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磨坊小记(散文)

编辑推荐 【清韵】磨坊小记(散文)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51发表时间:2018-03-28 08:54:00


   早年间农村米面加工,主要靠石碾、石磨。用钢磨加工玉米糁、甘薯面,在我们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事。
   记忆中最早的钢磨设在村东头第二生产队。当时在队址的三间牛棚东边又接了一间土坯房子,那钢磨就安排在这独间房子里。那台老式万能电磨,由一台电动机带动,主要磨玉米糁、山药干面、豆类杂面。
   当时,村里还没有加工小麦面粉的辊子磨面机器。那年月村里的乡亲几乎吃不到多少白面,因那时小麦产量非常低,种植小麦也少,麦粉是金贵的细粮。小麦磨面,依旧凭古老的石碾子和石磨。
   钢磨的出现,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不但解放了人们靠推碾子捣磨的紧张劳作,也为人们节约出不少时间。万能钢磨磨面,分为使用粗罗与细罗两种加工方式。有时户主也把一些小麦送到磨坊里,磨坊师傅就换细罗进行加工,磨成不出麦麸的全麦面。这全麦面擀面条有些发散,做出的饭食虽说有着爽口的麦香,吃起来却带些麦麸的柴性味,捏饺子也擀不成有韧性的紧巴皮,不如石碾子石磨出的面粉有劲儿。
   传统的石碾子石磨加工小麦,麦皮麸会被粗罗筛出来,面粉细腻、劲道、面性强,不像电磨加工时产生的高温会烧去面粉的柔韧性。所以,传统的石碾子石磨碾磨的面粉,带有小麦的原生态味道,劲道黏软,手擀面条拉扯不断,煮熟后吃起来也劲道滑爽,麦香十足,比电磨加工的面粉好吃得多。
   后来二小队的面粉加工取消,改成大队磨坊,磨坊在二队队址西边不远处路南。这期间便开始增添了磨面的新机器,单磨辊子式磨面机,面麸分离,磨坊安置在一个东庄路南贾家胡同道西的西屋里。记得在十多岁时那里磨过几年面,后来磨面的那溜西屋,开始逐渐从南往北坍塌房顶,最北边的磨坊没等坍塌便搬走了。
   这搬走的磨坊,转移到了十字街心路西道北的一所闲置老房子里,属于七、八生产队合作磨面。没多久,这磨坊便关张了。其确切原因不详,有可能是开磨不赚钱或是其它事情所致。还记得那时生产队用那万能磨大量加工春天插秧的甘薯块,将这薯块磨烂后做团粉,团粉晾干后再通过大锅熬制、漏粉、晾干等多道工序用来加工成干粉条。
   之后村东三队队址附近一户开磨,原先是四队的,后来承包给个人后又卖给他家,这面粉加工点也开过几年。那时,由于磨主急切想尽快致富,不管职业操守,致使众多磨面户怨声载道,直至出局。后来被十字街南面路东一家磨坊代替。几年后停业搬家。接着又被南头路西一家代替,那时就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事情了。这家开始加工玉米和小麦,后来就把面粉磨停了,只用万能磨加工玉米等粗粮,加工小麦面粉的任务主要靠南头路东一家新磨坊完成。再后来小麦加工改成了河南新出产的双磨机器,磨面快,面粉质量也好,厂家还负责组装。我村也上过一组双磨,没磨一两年,邻村大型面粉厂相继开始营业,人们便开始了换面。磨面的人家越来越少,村中的小麦加工不久后便停了下来,只留下了一个玉米加工点。进入新世纪后,本村玉米加工点也开始停业,磨主出外打工,玉米糁的加工任务就被南面邻村的两家磨坊承担起来。
   以前南边邻村的两家磨坊,都位于街中心不远处。一家临街,一家位居于街中心偏西三十四米的路北。前些年磨糁碾米,我爱到临街的那家老者的磨坊去,主要是这磨坊挨大街近,与磨主渐渐熟了,再者这磨坊在街边,所占的位置好。可最近这一半年来,此磨坊基本停业,偶尔加工些鸡猪饲料,磨糁碾米的老机器设备出现故障后没再修理。磨坊主年岁大了,已经八旬开外。他的几个儿子也都不主张他再搞米面加工。这磨主老人还闲不住,就这样干些零星的磨料活,借以打发闲暇时光,生意也逐渐地冷清下来。
