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春】雨中的盛典(诗歌)
“好大的雨哟
还去漕渡赶鸟不”
“连雨这个
最不受欢迎的客人
都去凑热闹
我们还有理由不去么”
于是,一台车
满座出发了
“乌天黑地
电闪雷鸣
窝在家算了吧”
“主人能在雨中办节日
你还不敢在雨中捧场啊
有约不至
也失信窝囊吧”
于是,三台车
满载出发了
村头公路
两侧摆满了车
黑白红蓝的小车
好似耍起两条彩龙
莫道君行早啊
进了村口
没有了去年的
拦门酒
当然,多了拦门雨
一些要来的人
还没从家里出发吧
树林边篱笆旁
每隔几步插着
半人高的竹枝
枝叶上串起状如汤圆的
糯米糍粑
据说可黏住鸟雀
贪吃的嘴
让它们别糟蹋
刚播下的庄稼种子
传说那年春上
盘仁妹用歌声吸引众鸟
护住了地里的种子
可这位瑶族歌仙
却不幸累死了
歌鸟节或叫赶鸟节
就这样传承下来
村道旁树起雨篷
满是特色小吃
人气旺得很
一箩筐油炸粑粑
一下子就被一根根小竹棍
串走了半箩
雨天寒凉
肚子饿得快
瞧那艾子粑粑
一餐盘很快也卖没了
艾叶香伴着竹叶香
弥漫开来
竹篮里的马蹄果
个大如乒乓球
黑得油光发亮
却是尝的人多
买的人少
说是回时再买
摊主笑笑
没关系,尝尝也行
游客听了
感觉嘴里的果子
更加馨甜
一户人家门口
两口硕大的灶锅
翻炒着菜肴
这是招揽散客的盒饭
十二元一盒
温饱为饭
实惠为菜
村小球场摆满
迎宾长桌宴
招待特邀嘉宾
一侧的大厨与杂工
忙得不亦乐乎
家家户户人客熙攘
宰鸡烹肉酒浓茶香
户聚六亲朋
村引十八乡
远远听见大喇叭响
主会场领导致词已开讲
大家加快脚步
循声往会场赶
雨儿啊你歇会吧
咱领导双手执稿
都腾不出手
擦脸上的水淌
舞台上的礼仪小姐
雨滴敲得她们
眼睫开启了自动眯闪
观众来宾一手撑伞
想鼓掌
一个巴掌都拍不响
会场对面展馆
展销瑶族服饰
绣花布鞋
八宝织锦
鲜艳夺目
馆内游客与着瑶服的演员
挤得如没有缝隙的花朵
舞台文艺表演开始了
主持人喊了几遍
某村的长鼓队
才穿着一次性雨衣
从展示馆缓缓到场
或许是嫌她们羞答慢吞
雨点竟悻悻然离开了
队员遂脱去雨衣
跳起了节奏感
十足的瑶族长鼓舞
快十一点了
响起铿锵有劲的鼓点
附近各村的舞龙队陆续入村
他们是待雨停才来
还是凑巧这个点才来
不得而知
第一个龙队竟然
龙尾在前龙首在后前行
原来是跟后一龙队边斗边走
两条龙一组在表演呢
接着有三条龙在一块耍斗
白龙卷曲
红龙环绕
黄龙迂回
一招一式精彩纷呈
环村大道令人称奇
一路古樟林立
如卫兵站岗放哨
二至三人方可合抱
像一行行诗句歌吟着
漕渡村的悠久历史
展望着幸福的未来
有两棵树一根相连
我说这是姊妹樟
有美女说是夫妻树
那他们是在牵手呢
还是……
阵阵瑶歌传来
前面是著名的古戏台
戏台前的广场
竟也耸立着多棵古樟
它们是看了一辈子的戏吧
台上两排
着青蓝瑶服的男女歌手
对唱瑶民的山歌
听不懂是男女情谣
还是家乡的颂曲
无论你绕村一圈
还是穿巷走过
民房外墙的巨幅壁画
尤为抢眼
从墙脚涂到楼顶
蓝绿黄褐
内容各异
高山流水,小桥村居,
花草鸟兽,民俗生活
亮眼而质朴
华美又淡雅
快十二点了
我们一行要去
附近的同事家聚餐
他家的中年父母
早就包好了粑粑
磨了豆腐等我们
这就是漕渡
这就是赶鸟节
晴必爆棚
雨也盛典
明年的二月初一
定要再来相聚
不问闲忙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