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松兹与荆州松滋县的历史渊源(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松兹与荆州松滋县的历史渊源(随笔)


作者:路遥何日回家 布衣,21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046发表时间:2018-03-31 21:53:25


   松兹侯国
   松兹与荆州的松滋历史渊源
   司马迁《史记•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松兹
   侯功:兵初起,以舍人从起沛,以郎吏入汉,还,得雍王邯家属功,用常山丞相侯。
   高后四年四月丙申,夷侯徐厉元年。
   孝文七年,康侯悼元年。
   孝景中六年,侯偃元年。
   汉武建元六年,侯偃有罪,国除。
  
   又,《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102)“松兹”,县名,故治在今安徽宿松东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祝兹”,似误。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祝兹侯徐厉”,《史记志疑》云:“祝兹”当作“松兹”,“徐厉”当作“徐悼”。
   松兹,汉县名,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北。松兹侯徐厉在孝文七年已经去世,侯位由徐悼继承。
  
   又
   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荆州府
   载:
   松滋县府西南百二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一百七十七里。汉南郡之高成县地。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属南河东郡。宋、齐因之。梁、陈时,为河东郡治。隋平陈,郡废,改属荆州。唐、宋因之。今编户二十一里。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讲到——
   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
   则追索到咸康,这个司马衍的年号。我们来看看司马衍时期,宿松人为什么要跑到湖北荆州去,侨置一个松兹县。
   历史跳过西汉、东汉、三国、西晋,西晋被外族推翻,皇室余脉南逃,建立东晋。司马睿称元帝,建都建康(南京),在位6年,移交给明帝司马绍,
   明帝4年。移交成帝司马衍,
   成帝18年。这个司马衍5岁接班22岁死亡,
   司马衍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年小的成帝,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庾亮攀上大权,掌管朝政大事,开始排斥王导。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温峤驻守江州(九江),陶侃驻守江陵(荆州),后来移驻巴陵(岳阳)。势力一发强大。而松兹县兵荒马乱,流民失所,你道这松兹人怎么着?跑吧!有一部分看在陶侃份上逃向湖北荆州,在那里侨置了个家乡地名松兹。这恐怕就是指咸康侨置松兹县的理由吧!
   是不是这样?后文我还要质疑。
   侨置郡县是什么意思?就是流亡政府的虚设机构。
  
   奇怪的是,网上有一些人,认为松兹原本不是来自宿松,是来自六安。这与司马迁史记不同,所以不必考究。
   所以要讲的,是指出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松兹侯国,因为松兹侯偃有罪,松兹国除名。松滋侯国从吕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起,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除名。
   之后,松兹虽然不是国,但是这个松兹地名还在,怎么可以飞到六安去的呢?
   我想说,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庐江郡松滋县”就是现在宿松这个地方,与太史公《史记》松滋侯国位置吻合,
   淮南王刘安被削番只剩下九江郡,巢湖以北,蚌埠以南,寿县以东,自当涂县长江以西一片。
   而庐江郡,不再属于淮南王国,松兹侯国也不存在,只是庐江郡。经芜湖走霍山县到宿松江北一片。西汉六安国不包括庐江郡。
   到了东晋九江郡改为淮南郡,它东部侨置出一个历阳郡,在西部肥侨置个汝阳郡。
   而庐江郡东北部拆解出来侨置一个颍川郡。
   虽然英布定都于六(现在的六安),统治九江郡,庐江郡,衡山郡,豫章郡,包括庐江郡的宿松,但那时还不叫松兹。
   所以说湖北荆州的松兹县只能是侨置的宿松移民的松兹县。与六安一点关系也没有。
   且是移民不是流民哦?是因为战争需要,而不是避兵流民,请注意,后文我将继续探讨它的究竟。
  
   要说明白松兹,与六安无关,先要了解松兹侯国从淮南王国分裂出来的历史。首先要知道西汉的淮南王的变迁。
   项羽账下九江王黥qíng布,也就是英布,定都于六(现在的六安),统治地区包括九江郡(九江郡官邸在寿春-现在的寿县)包括庐江郡(庐江郡官邸舒县-现在的庐江)。
  
