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写作那点事(随笔)
前面说阅读,已然忐忑,而今说写作,简直是惶恐。阅读,终归是旁观他人文字世界,点评别人高低优劣,就算说得再离谱,还可强词夺理耍耍赖:我就这感觉,怎么了?可写作不同,得真刀真枪实战过,单凭一句狡辩“不会做菜,还尝不出味儿咋的”还真不管用。不过,站讲台久了,哄学生多了,胡言乱语惯了,也不在乎多这一回。若是觉得误人子弟,大可直接煽动学生,将这胡说八道的家伙轰下台来便是。
一
执笔为我,始于行,摄于眼,落于心,诉之笔端,优劣任人评说。
二
写作有两种状态:一是我走过了,也看清了,我说你听,你跟我来。这种状态最讨喜,它授人以知,动人以情,启人以智,激人以趣,满满的收获。一是我迷失了,陷落了,混沌了,我说你听,你来断你来评,我等你来醍醐灌顶。这一下乱套了,我来看风景,你让我拓荒?
三
写作,亦如下厨,必先围裙系了,厨帽戴了,将菜分类择好,洗了,再使出拿手刀工,按菜式要求切出想要的样子,然后准备佐料,开火上锅,控制火候,依次倒入,或烹或炒或蒸煮,最后热气腾腾出锅。要想做出其色鲜,其香醇,其味美的食物,还有一样也必不可少,那就是意念心情。杂念抛了,坏心情挤了,全心全意,进入角色,认真烹制,如此方可捧出美食。万不可草率从事,倒了大家胃口,坏了自家名声。
四
生活在于体验,写作就是一场诉说。
我们的经历和体验,我们的观察和发现,我们的想象和感悟,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独特,注定是和别人不同的。诉说是一种本能,写作却是一种素养,故而好的写作又不仅仅是诉说。既然是诉说,自然得挑时挑人挑场合,有些话可对某类人讲,有些话可以对所有人讲,而有些话只合对某个人讲,不闹清楚这些,就会出状况,甚至出洋相。不仅如此,还得挑方式,讲究个火候,方式不对,事与愿违,火候不到,效果出不来。
比如说,有的文章写得很好,很有文采,但我们总觉哪里不对,原来那人是把闺房密语或者心底那点说不得道不清的心事公之于众了,读者看得脸红心跳,弄不懂作者何以这么大胆。当然这样的作品肯定也会有人喜欢,因为人们往往都有好奇心,偷窥的感觉偶尔尝试一下,也很不错嘛,既然有人愿意公开分享,又何乐而不为?但正如睡衣只合在家里穿一样,若是非要穿着招摇过市,也终归显得另类可笑,若是干脆一丝不挂走将出来,则恐怕只有疯子所能为。
五
写作不易。
一段生活,一种经历,一些人事,一点认识,来了就来了,过了就过了,因人而起,因时而息。可若想把它写下来,不容易。有个词叫苦心孤诣,用在写作上再合适不过。你有了生活,有了见识,这只能说有了素材。你必得想清楚,你要表达什么,你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你选择从哪里切入,又打算包罗哪些内容,你想以什么方式来呈现,你希望它最后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又怎么达到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构思自然少不了,可说实话,你若真这么想,指望什么都想清楚再动笔,你可能就动不了笔了。这道理很简单,下棋得一步步来,哪能将所有的步骤都想清楚,慢说开始不能,事后回味也难。所以,很多时候,我是因陋就简,写起来再说。写起来之后,很多画面会纷至沓来,很多想法会喷涌而出,此时再调整笔法,跟着自己的感觉,选择自己最顺畅的方式写出一个粗胚来。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真的是改出来的,小则字词用语,大到内容增减,甚至是结构重组推倒重来。当改到自己喜欢的样子后,会有一种快感,觉得如释重负,我想这就是痛快了。若说写作是在表达自己,那么修改便得阅读自己,以读者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这就需要一个清空的过程。写自己已是不易,读自己其实也不轻松,因为必须把已经占满脑海的东西彻底清空,以阅读者的心态立场来判断自己作品的好坏优劣,以便想出最佳修改办法。
六
妄谈写诗。
心中情感涌动时,意象也会接连飘来,不必冥思苦想,更无须搜肠刮肚,所要的就是那个状态,那个状态起了,赶紧将那感觉拽住,请它说话。比如说,你眼里泪光闪烁,却倔强得就是不做声时,那大概就是委屈了,就是愤怒了,很好,别说话,让对方说话,让对方的一举一动说话,让看了的人,听过的人跟你一起愤怒,为你的委屈隐忍点赞,这样无需你愤怒,自有人替你愤怒,自有人为你出头,这大概便是曲线救国,借力发威了。又比如说,你感动了,不知所措了,你觉得对方怎么可以这么好,怎么可以一直这么好,这显然超出了你的想象嘛。很好,要的就是这感觉,想想他做了什么,有哪些物象可以成为见证,哪些瞬间甚至点滴记录了雕刻了那些好。记得,一定要精炼,精炼!拖泥带水的不要,枝枝蔓蔓的不要,就提取那动人的一刹那,一个不够,再来。一个,再一个,再加一个,穿成一串,美吧,那就是了,够了,就停,点到为止。
咋办?我现在平静如一汪死水,空洞像一张白纸!没关系,它们只是暂时潜伏了。你有情吧,你有喜怒哀乐吧?现在没有,以前有吧,回忆总会吧?想想看,锁定一些人,一个人,直至关于他的点滴记忆重新复活。这类似于演员表演,你得暂时忘了当下,甚至忘了自己。你进入一个想象空间,一个生活画面,这样,情感再生了,意象复活了,“情感美”“绘画美”的问题就算解决了。下面再来设设“法”吧。新诗,不讲究建筑美和音乐美嘛,形式很关键,韵律很关键,一节,两节,三节,……怎么排列?看一看,意思有没有乱,有没有完,再读一读,边写边读,边读边改,长短错落,平仄押韵都可以试试,自己觉得动听了,上口了,也就差不离了。你看,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还有《樵夫,别砍那棵树》不都这样吗?
