过世的先人尽孝,该给钱的时候给钱(烧纸),该修房的时候修房(培坟),该送衣服的时候送衣服(寒衣节),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含糊,要不然仍然会背上不孝的罪名。不仅汉族,很多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人们干了一上午的祭祀活动,既累了,又饿了,吃掉用于祭祀的酒食(传统观念中,吃用于祭祀的食物会长寿),然后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古代的先人们在过清明节时,比我们现在的内容丰富有趣的多。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时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富有特色,丰富多彩的节日。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中的习俗之一。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在我们天津叫“打秋千,或打莠梯”,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现在最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足球,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而今演变成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祭祖和扫墓时清明节中最主要的内容。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清明节。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2008年清明节被确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古代民间有八个重要的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如今,立夏、中元、冬至在人们心目中已不太重视,而清明也只保留了扫墓这一习俗,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变迁也会导致人们观念意识的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清明节中的风俗及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活动都消失在历史的的烟尘中,已不为我们现在所知,而独独把扫墓这一内容保留了下来。在我们天津,清明节扫墓包含着:为先祖们烧纸钱和为他们的老坟添上新土。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深入,过去的坟地大部搬迁进了墓地,给坟头添新土也变作擦拭墓碑,这一风俗的改变显示出了文明。仔细想想,这项内容既有“实用性”,也能代表中华传统观念,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且具有现实意义。
   人所共知,清明节处于春天的半数之中,清明一过气温回升的速度加快,天气一天暖似一天。天气回暖的加快也就意味着雨季的即将到来。在雨季到来前,防雨便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如果防雨工作不能提前做好,当雨季到来时必定身受其害。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更不分城市和农村,每年在清明前后都要进行房屋修葺,尤其注重防雨的措施,也就是房盖的维修。这种维修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防止雨季到来时房屋漏雨。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住的基本上都是土坯房,每年在雨季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拉土泥房,无论是房盖还是四面的墙皮,都要泥上一层新泥,为的是防止漏雨和雨水的侵蚀,能够经受得住这一年的雨水的冲刷,顺顺利利的度过雨季。
   我们在清明的时候去给已过世的先祖们上坟,也是为了达到防雨这个目的,这是孝心最直接和最真实的表露,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天津由于句俗语叫:先走(过世)者为大,所以侍奉过世的先人要先于仍建在的人一步,给过世的人培完坟之后,才会泥房(修房),要不然便是大不敬。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文明的传统中,根深蒂固的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被称作是阳间,活人住的房屋被称做“阳宅”,对已经过世的先祖,他们生活在地下,居住的地方则被称作阴间,也就是他们过世时埋葬他们的坟茔,在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埋葬先祖的坟则被称作“阴宅”。“宅”就是房屋,就是实际居住的地方,或者说是夏不遭雨淋,冬不被冻伤,能够“遮风避雨”的地方。
   在华夏民族的传统意识里,不管是阳间的活人,还是已经过世到阴间的先人,其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都要有居住的地方,有一间遮风避雨的地方,也就是要有居住的房屋,都要过属于他们自己的日子。已过世的先祖们的坟,就是他们在阴间的房子。先祖所居住的“房屋”,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淋,坟头变得矮小和破旧,如果不加修葺,及时地添上新土,雨季来临,被雨水冲毁或者被雨水浸透,漏雨或坍塌,同样要经受痛苦,这是在世的子女所不愿看到的,他们的后代为他们修理好“房屋”,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先祖的坟在清明前后没人去填土上坟,会被邻里视作不孝,在清明时节不去给先祖上坟就是大逆不道,会遭到世人的耻笑。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后代绝嗣,断绝了香火的先祖坟茔,才没有人去上坟培土,这种无人填土的坟被称为“绝户”坟。对于一个后代子孙兴旺的家族来说,不去给先祖上坟培土,便会得到世人谩骂,说这家人已经“断子绝孙”了。生活在阳间的子孙们,谁受得了这种侮辱和谩骂。
   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不仅要修葺自己的住房,更要把已过世先祖的“阴宅”的房屋修葺一新,甚至与比自己居住的“阳宅”修得还好,以次来向祖先叩拜,求得先祖的保佑,在先祖的庇佑下,一家人健康长寿,事业、生意又称,一切顺利,生活幸福快乐。只有做到这一点,在世的人们才能心安理得,心理上才能得到安慰,精神才会踏实,才会得对得起祖先,才能得到先祖的庇佑。
  
  
  
  
  
  
  

共 46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是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详尽的讲述,也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剖析。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都特别重视,因此清明节也成了国家法定的公休节日。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也被称为“踏青日”、“寒食节”。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的传统也一直延续下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诗句里的悲切思念之情,也是今人祭拜已故亲人时的哀伤感伤之念。“修葺防漏在清明”,给祖坟上填土修葺,代表的也是一份孝心。对祖先的敬重,方能得到先祖的庇佑,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沿袭和发展,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文笔流畅,内容丰满,欣赏。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有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8-03-25 14:59:30
  感谢赐稿支持星月,问好!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1 楼        文友:叔洪        2018-03-25 17:11:16
  谢谢老师,敬淡茶一杯,聊表心意。
2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8-03-25 15:01:24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2 楼        文友:叔洪        2018-03-25 17:17:19
  清明节发展到今日,寄托哀思是主要活动之一,这也表明了我们传统的文化传承——敬祖仁孝!
   问老师好!
3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8-03-25 15:02:20
  期待更多的佳作,祝创作愉快!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