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回望故乡(散文)

精品 【江南】回望故乡(散文)


作者:杨志青 童生,743.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97发表时间:2018-03-29 15:45:08

回望故乡
  
   说起故乡,总感觉心中有一股温柔,那种如烟如缕的乡愁,时时激荡着我的心。我是一个走不出故乡的人,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小城中度过的,走不出去没有什么?有时就想深深地回味一下故乡。
   不知为什么?尽管现在小城为市了,在我的心里上一直认为是我的小城,这样感觉亲近、温暖、悠长。小城坐落在太行山东麓,是红旗渠的故乡,原名林县,现为林州市。是晋冀豫三省交界,鸡鸣三省闻,脚踏三省地。
   越是在心中想忘怀,那一草一物,时时就在心中回荡。有时想,在心中回荡久了,何不写一段小文,记录一下,也算对故乡的回望。
  
   一
   说起小城中,最难忘的就是小学校了。小学三年的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富有童心的年华。
   原来是一个地主家,前边是一个四合院,后边有一个花园,还有学校的厕所。学校大门朝东,大门是厚厚的木板,是用红漆漆的。那时人小,一个人推,还感觉吃力,一推能有吱吱的响声。中间通道北边是两间老师办公室,那时是个神秘的地方,有时,好奇了,就只能朝里看看,当老师叫去时,心里也是疼疼跳。南边是三小间,我们一年级就在那里,课桌是一排木头板,不高,我们是坐小板凳的。
   一想起一年级,就想起自已掉书的事,可能是自已淘气,不知何时语文课本掉了。那时也不好重买,一上课,就得向同桌示好,同桌是一个女同学。后来女同学结婚时,我去喝喜酒,说起这事,还是那样难为情。一学期就是这样读别人的书,好在那时课后作业少。二年级就移到邻近的南屋了,那时就是高桌子了,也是水泥板,一排三个水泥板,中间有两个走道。最难忘的,我们平时一高兴了,就上到桌子上,来回跑。有一次一个同学从桌子上摔下来,满头是血,老师还叫来家长,上医院去来。
   学校有一个后花园,也不是太大,里边是梨树、苹果树、杏树,还有几棵高大的桐树。那里老师常让我们到后花园背诗。一群孩子,一会脸朝天,一会脸朝地,头摆动着,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心没心地读着。
   一会看老师出去了,也不管班长说什么?你打我一把,我打你一把;一会就跑出去,看花朵上的蜜蜂起舞。有时看不仔细,就上到树上,那时上树可是我的强项,只是有一个坏处,裤裆一直破。小蜜蜂有时是成群的,有时单独一个,一会钻进花蕊中,看迷了,有时还拿一根小棍,拍打花蕊。老师一会回来了,有人就告诉老师,老师让我们站在后院,不让进教室。
   我记得有一回,我们女老师有事了,让一位总校的男老师来教几天。那时,学生们来玩弹子枪,是用自行车链子做成的,有的更是在前面加个子弹筒,条伤力大。有一天,老师说让有弹子枪的同学,来学校比赛一场,看谁的枪好。那几天,有枪的可高兴了,天天在后花院里打。到比赛那天,在大桐树上,挂着一个牌子,也画上几个圈,一个一个来,等打完了。老师说都交上来,让我看看,一交上去,老师说这是危险品,上面叫一一上交。孩子们可什么傻眼了,我们没有枪,心里也说不上什么。
   我是一个怀旧的人,现在整修后的南大池叫阜民池,还建了一个亭,四周还绿化了,亭边立了一个石碑,上书三个大字阜民池。但是,在我的内心世界里,总是不认可阜民池,而是习惯称南池或南大池,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幼小的记忆中,关于南池的传说是美丽的。南池的东边是龙头山,听大人讲,龙头山是一条卧龙,每到夜深人静之时,就爬到南池喝水。还有就是,南蛮在龙头山上修了一个塔,好象是为了压住龙头,等等。自已对各种传说,也是分辨不清,在幼小的世界里,只是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提起阜民池,以前,这里原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小池在东,大池在西,两池间有一涵洞相通,中有碑碣,上刻“阜民池”三个字,系明代谢思聪题写,阜民池由此而始,元至元五年,安阳人李汉卿主政林县,主持修建了林县历史上第一条水渠——桃园渠,并在县城南关择地挖砌水池一个(小池)。明万历十九年,分巡河北道主持李汉谟到林县主持,以在原来的老池两侧建了个新池。明万历二十年,林县知县谢思聪又复修南池,是自已长大后查资料得知的。