七
写小说嘛,也没什么好怕的。
故事,爱不爱听,爱不爱读?这不就对了嘛,读过就好,读得多更好。读多了是不是也有点技痒?心想,类似的素材自己也有,类似的故事自己也会讲,于是蠢蠢欲动,于是跃跃欲试。好,开讲!然后自己也纳了闷:原来自己也会讲,会加工,会渲染,还能嫁接,直讲得眉飞色舞,讲得自己也信以为真,讲得人听迷了,听懵了,听得动情了,动心了,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讲故事的好手嘛。小说,不就是讲故事吗?好的小说,就应该有个好故事。这故事呢,最好有点波澜,有点起伏。
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且极具变化,我们之所以认为单调,往往是因为我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剪裁,然后相信它就是那么简单,但其实我们很清楚,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省去了很多,忽略了很多,或者根本就有很多盲点。若我们一步步拓宽,一步步深入,我们会发现,很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简单,其实都蕴含着不为人知的精彩,当我们有意识地去探索,去回味,去表达的时候,故事便渐渐成型了。故事怎么能没有人呢,就算是非人一族,也得把它们当人来写。小说之所以迷人,往往是因为从小说中走出来的那个人,或者那些人。那个人必须要有个性,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塑造他时,必得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立场,甚至我们的思想,融合进去,甚至移植过去。这样,他就有了灵魂,有了思想,有了气质,他的生活,他的言行,他的仪容,才有了生气,有了活力。
当然,真正的写作,在语言,在技巧,这好比厨师做菜,有些人虽然食材一般,佐料有限,也依然可以做出可口饭菜,而有些人就算给他再好的食材,再多的佐料,也未必能做出美味佳肴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故事所迷,被里面的人物所迷,而是为作者独特的讲述所迷,比方说,有人冷峻,有人激昂,有人深沉,有人诙谐,这个就是作者自身的语言魅力了。
八
考场作文与平常作文不同,限时,限题,限要求,框框套套较多,任性不行,另起炉灶不行。
打仗我们希望打胜仗,考试我们也希望拿高分,可分数掌握在谁的手里呢?对,阅卷老师。那么阅卷老师喜欢什么样的作文呢,他们会对哪些人慷慨大方呢?换位思考,便不难了解。
作文有雷区,莫踩;写作有技巧,要学。哪些雷区必须绕开呢?1.文面糟。字迹不佳,字数不够,涂改随意,都是大忌,都必须注意。2.偏题换题。出卷人意图往往藏在题目里,藏在提示和要求里,准确理解是关键,展开联想是窍门,若理解错误,或晕头晕脑,都有可能跑题,一旦跑题,便徒劳无功。3.空洞无物。无论哪种文体,哪种题材,都应该与生活挂钩,一旦离开生活,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脚踏实地才稳稳当当。至于技巧,当从读中来。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读过的文,看过的书,都是例子,都可学习。无论是命题还是半命题,抑或是话题,最终都得落到“有题”上来,缺题漏题是不行的。不管是先有题还是先有文,总得有个题,那么我们便来说说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很关键,一要善抓关键词,二要破解词的内涵。如“且行且珍惜”,这个题目应抓住那几个关键词呢?很显然,“珍惜”表明作者的立场和态度,观点和情感,不可漠视。而“行”呢,则提示内容,要求与现实挂钩,与生活挂钩,我们应该快速掀起头脑风暴,搜索可以表达这个观点的人事和现象,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或记叙或议论,只要可以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痛快表述,也就可以了。再比如“又见枝头吐新绿”,这题写景,且颇有诗意,宜写散文。写景可,写人写事说哲理均可,就看我们如何处理这“枝头吐绿”。“枝头吐绿”是景,是时间,也是现象,可以直接描写景物,也可睹景生情写人事悟哲理。又如“就这样长大”,这里的“长大”自然不止身体而已,更多的是指“思想”和“精神”,人之成长思想之成熟有渐变有突变,所谓“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如果我们的经历中有些痛,有些伤,那么它们将成为我们成长年轮中的“节”,我们应该记录下自己或者他人的成长轨迹,而这无疑是岁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至于联想,也不难。直接的,间接的,现实中的,阅读中的,实例可、言论也可。选与不选,用与不用,视需要而定。当这些思绪纷至沓来的时候,还怕言之无物,还用得着挤牙膏?这时,我们只需整理整理排排序,有详有略依次写下即可。作文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都是自己吓自己罢了。
这样的文章,无论是对于写作才还是阅读者,都值得多读几遍。
好文字如清洌的泉水,浸润人心。
多年的教师,引路人就是不一样,因为写作对于你,如做家常。佩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