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时光】阅读那点事(随笔)

精品 【时光】阅读那点事(随笔)


作者:茶语清心 秀才,233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5发表时间:2018-03-27 16:08:14

【时光】阅读那点事(随笔)
   首先声明,我虽为教师,但不学无术,算是师界白丁。平生所读之书,除了读书时的课本,就是教书时的教材,此外,寥寥无几。做学生时,便心不在焉,浅尝辄止;当了教师,又倦于伏案,人云亦云。初为人师时,也曾担心滥竽充数误人子弟,但混迹多年,侥幸无事,便也心安理得起来。入行近三十年,本事没长,倒落下了好为人师的毛病,课堂之上滔滔不绝,闲暇时候,也乐此不疲。以下散碎文字,皆平日胡说八道,此番整理,纯粹吃饱了撑的。若有路过者偶然听得,不必在意,一笑而过便是。
  
   一
   散文诗。散文其形,诗意其质,融二者之长,占一席之地。其言简,其文美,其情浓。自然如甘露,动人如笛音,悠然而来,弛然而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之谓四两拨千斤。生活如海,情思逐浪,偶有所得,摄之于心屏,不亦快哉!将那真善美趣吸于晴,动于心,落于笔,明媚四季天空。至于那假恶丑僵则掩其鼻,远其踪,如风而去,化雨而落,遁形于四野。美与力皆可,动与静咸宜,小巧而别致,短小而精悍,明眸善睐,掷地有声,令人一见钟情,一往情深。较之杂章冗文,实在高妙无比。
  
   二
   最真诚的阅读应该是:先将自己隐去,附身于作者,以他的眼、他的耳、他的手、他的心、他的大脑,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受、去思考;然后再挣脱这文字的束缚,全身而退,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还原,去回味,去欣赏,去品析,尽可能地再现一个客观的真实的意境。走进去,退出来,顺序不能乱,否则反客而为,先入为主,必有失偏颇。
  
   三
   读一篇好文章,犹如饮一杯浓烈的酒,它会滴滴沁入心脾,令人心醉,令人热血沸腾。文字里的人会驾清风,步轻云,从某个我其实并不太清楚的陌生的地方翩然而来,飘然而落,落入我的心扉,萦绕于我的脑际。我没有办法躲开他,他渐渐清晰起来,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迷人,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的意念,紧随其后,就算他长着一张山野村夫的粗劣的脸,寓居低矮的陋室,我也毫不在意。
  
   四
   看了几篇网文,眼睛有些生疼,心也厌烦起来。有的绷硬似铁,有的绵软如丝,有的铿然作响,有的却如梦呓。我是不喜欢那太过僵硬的文字的,总觉那背后大概坐着位不苟言笑的老夫子,要不就是铁锤抡惯了的铁匠师傅。试想想,这如针如刺如箭如锤的文字齐齐射来,跑都跑不赢,哪能吃得消化得掉。我也不喜欢那梦呓一般的文字,不但其内容云里雾里,就连那语言往往也颠三倒四,看着大编们那些煞有介事的解读,我总会哑然失笑,想起那一丝不挂的皇帝和群臣们言不由衷的赞美。我想那文字大概的确与众不同,说是鬼话瞎话其实也并不过分,也许这是个爱听鬼话瞎话的时代,于是便出现了一股梦话潮。也有一类,不硬,也不空,但啰嗦,迷乱,事无巨细,有的没的,虚的实的,一股脑儿倒。这类文字最是令人生厌,它们似乎颇具迷惑性,因为采自民间,身上烟火味浓,于是被冠以接地气,有生活气息。但事实上,只需认真一看,那乱麻状的混沌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颗稀里糊涂矫揉造作的心,为文造文者的虔诚,实在执着得可笑。
  
   五
   文字围城里的女人们。不得不说,这网络时代的确万象纷呈,人们不仅分享生活,也分享情感,现实里那点说不得道不得的幽幽心事,借了文字的翅膀,飞翔于网络天空,兀自绚烂。这感觉大概让人迷醉,陷入者往往难以自拔,虽偶有清醒时刻,很快便又跌落其间。于是幽怨起了,放逐起了,救赎起了,但基本上都是徒劳。这些人往往都颇有些文才,能将那些幽曲心思倾诉得千回百转,让人不服不行。她们或以诗词,或以散文,或以小说,千姿百态,柔情深种,每每见之,佩服之余,难免让人心存疑虑,唯恐其陷入抑郁,甚至害了自己卿卿性命。不久前见一诗人,每日一诗,爱意满满,思念满满,惆怅亦满满。历时不短,至少年余,担心其抑郁成疾,遂留言委婉相劝。不料其人反讽,不过作品罢了,能感动人就是成功。于是深怪自己孤陋寡闻,人家不过是创作,与情感无关,与生活无关,更与你无关,自己不过是杞人忧天多管闲事罢了。当然对方大概也不明白,我之留言实与感动无关,与支持无关,与欣赏更无关。我甚至觉得,与其这样自寻烦恼,作茧自缚,纠结于文字垒就的情感世界,不如不识字。我甚至因此对街头菜场那些卖菜卖水果的女人们充满了敬意,我想她们更懂得生活是什么。
  