   街心偏西的那户,原本生意就不错,此时没了对手,生意就更加火爆起来。这户磨坊主现在六十岁挂零,夫妻二人一直合作在磨坊加工米面,生意红火,待客热情,技术精湛,很有磨面碾米的专业特长,招揽的客人也多。远近磨面碾米的慕名而来,满意而返,名声远扬周边。甚至临县也有些客人开车几十里来此磨面,主要是求其绿色无杂质纯粮加工,为健康养生着想。
   这家的磨坊主名叫红五,其名字与明朝朱元璋的开国年号“洪武”谐音。所以,对这名字初次记忆就很深刻。他家磨面的时间应该是所有近邻村庄最长的,据他说有四十年了。记得我十几岁到这个邻村磨面时,他就是磨坊主。因为磨面的年头多,人又精明能干,就被公认为小磨坊的磨面专家了。
   这个通晓农村电工、机械、种植、养殖等多方面手艺的农家精明汉子,对世间人情物理都有自己的一套学问和看法。也许是实践出真知的原因,他磨面的手艺甚是技巧,精点到位。他除去对米面饲料加工熟悉和通晓之外,对养殖业还很在行。他的小院也是一个小型农家养殖场。猪羊狗猫鸡鸭鹅兔鸽等多种动物及禽类,都在那不大的小院内安家落户过,并产生过不少的辅助经济效益。他和老伴都是非常勤谨的农家好手,儿女现在已经分开另过,可他们的小院总有几个逐渐长大的孩子聚在一起,形影不离,这几个隔辈之人就是这小院中的小主人。各种小玩具、童车、脚穿滑行板等孩子们喜欢的小东西,摆放在院中的不碍事的角落,书包与作业本也陪伴着孩子们占据着院子中合适的地方。来到这小院磨面碾米,总觉得这院子里处处充满着温馨可爱的气氛。
   年后正月十六,我带着三十多斤玉米来此磨糁。这刚过元宵节的早上时分,却不像往常时,一走近磨坊所在的胡同,就有磨声阵阵,送入耳鼓。今天这稀有的宁静,表明绝大多数人家还没有短缺米面。因刚过年不久,像我这种急匆匆来此磨糁的户的确不多。我也是因为在保定市徐水区物探局的三叔回家,想叫他捎些老家尅过皮的玉米糁回城熬粥或蒸小窝窝头,所谓返璞归真般改善伙食。皆因这孝敬之举,才急切地在正月十六来此赶磨。
   略显清净的小院大门闪开着,两轮电车行进这个小院门口的一刹那,犬声吠人、鹅鸣悠扬,提醒户主有人光临。这前两年靠南墙与西墙盛满肥猪和母猪的猪圈,此时不再有肥猪的哼哼与打斗叫声和小猪娃为争奶吃而接连不断地吱哇尖叫。此时,却见家禽与信鸽充塞其中。
   南墙的猪圈里网罩着几十只家养柴鸡,上面还用塑料布罩着棚顶以便保暖。靠西墙的猪圈内放上了几架笼子,圈和笼有机结合,上面和周边用丝网罩着几十只鸽子。鸽子的品种不尽相同,基本都归属于家养信鸽之类,或有身架较大的品种,猜想是家鸽与落地王肉鸽的杂交后代。鸽子羽毛的颜色有纯白、瓦灰、亮子、鱼鳞、桃红及杂毛不等,瓦灰鸽居多。鸽子们悠闲地在所属的乐园里追逐嬉戏,咕咕声不绝。
   鸽笼外不远处便是狗笼,一条成年黄犬立于其中,用吠语欢迎来客。北边的四间普通民宅正房,前面是两凳高的水泥凉台,西边靠南是一个敞篷,那里安置着加工饲料的万能磨合配套的三相电机和称重的一架台式称。院子的东边有三间面西的东屋,里面通达,没有隔山墙,那里是加工米面的磨坊。
   磨坊的门口贴着手写的春联,一看就知道是北边临县二十里开外的一位中学老教师所写。去年磨坊主家的屋门春联,就是这位通过亲戚的介绍,慕名来此磨面的中学老师奉送的。这亲戚传亲戚的磨面客人,优喜柳体泼墨,讲究笔法工整,行墨楷迹。他这两年来此磨面,深信原来双体辊子磨的绿色无公害之说,认为这经自己看着磨出的面粉,吃着坦然,无添加剂与滑石粉之忧,用的也是自己家里种出的小麦,没有用剧毒有残留的农药。所以他感恩在周边附近还有这么一处令人信实的磨坊,并且磨主的加工技术堪称一流,磨出的面粉干湿合理,很有讲究。比如说农历面既不显烧,又不会返潮,保持时间还耐久,劲道柔韧面性好,淘麦子加工时去除的杂质还干净。所以感恩之余,在年节前就用心讲究地挥毫泼墨,写好春联无偿奉送到红五磨坊来,以示友好与赞颂,况且春联用语还根据正房门庭与磨坊门脸亲自编辞搞定,很贴切也很暖人心。无疑,这磨坊主一家也甚感脸面光彩,对其他来客倍加赞誉这位教师的美德行径。
   磨坊主人红五从屋里走出来与我搭话,一边把我从电车上提下的玉米放到台式秤上称重,一边问我是否尅皮。因为我带来的是陈玉米,又是送人吃,所以选择了尅皮的工艺。其实对于健康而言,粗粮不尅皮要比较好些,但是吃起来感觉比较粗糙些,口感不如尅皮的显得爽口。