   英布叛楚归汉。
   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开始淮南王的地盘可就大了,统治地区包括原九江郡,原庐江郡,
   还夺得了衡山郡(郡治邾县-现在黄冈市北),
   豫章郡(豫章官邸南昌县-现在的南昌市),
   汉得天下,有英布、彭越、韩信三大名将。
   韩信自立为齐王,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因指控谋反,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吕后诛杀了淮阴侯。
   梁王彭越,都定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因被告发谋反,被刘邦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枭首示众。并把他剁成了肉酱,又把肉酱装好分别赐给诸侯。
   三大名将死其二,彭越肉酱送到淮南。
   淮南王英布十分恐惧,逼反了英布。
   太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西汉高祖刘邦,讨伐英布叛乱,英布被杀,
   刘邦也被流矢射中。册封皇子刘长为淮南王
  
   刘邦死后,刘邦第二儿子刘盈坐台汉惠帝。
   汉惠帝害青光眼,不管朝政。刘邦高皇帝后吕雉垂帘听政。
   接下来,吕氏临朝封官,改组了领导阵营。
   《史记•卷十九•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汉•司马迁)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著令甲,称其忠焉。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至孝惠帝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藩守职,信矣。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馀。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吕雉改组政府机构颇为利索。
   先是刘盈的儿子刘山接替常山王,
   (什么常山王?常山就是恒山,太史公笔下,因避讳刘恒的恒字,改作常山,诸侯王国名,汉初辖境约当今河北保定市,安国、栾成、赵县以西,高邑、赞皇以北,满城、阜平以南地。都真定,故地在今石家庄市东。)
   吕后的外孙女张氏张嫣,是汉惠帝的老婆,张氏无子,后宫美人生子叫不疑,张氏杀刘不疑母,夺子,封为常山王,
   刘不疑自己知道不是张氏所生,颇出怨言,吕后恐他长大后为变,于高后四年,公元前一八四年,借口少帝久病不癒,心智昏乱,废其位,幽杀宫中。
   又改封襄成侯山,山字改成义字即改刘山叫刘义)
   改名刘义,做了常山王。
  
   惠帝死了,刘义,更名刘弘,做了少帝,
   改轵侯朝为常山王。
   这个被高后一首扶持起来的少帝,原常山王,他的常山王宰相徐历,被封为松兹侯,入住宿松,被今天宿松人称为宿松历史的第一名人。
  
   吕氏死了,少帝被杀,
   迎接刘邦的第四儿子刘恒做了汉文帝。
   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被罢去淮南王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刘长有四个儿子,刘安、刘勃、刘赐、刘良。
   依据推恩继承,刘安推恩继承淮南王,济北贞王刘勃,衡山王刘赐,东成侯刘良。
   汉文帝刘恒的老婆叫窦漪房,本是吕雉侍女,她生了个刘启,接替做了汉景帝。就是汉武帝刘彻的爸爸。
   汉武帝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削番运动,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徐历的后人偃犯罪,取消了松兹侯国的番号。改为松兹县,隶属于庐江郡。
  
   汉武帝18年后,大量地削番,压缩亲王统治辖地,引起许多亲王不满,转至刘安为淮南王,此时英布开创的淮南王国四个郡,削减到仅剩一个九江郡。我们单说淮南王刘安。
   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这刘安阴谋造反败露,淮南王国刘安畏罪自杀,满门杀尽包括太子刘迁,
   于是淮南国被废为九江郡。
  
   从以上淮南王国,缩减成一个九江郡,最后改为淮南郡,而原来的淮南国四个郡,削番分裂,松兹早已脱离了包括六安在内的淮南王国。当淮南只剩下一个九江郡时,松兹县隶属于庐江郡。所以,揭秘现在荆州的松滋县,当初是宿松这个松兹县的流亡政府的虚设机构,东晋司马衍时期内乱,兵荒裹挟着饥荒的松兹流民,在那里留下的历史沉淀。
  
   荆州侨置的松滋县,真是松兹流民自愿迁居的吗?
   那是哪一年呢?
   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荆州府记载的“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吗?
   我不这么认为。请随我一同来考察一下那个时期的历史吧!
  
