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土豆上的故乡 (外二篇)

精品 【浪花】土豆上的故乡 (外二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1863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69发表时间:2018-04-03 04:47:05


   一、土豆上的故乡
   院坝有块土地,每年清明,父亲都要栽一茬土豆。时间久了,土壤板结,兜不住养分。父亲在山坡择草木沉淀的泥土,用独轮车推回家。将地表梳理的犹如一面镜子,用镢头深刨出来,把草木土撒进地核,父亲找两根麻绳,绳子的一端系在犁铧躬腰的木头处,一端勒在枣木扁担上。我和弟码着垄沟在前边拖犁,父亲在后面扶犁。在辽南大地上,常常有一副画卷。父亲像头牛,脚步沉稳的走着,犁铧前面一高一矮的孩童像两只鸟儿,幻想着远飞的天空。
   风,掀起父亲的衣衫,裸露着他古铜色的脊背。打罢垄,父亲眯起一只眼睛目测垄的笔直或者弯曲。在他的人生记事本里,土地就是命根子,不容许一丝一毫的敷衍。每一块土地,都在父亲心里住着,成了父亲的鸟语花香。
   土豆搬出窖藏,摆在窗台朝阳的地方,当地人叫“捂芽”。芽苞抽离出来,勤着翻转,让其他芽眼吐绿。母亲小心翼翼地拿起放下,新生的芽儿嫩黄,脆弱,需紫外线几次照射,待壮实了才能切割。
   家里有一柄刻刀,四四方方的,刀片两侧固定了把手,拇指和小指伸进去着力一捏,顺着芽儿轻轻一旋,既不伤芽,也留下土豆模子炖炒着吃。
   土豆株距是一尺左右,密集了有碍土豆根系繁衍。我弯腰将土豆芽一个一个按在地垄间,母亲提醒我:仔细点别碰掉芽,没了芽就是空秧子。
   人间四月天,桃花开的摇曳生姿。一群鸡鸭拱到土豆地偷嘴,父亲抱来苞米秸秆,为土豆地圈起一个栅栏。
   父亲不荒芜一点土地,土豆株距间种了生菜,水萝卜,几十棵菇娘,依据时差,扬了一把玉米粒。洒了一些紫皮芸豆。
   晨光熹微,父母就起来了。父亲扎进土豆园,蹲下身除草,松土,给吐须的芸豆蔓引上架,捉土豆枝叶爬着的青虫,蒹一捧白菜苗,拔一桶老井的水洗净,桌上,一盘青菜蘸豆酱,绿似翡翠,酱红如霞,加之粥的蛋黄,几枚褐色的烀土豆,秀色可餐。
   土豆容易侍弄,村子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土豆地,收获的土豆可以当干粮,也能烹饪各种菜肴。所以,大伙感恩土豆,喂养了那个年代,救活了村庄。
   这节气,石头也发出爱情的语言。父亲饭口上筷头戳着我们的脑壳,不要进菜园,踩坏了土豆花,土豆就瞎了。父母下田劳作后,伙伴们便钻到园子,踩着垄沟追蝴蝶,摘土豆花编织花冠,做娶媳妇的游戏。谁划拳赢了,就当新娘。由男孩子选,新郎给媳妇戴花冠。
   土豆花被掐,影响土豆生长,父亲赏了我一顿巴掌,勒令我割猪草一周。父亲守在土豆地,唏嘘着嘴,难受的像被刀剜了心。
   在父母的种地理念中,拒绝镢头抠土豆,唯恐伤了土豆种子。一家人用双手扒,随着隆起的土豆包,散去周遭的泥土,土豆家族挤挤挨挨泊在地里,新出土的土豆,在太阳底晾晒一会儿,捡到闲置的屋子地面存储。从起土豆那日起,土豆独占江山,土豆丝,土豆丸子,清一色的土豆宴,即使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档次,家中依旧是土豆风景这边独好。
   父亲近年始终栽“荷兰七”,母亲则将对土豆的爱延伸到每一个季节的菜系里,就连包水饺也搁土豆泥,说是提味。父亲坚决保留他那块土豆地,勤着每两年换一茬土,增加地质墒情。
   而今,迁居城市,村庄变成故乡。不知是味蕾作祟,还是对都市的陌生,我怎么也吃不出父亲栽的土豆味道。
   返归村庄,将父母盛在包里的土豆背上,在鳞次栉比的城市,沿着一枚土豆的脉络就能找到故乡。
  
