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旧】老人和旧绢筛(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旧】老人和旧绢筛(征文·散文)


作者:泪珠魚儿 秀才,1090.4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3发表时间:2018-03-30 21:02:43

【流年·旧】老人和旧绢筛(征文·散文) 都昌县的万里大道和县府路交叉口,人来车往。
   在花坛边,从上午到下午,坐着一个黑衣老者。准确地说,他是坐在红色摩托车头盔上,看上去神情有点落寞。在他脚旁放着半瓶康师傅蜜茶,挨着瓶子堆着一堆圆圆的绢筛,一根缠有布条的黑木棍压在绢筛上。
   上午十一点时,我就注意到老人坐在路边。我心想,老人肩挑这么多绢筛,大约是走累了,在这里歇歇脚。
   当时我骑三轮去工业园送货,经过他身边时,我特地多看了两眼,因为绢筛现在也是个稀罕物,用的人少,卖的人自然也少。绢筛等同于以前的煤油灯和算盘,逐渐要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乃至濒临淘汰的地步。
   在本县作家,电视台邱林的电视纪录片《我的都昌》中,他在对土塘镇概述的章节里,对绢筛有过专门的解说。我没看邱台长的作品以前,总以为绢筛是外来品,是外地脚夫商贩贩过来卖的。没想到小巧的绢筛出自我们本乡本土,并且是土塘乡亲谋生的工具。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土塘人挑着绢筛登上火车,走遍大江南北叫卖绢筛,靠它能养活一家人,维系一个村庄或族群的繁衍。
   记得我小时候的七八十年代,那时农村没有什么先进的机械,绢筛用途很广。农村加工面粉,都是用石磨或碾盘将小麦或者是荞麦磨成粉末,然后用绢筛将磨好的粉过滤,筛出麦麸。每到年前寒冬腊月,绢筛更是每个农村妇女得心应手的好帮手。农村过年作兴炒花生、蚕豆和切年糕,切年糕就要炒爆米花。炒花生、蚕豆和爆米花时,都是放在沙锅里炒。花生、蚕豆和爆米花混在细沙里,受热均匀,不会烧焦变味。沙炒花生、蚕豆和爆米花,也就离不开绢筛过滤析出细沙。
   不过时代发展到现在,机械早已代替手工加工农副产品。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给自足的经济,面粉粮油店里有现成的卖,不用我们自己加工。花生蚕豆炒货店里要多少有多少。至于炒爆米花切年糕,这种繁琐工序的传统糕点,已被外来精美糕点所代替,现在农村很多家庭助爽,少有人操弄年糕了。
   下午四点,我从芙蓉路收货回头。再次经过县府路十字路口,看见这老头还枯坐在石沿边的头盔上,面前还是一堆绢筛。我恍然明白,原来这老者不是在这儿歇脚或者是搭车,而是坐在石沿边卖绢筛。
   大冷天的在这种地段,卖的又是这种现代人几乎不怎么用的器物,生意清淡可想而知。老人孤寂的身影,显然和旁边车水马龙的马路格格不入,我的鼻子不可名状有点酸涩。
   我将三轮车停靠在人行道路边,向老人靠近。
   老人端坐在那里,像个坐禅的高僧,看他那长长的手臂,他年轻的时候,应该是个孔武有力身材魁梧的汉子。从老人面相上看,应该有七十挂零,他齐整的短发一片花白,清癯的脸盘像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一脸沧桑。想必他年轻时,应该像我们小时候所见的生铁补锅的匠人一样,过村走户叫卖绢筛养家糊口吧。
   当我走近老人时,他像是从睡梦中醒来,讪笑着瞅着我。
   老人家,你这绢筛卖多少钱一个啊。
   不贵,才二十块钱一个。
   二十块钱!我有些迟疑。
   二十块钱,在当今社会是不算什么,一个红包,一次小费,一份外卖。但我要赚二十块钱,要打十多个电话,爬无数级楼梯,要送出二十份快递才赚得到。
   绢筛从成本上来说,就一块薄如纸皮的胶板和一张比巴掌大不了多少的丝网,用竹条压着卷绕一下,钉几颗小钉就好,成本应该是很低廉的。
   在我的思维里,一个现代家庭几乎不怎么用,即将被时代淘汰的用具,要想卖到二十块钱,还是有难度的。但转念一想,这老人手里的绢筛毕竟是千百年来,本乡本土一直遗传沿用下来的用具和手艺,定价自有它的标准。
   真打算买,拿十块卖一个给你。老头子看见我的迟疑,热情起来。
   十块钱,就街心花园大爷大婶娱乐时一把底牌的押注,就微信群里博眼球的一个普通红包,也是微信水滴筹一份爱心的体现。虽说从我目前蜗居的生活状况来看,根本用不上绢筛。但十块钱能够给一个老艺人一份期盼和慰藉,也是值得的。
   再说,一个绢筛它可以寂寞地挂在屋柱墙壁上,三五年不臭不烂,要用时随时能派上用处。并且它还能成为一道追忆童年的风景,成为我们对传统手工业衰败的缅怀信物,这何尝不是一份超值的买卖?
   老人家哪里人呢?生意可好?我一边递钱一边问道。
   我是杭桥的,生意还可以,马马虎虎,今天卖了十来个。
   老人的绢筛分两种,一种是尼龙布网,一种是铁丝网蒙的。我拿起绢筛,在眼前翻转着。这片小巧的绢筷,同当年我们扒围在灶台,看母亲炒花生红薯干时,筛沙的绢筛一般模样啊。
   绢筛它漏下的不仅仅是沙子,还有旧时光和成长的记忆!
   我对老人不禁油然产生敬意,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多才多艺的老人,操持一生的手艺,最后落得无人传承的窘境。但他们依然象根快燃尽的蜡烛,无私地散发最后的光芒,向世人展示他的手艺。就譬如这位老人,依然坚守绢筛的制作,坐车赶几十里路,亲自到县城,坐在马路边展卖自己的作品。从表面上看,他是在赚钱贴补家用。其实,他是用一片片绢筛,释放内心的那一腔难以割舍的情怀。看得出他们对传统手艺无比眷恋和坚守,用微薄之力向世人延续传承!譬如我那做篾匠的父亲,去年上半年三月份的时候,曾亲手将它的篾刀、竹锯和一字竹刨等工具,一并托付给不会篾匠手艺的我,并教我怎样保养修磨这些工具。五个月后,父亲便带着他的手艺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这些工具在我的手里继续发挥余热,哪怕不能用这篾刀砍竹破篾,但可以砍树枝柴火,以免他的篾刀遗忘尘埃锈蚀坏掉,这是一个匠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手艺的钟爱和敝帚自珍,也是对自己的手艺得不到传承的悲哀写照。
   我们现在的人过于浮躁和见异思迁,特别是年轻人片面追求效率,崇尚快餐式的舶来文化,使自己的审美偏离传统,以我们古老的手工技艺和文化传统失去生存和传承下去的土壤,不由得让人焦虑万分。
   今天是西方的圣诞平安夜,很多国人跟风鼓噪过人家西方的节日,把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扔在脑后。
   好在还是有一部分国人目光睿智,头脑冷静,看清这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大声疾呼,拒绝西方文明,还我传统节日。我们不应迎逢虚无的圣诞老人,我们拒绝无来由的狂欢。
   同样,我们对这些坚守传承的老艺人,应该心怀感恩和敬意!感谢他们用一己之力,蕴育星星之火,维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绵延长存!