   可以说南池在童年的时光里,是亲近的,南大池大约象足球场一样大,东池的小池已没有记忆了,只记得有一个涵洞,下面也有一条取水的通道,只是没有西边南北两条取水通道长,南大池是用青石筑成,层层用青石一层一层加高,有一条小渠边通南面的十二支渠,平时大约一个月放水一次。南池北边南边各有二个取水通道,也是用青石筑成,宽五六米,有多少台阶就不知道了。
   学校就在南大池西边。到春天,梨花盛开,我们在树下做游戏,玩累了,就象放飞的小燕子,跑到南大池中,沿着取水通道,下到水边,掬口水喝几口,那真叫爽,我们喝的是红旗渠水。有时沿着南池跑几圈,每到值日,二个人一起抬水,那时感觉取水台阶好长好长;有时,南池的水位低了,水位都到取水通道的下面,水南底部的黄土都出来了,大人们只能脚踏在几个大石头上,往更深的地方取水,大人看我们小,有时帮我们取水,心里是感谢的。
   记得南大池,四周都有青石护拦,我们常坐在青石条上,观池中的游鱼。最美的时节,就是南大池满池时,一眼望去,池面如镜,微风吹过,池面扬起波纹,有时拾一小石头,打几个漂。特别爱看水中的水草漂动,池四周是用青石筑成的,缝间有时长小树,有时池底长着各种水草,水满了,鱼在水草间穿行,绿叶也在水中游动。现在一闭上眼睛,还能想象到那里的绿,想象那时的鱼。有时小燕子,三二只,在水面飞翔,矫健的翅膀,敏捷的身躯,特别是在春雨中,一个人独自在池边,看飞翔的小燕子。
   南大池最静的时令,是冬天来了。小时,冬天比现在冷,家家户户房檐下,都常有冰柱,小时取冰柱,当冰棍吃。下起大雪,室外面冷风吹过,南池上就结厚厚的冰,最厚的是南边,可能那里见光少,厚度最厚。比我们大的学生,就在冰上玩,我们有时站站惊惊的,跟在大学生后面,我们只是小心的走,不敢站起来走,慢慢移动,来体会冰上行走的快乐。说起来不怕人笑,小时可能特爱玩,自已又是一个男孩子,那是冬天只有一条棉裤,可能特爱动,记得小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裤裆不破,也不用天天让母亲补,悠长的冰面,悠长的童年。
   南大池也有最热闹的时光,就是请食品公司的人来打鱼,我记得,那时打鱼的渔服,是橡胶做的,黑黑的连裤,穿到胳膊下,脚上是黑皮鞋。渔船,是二边二个用木头做的渔箱,中间让木头联着,上面有用大板做的踏板,打鱼人两脚踏在踏板上,打鱼人手中一条竹竿,有时用两头划水,有时用一头撑船,一头在手,另一头在水中,用力一撑,船就往前走。一到打鱼时,老师也不太管我们,大人们也都来观看,池塘四周人山人海。打鱼人先用竹竿,四面打动水面,让鱼动起来,这是你会看到惊了的鱼,四处乱游,然后打鱼的才撒网。有一次,我亲眼看到,打了一条一米多长的鱼,人们都说打到鱼精了。我小学的同学,当时他家就在南池北边,他家有一个深深的院子,不过,我们不敢去他家,因为他家养了一条狗,常蹲在门口,他用铁丝做成钩子,记得鱼群游动起来,也是他最高兴的时,他用力抛出去,一拉就能钩上鱼,想当时我们也曾羡慕过。
   打鱼人走了,鱼装进袋子里,一场欢乐盛宴,结束了,人们久久不愿离去。想想小时,对打鱼人给予的快乐,只是表现在观感上,而对于那鱼那去了,也不是太关心,因为在童年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吃过鱼,也就不知鱼能吃,更不会知鱼味是何味了。
   后来,人们吃上了自来水,南池也失去了原来的功能,我还曾在里边游过泳,后来大队在四周建了门面房,南大池也就看不到了。现在盛世,文化又兴起,市里又重修阜民池。现在有时步行上班,总要到池边走走,重修后的大池,比以前美了,还绿化了,修了亭子,立了碑。我现在特喜爱去看池里的小红鱼,游动的鱼,有时会带给我童年的记忆,这就是我写的记忆中的南大池,一池清水,带来一池快乐,童年的记忆,现在在放飞。
  