   二、童年的小人书
  
   父母的老宅子要装修,那天回家帮着倒腾屋里的檀木箱子,翻出了一摞面皮浮黄的小人书。居然如获至宝,将小人书捧在院子阳光下,坐着马扎一本一本欣赏起来。
   书页基本模糊不清了,但下边的字迹尚能分辨出。《穆桂英挂帅》,《喜盈门》,《铁道游击队》等等。这些小人书大多是父亲当年从屯里梁二叔手中借的。
   梁二叔在丝绸厂上班,他单位旁边就是乡图书馆,端铁饭碗的梁二叔,经济条件好,闲暇之余去图书馆办了读书证,除了读长篇书籍,经常买小人物拎回屯子。
   那时候的农村,交通闭塞,人们在温饱线徘徊。没有什么娱乐方式,露天电影,皮影戏,大鼓书倒是有,但,我们最喜欢躺在大炕上看小人书。
   父亲只读过四年书,茶余饭后,他歪在被剁上看小人书,也感染了我和弟弟。
   梁二叔每次来我家,父母必拾掇碗筷,倒一杯老酒,两个人就着田园小菜搓一顿。久而久之,父亲不用去他那借小人书,梁二叔自己拿来了。有些刚买的小人书,他没来得及翻阅,都装在一只布包内带过来了。赶上饭口,母亲自鸡窝摸出几枚才下的蛋,拔一棵院坝的毛葱,炒一盘黄澄澄的鸡蛋,他们抿着酒,谈论着乡野杂七杂八的俗事。
   我和弟抢着小人书看,怕争夺损坏了小人书,我俩划拳,谁赢了谁先看。所幸的是,梁二叔哪一回带来的小人书都是四五本之多。
   最陶醉晚秋时,母亲炒一瓢黄豆,下雨的天。姐弟坐在炕上,朝嘴里扔几粒黄豆,卡蹦卡蹦响,边咀嚼着豆香,边津津有味的翻看小人书。
   父亲是个书迷,跟梁二叔借书,说是“借”,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父亲一开始做的不错,看完的小人书会及时换给梁二叔,后来,关系越发近了,小人书是有借无还。
   于是,那些年。父亲积攒了一檀木箱的小人书!为了不被耗子糟蹋,父亲专门去商店选了一把小铁锁,锁上了。上了锁,看不到小人书,我就央求父亲打开锁。父亲说:“你们去割两筐猪草回来,不然,看不到小人书。”父亲也用檀木香里的小人书要求我们好好读书,期末考试,谁的成绩单写着优秀,父亲就对谁打开檀木香。
   我爱上文学,就是从小受父亲以及小人书的熏陶的。如今,守着这堆刻着岁月沧桑的小人书,前尘往事海水涨潮似的袭来。
   我问父亲,如何处理这一檀木箱的小人书,父亲嘿嘿笑了,说:“留着,给重外孙看,让他长大了写书给我看。”
  