   六
   梁实秋先生写文往往不讲究章法,甚至也不注重什么主题,就那么信手拈来,娓娓道来,从容婉转,轻轻松松;估计写时绝不用屏蔽左右,闭目安神,苦思冥想,就那么谈笑自若,举重若轻,大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概。
   先生应该是性情温润儒雅之人。在他笔下,闲情雅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必幽它一默,总而言之,先生定是深得生活之趣的人。他慧眼独具,观察入微,描写细腻传神,但又不拘泥于具体的人和事。他笔下活跃着很多人,或者说集合了很多人的共性,所以读者读了,每每都会心领神会,颔首默叹,觉得说出了自己想到而没能说清楚的话。这大概得益于先生习以为常的哲思妙悟,他绝不故作高深,却总能在轻松幽默的笑谈中,不经意便自有高论,让你不服不行。有人可要说了,他写的那些鸡毛蒜皮,小情小趣,格调不高,不足挂齿。可生活本来便是这些琐屑小事组成,有道是大事好写,小情难表,可他不但写了,还写得活泼风趣,弹棉花一样软软弹弹,妥妥帖帖,让人读了,神清气爽,与笔下总是暗淡冷峻而深沉的鲁迅相比,简直让人怀疑他们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学习鲁迅的文章,我们总被要求先明确背景,否则不好理解。但梁实秋的文章不同,它几乎没有所谓的时代烙印,也没有明显的政治痕迹,似乎说的就是人之常情,就是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的人情人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作品更有普遍性,代表性。世情俚俗皆入文,旁征博引见真功,始知先生博学更多才。
  
   七
   语文即生活。生活有多宽,语文便有多宽。
   这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故意拔高,本就如此,本该如此。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见得真正理解或者说认可,脱节常有,顾此失彼常有。
   比如说,我们的阅读课,甚至是作文课,我们的老师往往不是设法引导学生由课文联想到生活,由课本走向生活,而是煞费苦心去设计各种题型,引导学生去钻研各种应对技巧。语文的味道没了,学生交流的欲望淡了,可还要打起精神佯装投入,以配合老师们的苦心孤诣弄出来的花样百出的所谓高效课堂教学法。我不是学生,但当我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听课时,我的心思往往是游离的,因为老师们的程序设计并不符合我的阅读,我的思维。他所关心的并非我所关心的,我想按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顺着老师们的设计来走,要知道,这种勉为其难的感觉并不好受。
   我渐渐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总不在状态。老师们通常会对那些思维看起来不在线的家伙很是恼火,我们甚至会非常严厉地批评甚至痛骂训责,可我们大概没想到,他们的状态不佳往往并非他们本意。或许在他们内心,也很苦恼,只不过没有无礼到公然和你作对。所以,就这点来说,我们要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更多地反思一下自己,调整一下自己,如此和而不同,则彼此都能愉悦。
   语文课堂没有交流是不可想象的,但交流什么,怎么交流,有讲究。语文教材很薄,内容看起来不多,可我们得明白,那些不多的文章,却很管用。它们都是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佳作,无论是在思想上、情感上、写作技法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课文都是例子,由此生发开来,可以引发一串串新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只要换个角度,便天地全开,短短一篇文,甚至也藏有无尽的宝藏,可以无穷深挖,这就是为什么好文不厌百回读的原因。文章其实就是生活的文字化,或者说是文字化的生活,我们读了很自然地会引发种种联想,很自然地会有自己的比较,我们也会有表达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产生,阅读便可提升一个层次,由理解式阅读上升到比较式阅读、借鉴式阅读了。
   这些课文都是极好的写作示范,无论是思想情感、篇章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可以学习,都可以借鉴。当然,我们自己的生活学养,自己的思想性格也会参与其中,从而起了化学反应,产生新的创作欲望,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有些老师大概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绞尽脑汁整理出一套套的所谓技法,有解说,有例子,看起来也可行,但在实际写作当中,我们发现那些所谓的技法,几乎都是摆设,中看不中用,话该怎么说还得怎么说。若勉为其难地套用,往往是邯郸学步,要么是四不像,要么是无从下手,我是很不赞同那种所谓的作文指导的。
   我觉得,真正的写作是没有技法的,若带着那些技法去写作,恐怕与戴枷跳舞没什么两样。与其这样折腾,倒不如在阅读中趁热打铁,借势反转,由阅读过渡到反思,由反思到情景再现,再通过交流激发这种表达的欲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哪怕他足不出户下不了地也是有的,只要他有眼有耳有心有头脑便可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煽风点火,设法燃起他们表达的冲动,并且鼓励他引导他完成这个表达。当这种表达的欲望常态化后,你会惊喜地发现,他们变了,变得多心了,多情了,世界在他们眼里不再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它们生动,鲜活,奇妙无比。他们每天都会有发现,每天都会有收获,他们开始学习筛选,学会提炼,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变得爱说话了,似乎随时随地都有可以分享的东西。但这种分享得挑人,还得挑时,这种想说而无人与说的感觉并不好受,不吐不快的感觉常有,怎么办?写下来啊!不满意咋办?改啊!当自己如释重负时,痛快就来了,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一句话,只要想说,人人都能说。没有了那些框框套套,我们反而更自在更从容,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再不怎么说话的人,被冤枉了,逼急了,也变得能言善辩起来,一样的道理。
  