   二
  
   那时小城中闲人很少,清静、寂寞。学生可以说是那时的主力,县城也就是都市里的农村。我们上学路上,一般要经过二个百货商店。一个是商业局下面的第三百货商店,一个是城关供销社商场。
   那时的商店,都是一样的格局,是长长的柜台,有一米多高,宽也有一米。以供销商场为例,供销商场有二个门,供销商场是面向西,南北二个门,从北门进向北就是以副食为主,柜台上面有盐柜,盐柜里堆满白盐,盐柜上面有一杆称,不象现在我们到商场都是整包的。还有其实组,在西南角是以图书学生用品为主。紧邻的是以花布为主,现在想想,我们当时上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柜那组吧。
   童年时代是七十年代,也就是文革后十年。那时街面上闲人少,商场也不多。上学路上,二三个人一起,总是一个门市一个门市地串,也就是逛街,不同的是逛街口袋时有钱,而我们逛街口袋里身无分文。只是看那里人多,看那里有故事,就跑到那里,就是看热闹。
   一放学,就先到城关供销社书柜去。那里主要有小人书,还有不少文学书。记得最清楚的是崔复生《太行志》,那时崔是我们林县当时的名人,也是红旗渠的歌手。还有金光大道、红旗谱等。一放学总要去,有时让给拿来看看,不过也就是看看吧了。因为口袋里没有钱,售货员也是不喜欢我们这一群学生客,有时让她拿,她就说拿钱来,有时就发生口角。我记得有一次,一个丰满一点的售货员,我不知什么原因就和她发生口角,她还从柜台里跑出来想打我,我和我的同伴们,做着鬼脸,一下子都跑了,引得满商场人轰笑。
   商场最热闹的时节,就是过了阳历年到阴历年这一段。那时结婚的就多了,一到那时节小媳妇就让媒人陪着,在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陪同下。到商场买几大件,那时紧邻书柜的布柜,就是最热火的地方。一大群人围着布柜,人多主意就多,一会这个人看中这了,一会那个人看中那了,就得大声音喊。有时,说不好,就把人拉到店外,一大群人围着,说事。那时一天的工分好一点的队,一天也就是一块多钱,不好的也就几毛钱。当时,女方也就是要几身衣服,几件床上用品,女方总是要好的,男方总是不想出钱。有时,谈不到一起,女方就哭着跑了,媒人就急忙去找人。男方家里也只好在一起低头商量,找人回来,媒人又跑到男人这边。再细说女方的要求,一来一往,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家认为都可以了,才算成事。中午已过,人也累了,小媳妇和小男人一起,陪媒人一起到对面的饭馆。我记得那时,饭店也没有炒菜,就是在店里放着几个油油的小方桌。上面有一个筒子,上有几把筷子,靠店门里的,放着炸油条锅,下面烧着大火。一大群人,男家主事的,就叫上人人,找个桌子坐下。主事的去叫饭,也就是面条汤,加油条、包子、馒头。这也许是小男人、小媳妇,人生第一次上县城馆子里吃,也算是开了一次眼界。
   我们是这里的常客,也是这里的看客。从不曾坐在那里吃过饭,记得上初中了,家里的条件好一点了。有时口袋里有了五分钱,放学归来,买一个水煎包。现在还记得还香味,那跪叶。
   后来街上繁荣多了,街上人多了。最开始街边上有人卖豆腐汤,加是烧饼。那时就上晚自习了,最早,医药公司门口,有了菜棚子,上面是用油布做成的。当时,街也没有路灯,怕黑了,就上去搞几块,晚上,当火把点。也用过,补鞋子的里胎,还有别的东西。
   后来,当我们晚上回来,看到那卖豆腐汤的锅台,就起了坏主意,一到那,就七上八下,用手、脚,一会就大拆八块,高兴地跑了。
   岁月沧桑中,我心灵深处的小城。
  
  
   三
  
   童年时代小城中最热闹的地方,就是电影院了,电影院前还有一个小广场。
   电影院真真进入我眼中的,是上到小学四、五年级之后。那时学校就不在南大池那了,就到县城中的南关完小了。
   南关完小和电影院就隔一条路。那时一放学,先不回家,几个人结伴,去电影院。有时一到那,下午放的电影还没有结束,那时电影院大门开了,就跑进去看几分钟。更多的时间,就是一会演晚上第一场了,那时人小,有时看到一个老爷爷,就上前假装是他孙子;有时看一大家人,就混在其中。还有就是作假票,用用过的电影票,再糊上。有时就混过去了,因为那时看电影的人太多,外面人群是一涌一涌的。有时发现了,就被骂一场,小子再这样送你上公安局。那也是一说,那时的小孩子都是这样的。有时混进去了,中间又要查票,有时就跑到厕所去。
   最怕的,不是在电影院中的。那时,小城中路灯少,看电影晚了,回家,要经过一块坟地。有时是一个人混进去看的,演出吧了,就得一个人回家,一到那块坟地,心里就长毛。看看前后有没有人,没有人陪,就包住书包猛跑,还不时,看后边有没有东西赶上。

共 94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故乡,总让人回味,让人回望,作者以其丰富、细腻的手法,将太行山东麓,林州市生活的片段,小学,游戏,菜园,游泳等一系列的趣事,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看萤火虫明明灭灭,采下南瓜花合拢,用来装蜜蜂去蜇小伙伴,一件件,一桩桩桩,都是对故乡的回望,童年是一首歌,一池清水,一片荷塘,清晰可见,历历在目,童年是一串葡萄,每一颗都结满了欢乐,童年是一壶清茶,品味中渐渐回望。感谢作者赐稿江南,阅读美文,受益匪浅,愿期待下一次的精彩。【编辑:蓝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31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烟        2018-03-29 15:49:49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段最美好的岁月,那是时光赋予的纯朴童真,回望故乡,不只是梦里,更是无法磨灭的记忆…感谢赐稿江南,愿江南山水能带给您新的遐想和展望…
2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18-04-23 10:53:19
  好文章,文字厚重,乡情浓郁。字里行间散发着泥土的味道!故乡是成长的地方,回望故乡清新的空气多,总让人感觉舒畅,学习,遥祝春琪愉快!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