   三、母亲的大铁锅饭菜
  
   母亲来电话说:“家里渍酸菜了,你周末回来,我炖酸菜大骨头汤你喝。”话筒这边,我不由咽了下口水。我想吃母亲的大铁锅饭菜了。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厨房永远是一个格调。锅台矮趴趴的,上面是几块平滑的青石板砌成的,抹一层黄泥,最后是水泥。
   锅灶要好烧,不“倒烟”。父亲手笨,每次盘锅灶都请前院的三叔。
   张嘴求人,土鸡生的蛋在乡村是送礼的上品,母亲趁黄昏胳膊弯挎一竹篮儿,敲开三叔家的铁门。一阵寒暄,三婶笑吟吟地送母亲出来。
   这事就妥了。
   三叔建的锅灶,火苗通透,烟囱青烟缭绕,没有阻碍。尤其是冬季,火炕上热快,温度存留时间长。
   母亲做的大铁锅饭菜就分外香。七八岁时,家境贫穷。腊月杀一头二百斤的猪,母亲在坛子里腌制一部分,其余的逢年过节来了客人吃。
   大铁锅在那个年代,也让母亲做的有声有色,不枯燥。
   春天,青黄不接。窖藏的土豆占据饭桌半壁江山,母亲炒土豆丝辣子,土豆瓣炖野蘑菇,土豆条白菜熬汤。大铁锅舀几瓢水,铺上铁饭捞子,将洗净的土豆,红薯,山芋码在上边,慢吞吞的柴禾火烀着,不仅烧炕取暖,烀好的土豆红薯很耐咀嚼。猪肥肉少,炒菜时,母亲切几片腌制的猪肉,文火烧着,在铁锅内炼成油。油渍拉盛出,我们拿起一枚土豆,也不剥皮,就着油渍拉狼吞虎咽吃起来,有时噎得直打饱嗝。油稀少,母亲炒菜掌握火候,葱姜蒜爆锅,那香味自厨房飘到院子,惹得邻家嫂子吸吸鼻子,喊一嗓子:“大婶,今晌好生活啊!”
   大饼子,在锅边烙,烙一圈的锅巴。这季节,父亲拎着网,去河套网鱼。沙里爬,红刺子,还有泥鳅鱼,一网兜下去,十条八条没问题。一上午,父亲能网一铜盆河鱼。
   每每,父亲把身影在大地上拉的很长,进到院子,父亲大声吆喝,“去拔几棵毛葱,今儿炖鱼!”母亲屁颠屁颠迎上前,接过铜盆,啧啧称赞,“真好!这么多,小青,和你弟到小卖店打一斤散酒。”
   中午,鱼汤满满一钵子。我们撒开膀子喝鱼汤,一口黄澄澄的大饼子,一口鱼汤。弟弟蹲着喝,眼珠子盯着钵子里的鱼汤,吃的大汗淋漓。母亲做了好吃的,必盛一碗送给邻家嫂子,三叔他们。
   夏天,大铁锅热闹了。院坝的芸豆,黄瓜,青苞米,列队进入铁锅阵地。母亲这时候要烧苞米秸秆,刺槐条子。灰尘小,也好烧。芸豆锅里,往往泊着一块大骨头,虽然没有几片肉,炖出的芸豆汤汤汁汁都漂着油星子,吃在嘴里油腻腻的香。青苞米几穗,汪在菜面上,熟了后,啃一口,唇齿生津,回味无穷。雨天,母亲烀好青苞米放在锅里,我们坐在炕上,吃着苞米,望着雨帘,朗诵着母亲教的儿歌:“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
   秋天,母亲的大铁锅火着呢。烀毛豆,板栗,红薯,窝瓜。菜花样繁多,梅豆炒咸肉,青苞米烙白糖,茄盒子,山野菜包子,红薯梗炖土豆丝;特色菜,酸菜炖鸭,母亲自制的鸡蛋月饼。大铁锅就是一个百宝箱,母亲变戏法似的,今天端出河鱼汤,明天做一锅苞米叉子。在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和大铁锅是靠近儿女心灵最美丽的花园。
   而冬季刻骨铭心的一副图画,就是杀年猪。大铁锅烹煎炒炸出的各种菜肴喂养着乡村,以及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
   住进城市几年了,牙齿和胃始终走不出母亲的大铁锅饭菜。
   落叶缤纷,冬姗姗来了。母亲又在为远方儿女的胃,精心计划着。这不,天刚蒙蒙亮,五点钟光景,她就把电话打过来:回家,吃我炖的酸菜大骨头。
   恋着母亲的大铁锅饭菜,其实,骨子里痴迷的是母爱的温度。父母在,故乡就在。
  

共 37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土豆上的故乡:不得不说关于土豆从栽到收,到每日餐桌主打的描写,作者极具用心,细节详尽全面真实。在那艰辛的岁月里,有着田间劳作的体验,才会更加珍惜生活,以至于现在每每想起,都在心底有暖流涌动。父母勤俭持家,我们在土豆园嬉戏都写的生动鲜活。如今“在鳞次栉比的城市,沿着一枚土豆的脉络就能找到故乡”抒怀主题,卒章显志,温情满满,共鸣回忆。二、童年的小人书:现在的社会飞速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丰富多彩。人们已习惯快餐式的精神填充。而看了本文又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几十年前。一本小人书的回忆把童年的快乐重新拾起,那时乡邻亲近,友爱。如今父亲说:“留着,给重外孙看,让他长大了写书给我看。”这一结尾看似普通,但却更着重表明一种传承。三、母亲的大铁锅饭菜:东北的大铁锅饭菜被作者写的香气扑鼻,食欲倍增,特别是锅贴饼子吸着锅心的菜鲜和油香,吃一口回味无穷,母亲是大铁锅炖菜的高手,能把有限的食材,变着法的做出花样,来度过烟火人生。一个回家吃酸菜大骨头的电话美味而温馨,大铁锅旺,日子就旺,父母健在,故乡就在。三篇接地气,感染力强,描写精准细腻,主题温暖亲切的好文章。欣赏学习了,感谢赐稿,力荐共赏。【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0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04-03 04:49:05
  编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感谢支持,祝姐健康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风潇潇        2018-04-03 08:19:14
  欣赏妹妹乡土文字总是能从平凡的事物发现浓浓的生活气息。欣赏学习!
3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8-04-05 18:29:50
  充满乡土气息和时代感。拜读了。
今生何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