   上文讲到庾亮温峤陶侃。
   在东晋皇家,人传王谢最宠,到司马衍的咸和、咸康时期,为什么大权落在庾亮手里呢?
   咸和、咸康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耐心听我说来。
   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嫁给了晋明帝司马绍,司马绍死的时候,司马衍登基才五岁,庾文君临朝管事,则庾亮是司马衍的娘舅。作为外戚庾亮,纳入辅佐行列首选是可能的。
   王敦是王导的叔伯兄弟,当初王敦造反要废掉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另立幼主。
   好在元帝传位给了明帝,王导深得两代皇帝的信任,所以此时,庾亮王导共同辅政。毕竟庾亮年轻十三个年纪,又是皇帝娘舅,所以庾亮大权在握,王导阅历广,性格宽和,庾亮排斥王导和事佬,引起东晋内乱就不可避免。
  
   依据庾亮的治国方略,是把曾经平息王敦叛乱的苏峻拉到自己一边,而苏峻精兵强将,身为大司农,又佣兵驻扎在外,突然接到要召回建康指示,接受对其他大臣指手划足的庾亮指挥,心怀恐惧,怕得有理。他索性兵发都城,以讨伐庾亮为由反叛了朝廷。
   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相互受到牵引的,
   江州刺史温峤要来解救,庾亮怀疑荆州刺史陶侃,叫温峤不要越雷池一步。
   雷池是什么情况?
   在东晋,海平面比现在高,例如江苏连云港,那时是海边沼泽;
   那时鄱阳湖还不是现在这样。
   马当淤塞,宿松几个湖泊都被江水淹没而连成一片。长江水道,从黄梅的蔡山到望江,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中间一条名气不小的河,通向雷池最宽水面,这条河叫雷水河(二郎河),后来鄱阳湖南倾下陷,江河改道,马当疏通。雷池地名就有名无实了。
   关于雷池的争议,像刚打开的碳酸饮料,好一阵地冒泡。
   望江人说他那里叫雷池,
   宿松人说我这里叫雷池,
   黄梅人说甚至九江人也说他们这里才是雷池。
  
   话休细烦,言归正传,且说陶侃,以一个老大哥的身份,做了勤王盟主。带兵经雷水,邀约江州刺史温峤,前往搭救成帝司马衍,帮助庾亮。
   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苏峻之乱平息。温峤为平南将军,陶侃为大司马。
   同年十二月,后将军郭默杀害江州刺史刘胤,占据湓口反叛。咸和五年(330年)三月,庾亮到达湓口,与陶侃包围郭默。五月十九日,郭默的部将宋侯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将其处决。
   这是两个较大的包围歼灭战役,需要投入大量渔船参与作战运输,要投入大量壮丁,此次战役之后,宿松这块叫做松兹的臣民,就跟随着陶侃,陶侃这时不回原来营盘荆州,荆州营盘要安插两次水运参战的松兹县人,荆州的松兹县就形成了。而陶侃入驻巴陵(岳阳)。
  
   有人说,荆州松兹,是咸康年间的事,我不知道他有何依据。
   是明清史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
   我只提醒一下,陶侃死于咸和九年公元334年7月30日。公元335年到公元342年才是咸康年间。虽然都是成帝年号。又有什么理由,要证明陶侃死后,松兹要侨置到荆州呢?是那个时候荆州没有战事,而宿松战事频繁吗?事实正好与设问相反。
   陶侃死后,庾亮代管陶侃的职位。咸康年间,不仅东晋内部无事,还野心勃勃收复中原,庾亮挥兵西征,移镇武昌呢!
   原陶侃的荆州大本营,由庾亮的弟弟庾翼任南蛮校尉、南郡太守,留守江陵。
   建康五年九月,后赵进犯邾城,邾城就是武汉边上的小城,战略意义相当大。
   东晋内乱刚刚平息不久,民困则国穷。由于备战物资严重不足,导致邾城失守。
   我想问问:一个外敌来犯的边沿去处,还有宿松人要逃亡向那里去“避兵至此”吗?
   我认为,荆州侨置松滋县。不是咸康年间,而是跟随陶侃转移到荆州的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之所以在江陵的荆州,而不是陶侃新驻地巴陵的岳阳,正是因为松滋人的队伍,属于民兵性质,作为战备附属考虑。
   绝不是明清史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的“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
   不是,绝对不是。
   说一个历史当有依据,民生就是如此直观。历史就是民生的碎片。
   别让顾祖禹先生绕糊涂了。
   东晋的宿松人,一定不比现在宿松人傻。
   他们绝不会到战争正在进行的前线,去“避兵至此”。