  

共 391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当今时代,图书无以数计,文章层出不穷,阅读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兴趣。在这个广漠的知识海洋中,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恐怕人各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这篇随笔中,作者以自己在日常阅读的所思所感为基点,谈文章体裁,讲阅读方法,从纸质书籍到网络分享的阅读,既有名家雅文,也有生活之琐碎文字。读到好文章如饮甘露,纷至繁杂的为文而文如珠网交错,乱形乱心。由此,作者列举出读文学名家的作品的体会,由心从心而写,自在从容,读者自然能从中汲取营养,有所收获。延伸至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亦有异曲同工之处。文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笔中的种种现象与思考皆源自作者日常的阅读,语言轻松而有质感,信手拈来,看似一家之言,实则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可供阅读时借鉴。佳作,推荐赏读!【编辑:一朵回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2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回忆        2018-03-27 16:12:52
  读好的文字心神愉悦,的确不假。清心姐这篇随笔读了好几遍,可借参考借鉴之处太多。不失为一堂生动形象的名家谈阅读课。
   尤其,随笔文字极有特点,语言雅致而又生活化。读来非常舒心!
   感谢清心姐带来的好字好文,期待读到你更多的文字!
时光是一朵清澈的回忆
回复1 楼        文友:茶语清心        2018-03-27 22:20:06
  文字走心,用心品读,自然会心有所触,情有所动。感谢一朵,感谢你的深度懂得!
2 楼        文友:雪飞        2018-03-27 16:39:16
  读茶语清心的文字,颇有同感,其实文章并不是都是照一个模子刻出来,并且,越带有自己特色的文字,越是能走出路子来。
   我中学时转学的文科,几乎语文的练习都是让我没头没脑的,不过为了抓分还是硬着头皮按老师的几段论来学,至于个性的东西,那时没留多少。
回复2 楼        文友:茶语清心        2018-03-27 22:45:49
  读书期间读过的书读过的文,记忆中都混沌一片难以剥离了,但教过我的老师我却是清晰记得,并大致能从自己身上折射一点他们的影子,这就是我在教学中为什么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而轻所谓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原因。我很庆幸自己的教学一直走的是野路子,但我依然发现,我还是未能真正走出那些所谓的套路,这些程式化的套路教学很多方面害人不浅。雪飞所言极是!
3 楼        文友:雪飞        2018-03-27 16:45:52
  梁实秋的作品是多人推崇的,很随意,随性,很喜欢这样的风格。看着你写文学圈子里的女人们那段,不禁乐了,我还真没归自己属哪类,不过这也无妨,但凡是写,但凡是读,总会让自己愉悦。问好清心!
回复3 楼        文友:茶语清心        2018-03-27 22:58:22
  情知江山卧虎藏龙,但因自己一向懒散,所读之文所识之人便少得可怜,雪飞是我读过的作者中印象深刻且喜欢的几个之一!以后会继续抽空学习,望不烦才好!
4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18-03-27 17:03:41
  阅读,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读了清心姐姐的《阅读》,突然间又觉得阅读挺神圣的。真是读得越多,写得越好!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回复4 楼        文友:茶语清心        2018-03-27 23:04:35
  读是累积,写是喷发,厚积而薄发是我向往的境界,我会继续努力。谢谢留香,写小说的你我一向都很佩服哦!
5 楼        文友:薛志成        2018-03-30 19:57:46
  读清心姐的文字,胜过一堂名家讲座。文中极力推崇梁实秋的文章,随性,信手拈来,不拘一格,一个字“真”!这篇随笔也是如此,有什么说什么,都是自己的想法、见解,字字句句都极具个性。
   贾平凹在《我的小学》一文中说他的写作得益于漂亮的女老师的鼓励,写文要真,想什么写什么。他的文字真是那样,平实,却耐读,意味深长。
   语文即生活,生活的广度即语文的广度,一针见血!!
   作为同行,我得好好读你,品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回复5 楼        文友:茶语清心        2018-04-01 17:12:36
  谢谢你,同行的小兄弟!犹如路边可爱的小石头,我喜欢边走边捡,发现一块捡一块,自己傻傻玩味,偶尔拿出来炫一下。我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用这些小石头堆叠出一道独特的风景。谢谢薛老弟驻足留墨!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