共 25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马路旁的花坛边,一位卖绢筛的老人从上午到下午苦守着一堆绢筛,坐成了一道寂寞的风景;忙碌奔波着生活的“我”将目光投向这日渐稀少的绢筛,更将一份温暖与爱送与了期盼买主的老人。作者回忆着绢筛曾经带给的美好,买下一个而今并不需要的物件,是寄托一份旧时光里的念想,更是对坚守老手艺的老人给予的一份慰藉。作者抒发着对眷恋传统工艺、倾注微薄之力加以延续传承的老人的敬意,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我们古老的手工技艺和文化传统失去生存和传承下去的土壤的忧虑。作者叙议结合,字字含情,有对老人的同情与敬意,有对会篾匠手艺的父亲去世前托付工具的理解,更有对传统手工艺的珍重与维护。作者以小见大,借一次买绢筛的所见所思书写内心对西方文化入侵对我们传统文化造成伤害而产生的忧虑,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在卖绢筛老人的身上,感受着传统的工艺在追求效率,崇尚快餐式的今天面临的窘境,启发读者理性思考,该如何为维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尽己之力。耐人寻味的佳作,推荐赏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01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03-30 21:04:59
  问好魚儿老弟,好久不见,可好?祝福你和家人,幸福快乐康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泪珠魚儿        2018-03-31 21:50:43
  谢谢风大姐,辛苦了!超喜欢您精美的按!
2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8-04-01 20:26:25
  绢筛。是传统手艺。是手艺人的展卖和眷恋。
   喜欢这样的文字,以小见大,路遇老人,买回绢筛,心有戚戚。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2 楼        文友:泪珠魚儿        2018-04-06 19:24:45
  问好雁子姐,有您精彩的点评,来流年不寂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