共 508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穷尽历史记载,探索松兹与荆州松滋县的历史渊源!世间万事变迁,是有互相牵引的,历史依据也离不开民生,民生是最直观的,历史是民生的碎片。后人也可以从记录,来说事;也可以从记录里,说出不合理的记录,还原历史真实面目。例如松兹县的传说。全文引经据典,详察细考,精神可嘉,所论极具参考价值!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3-31 21:55:09
  全文引经据典,详察细考,精神可嘉,所论极具参考价值!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路遥何日回家        2018-04-01 14:21:31
  研究历史会给人一个全新的感觉。后来人看已经变化了的字义,往往误会了历史。考察历史是以民生为基点的,因为民生是直观的,历史是民生的碎片,没有民生,读一肚子历史书,都毫无意义。离开民生,把相关的错误记载复写下来,就是历史罪人。
  
   何以如此说?
   上文讲到的淮南王国,并不只是现在的淮南市,
   上文讲到的九江郡,并不只是现在的九江市。且与现在的九江市一点关系都没有。
   上文讲到的松兹侯国,与现在的湖北省荆州松滋县毫不相干。
   我在4#楼提出一个质疑,湖北荆州的松滋县,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四>荆州府记载的“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吗?
   就是抓住了“流民避兵至此”是不是真的。
   所谓“避兵”,就是避开灾难的战区前线,转移到安全地区,结果发现顾祖禹论说依据不足。何止是依据不足,简直是颠倒了黑白。
  
   宿松古今纵览的新浪微博《松兹侯国遗址探寻 》陈洁【宿松县志记载:“高后四年(184)始建松兹侯国,吏侯徐历、戴侯刘霸曾先后封此地,】
   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戴侯刘霸与宿松松兹侯国没有关系。
   刘霸是刘邦的孙子,刘胥的儿子。
   刘胥是刘邦第四子,在汉武帝登基第二十四年时,元狩六年(前117年),刘胥封为广陵王,
   刘邦死后,刘邦的第六儿子刘弗陵,接替做了汉昭帝,
   昭帝无子,用刘胥长兄刘据的孙子刘询接替为汉宣帝,
   汉宣帝已经坐台上二十年了喂,根深蒂固喔,这个刘胥想篡位,使女巫诅咒宣帝。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被发觉,赐死刘胥自杀,封国废除。谥号曰广陵厉王。7年后,汉元帝刘奭再次让刘霸袭封爵为广陵侯,曰广陵孝王。
  
  
   问题是广陵侯国不是松滋侯国。2005年,扬州蜀岗古城出土的扬州汉广陵王墓,说明广陵不是宿松的松滋。
   所以说陈洁【宿松县志记载:“高后四年(184)始建松兹侯国,吏侯徐历、戴侯刘霸曾先后封此地。】的“戴侯刘霸曾先后封此地”是错误的。
   由上探寻,刘霸不是戴侯,是继承所得的广陵孝王。“戴侯刘霸”一词,就也是错误的,首先戴字,要么是一个谥号,要么戴字是指一个封地,与松兹侯国有什么关系呢?
   老汉我不多讲了,陈洁同志,与我未有任何过往,与我有何厚何薄呢?只为探讨历史,才讲到这句陈洁同志的新浪博文。我想,为事理而说,应该不叫得罪吧。
   说不定,陈洁同志是依据宿松老县志来的,只是不加思索地依错就错罢了。
   如果宿松县志果然也是那样,我认为,县志也是错误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