   约定后首先用尅皮机进行第一道尅皮工序,糠巴和粒皮随尅皮磨的嗡嗡声被甩到旁边的一道出口,而精粮的颗粒则被放进一个大铁槽里,停下尅皮磨后,再开始加工精粮玉米糁。不大功夫磨声停止,加工好的玉米糁被装进事先带去的小面袋中,糙皮留下,加工费免去,两不找帐。这糙皮与不带走的麦麸等细碎杂粮,我觉得应该充当鸽子和柴鸡的散喂饲料,自己也省的费事带走。一举两得,双方有益。
   从磨坊屋走出,再赏那位送对联老师的工整柳体笔墨,在磨坊主红五面前恭维几句那位老师的雅兴墨迹,同时也敬佩其人的恰当文辞。此刻,自己也兴致由来,随意说出一幅磨坊门口的对联,如下:
   竖联:“米面加工造福周边百姓,磨艺精湛奉献远近乡邻。”
   两门扇方块联:“磨精面细米,兴家业招财。”
   横批:“米面清香。”
  
   2018-03-27晚11时4分

共 36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记述了乡村钢磨坊的兴衰,引年长者回忆,给年轻人知识,很有价值。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朴实精练。欣赏佳作,力荐共品。感谢您赐稿不断,盼您佳作连连。【编辑:真草隶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真草隶篆        2018-03-28 09:05:57
  《磨坊小记》,很有意义的散文佳作。语言清新洗练,富于情趣,令人喜爱。还想读到您有关石磨石碾的佳作。
   再次感谢您赐稿清韵,盼您精彩继续。遥祝您创作愉快,幸福吉祥!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8-03-29 03:34:51
  感谢真草老师的精编与留评!拙文乃与现今邻乡磨坊主聊侃时所应其约而写,印象中实属为乡土报告文学体裁的写作奠基之首篇习作。歪七扭八地完成这个对乡邻的闲谈许诺,总算不再惦记这件事了。以前我在乡村旧事系列中专门写过石碾石磨一章,此篇主要小记电磨在我们村庄乡邻出现后至今的整个历史发展简述,其重点应属后面写出的邻村红五磨坊。现今,我的村子已十几年不再有开磨专供乡亲磨糁碾米加工小麦的户主了。磨点吃粥的玉米还要出村去红五磨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红五磨坊属于小型农家兼职加工,便民性强,因是食之源,深受欢迎,且名声远扬,加工玉米小麦者络驿不绝,甚至远及十几里的小麦加工户也登临那不大的磨坊门口,脚踩油门或手把电门开车而至,满意高兴而返,只因为获得纯粮无杂的米面而来。小小一简单磨坊,带给人纯天然粮食且技艺娴熟的加工理念。我感觉值得一记,这也是我写其文的主要原因。问好编辑老师,张璞敬茶致谢!
2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3-28 11:29:16
  作者可能还没有体验过推碾子、推磨的生活。早年间,一般农村并不是家家有牲口,磨面、碾米的事常常靠人力推动。作者把这样的事儿再补充上三五句就更充实了。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8-03-29 03:41:52
  于老说得有道理。感谢读文留评!我小时帮大人推过几年石碾,也经常看驴子带着捂眼和笼嘴转圈拉磨的场景。那时自己也就是几岁到十多岁。
3 楼        文友:如坐春风        2018-03-28 15:54:33
  张老师的散文把我们拉回那个遥远的年代,淳朴、贫穷却也能放心吃喝的小村庄只能去记忆里寻找了。语言朴实简练,感情真挚。欣赏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8-03-29 03:44:56
  春风老师好。感谢留评!您说得具实。
4 楼        文友:项梅        2018-03-28 19:30:44
  细腻的文字又把我们拉回儿时的年代,欣赏好文,感谢赐玉,祝写作快乐。
项梅
回复4 楼        文友:张璞        2018-03-29 03:46:10
  社长辛苦留言,问好敬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