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魅力149(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魅力149(散文)


作者:黑沙枣 秀才,120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86发表时间:2018-04-12 03:05:50


   题记:谨以此文献给石河子149团六十华诞
  
   六十年的风霜雪雨,亘古荒原变绿洲
   六十年的沧海桑田,古城旧貌换新颜。
   六十年的励精图治,凝心聚力谱新篇
   六十年的春华秋实,不忘初心薪火旺。
  
   每当我伫立在149团团部后面的沙包上,眺望远处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团部时,心里总是有一份难舍难割的情愫在荡漾,看到不远处的座座坟茔时,我的心湿透了。岁月轮回着四季,青春染红了曾经。在连队、在条田、在团部、在自己曾经走过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数不尽的思念。在团史馆,按捺不住的激动像潮水般地涌上心头,过去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曾经在一起的战友身影就像过电影一样渐渐地清晰起来。一张张图片里倾述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件件实物都在告诉我今天的小康生活是几代军垦人用血汗换来的。历史不会忘记!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因为那里有我们青春的血汗,我的青春芳华全部献给了这片沃土。
   2018年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9团六十华诞。六十年在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一生。我从1965年6月定居149团三园林队到2014年在149团中学岗位上退休,与149团同命运共呼吸五十载,目睹了149团六十年的变迁,了解目睹了149团从万古荒原走向现代化城镇的全过程。
   记忆里飘过一丝积淀,岁月穿过六十载。
   1975年初秋,我在149团中学高中毕业,带着理想,踏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征途,来到13连当了一名职工。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棉花开了、玉米黄了、高粱红了。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语,走到哪里哪里都是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的热烈场面。我怀着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的热忱投身到‘三秋大会战’中,披星戴月,比的是干劲,比的是贡献,更比的是坚毅。这一年,霜期不仅来得比以往早,而且来得狠,来得猛。十月中旬,早晨起来,遍地白茫茫,没有采摘完的棉花上挂满了冰溜子,涝坝里已经结起了薄冰。连队紧急动员,男女老少全部出动,做到“地里无懒汉,家里无闲人”,发扬开发莫五场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从天寒地冻中抢回了丰收果实。
   1958年农八师拉开了“红旗插向莫索湾”的进军号角。场长高锡彪带领先遣队,背着干粮,徒步来到东阜城。现在149团中学楼就是当时开发莫五场指挥部的遗址。就在那个地窝子里,点着马灯,吃着干粮,喝着浑浊的盐碱水,白天,身上粘满沙,晚上,行军床上一把沙,头发就像顶着一块毡片子,嘴皮干裂,脸晒的像猪肝似的。一不小心就有蛇钻到地窝子里,不时,有狼来光顾。就是在这个地窝子里,规划出莫五场的建设蓝图,每一条道路,每一块条田、每一个水渠、每一个连队、每一个林带,都是用步履丈量出来的。垦荒队员把成片成片的梭梭堆在一起,在万古荒原上燃起熊熊篝火,染红了整个天空,整整烧了一个星期。冒着天寒地冻修好了二支干水渠,为了防止水的流失与蒸发,凡是渠道边都种上了白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水流到哪里树种到哪里。基本实现了条田林网化。连队建设房前房后绿化,走进连队就如到了绿色公园。这一年收获粮食532吨,谷草1986吨,创产值20万元,盈利1.04万元。取得当年垦荒、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好成绩,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开荒当初可用的生产工具少得可怜,而为了早日实现当年开垦当年收益的开荒目标,班排之间开展了开荒劳动竞赛活动。看谁开得多,看谁开得好。大家自觉早出工晚收工每天苦干14个小时,超时超强度开荒,造成过度疲乏:有的战士走路睡觉撞在树上,有的困得端不住碗,把饭碗掉在地上。不少战士的手磨破,鲜血染红工具把子,仍然坚持开荒不止。一般每人每天开荒1~2亩,力气大的人一天开荒3~4亩。缺少耕畜,就用原始的二牛抬扛。四个人一组,一人扶犁把,三人用肩拉犁,衣服磨破了就光着膀子拉,左肩磨破了用右肩拉,宁可身上掉层皮,也要开出荒地种出粮。石河子军垦文化广场上的“军垦第一犁”雕塑就取材于这个故事。
   什么叫苦?什么叫累?什么叫超负荷劳动?在开垦者眼里找不到这个字眼。有日打土坯1500块的劳动模范;有开春三月业余植树36亩的五好职工;有日砍玉米杆30亩的青年突击队员,有日拾花180公斤的生产标兵………太多的奇迹,超越了人的生命极限。1984年十月,冰雪覆盖了棉花地,没有来得及采摘的棉花结成了冰疙瘩,面对灾难,十连的甘连长对所有连队干部说道:我们是党员,越是困难越要带好头,不能眼看着国家财产浪费在地里。他系好花兜,在寒风刺骨路上,他一个人走在前面,一双手缩在袖筒里,脚步迈的坚定有力,远远地能听到他踏着雪发出的‘咯咯咯‘的声音,他的身影如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解放军雕塑,而他的身后跟来了杨排长,和他的职工。在灾难面前,我们职工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吃着食堂特意做的热包子,喝一碗胡辣,搓一搓手,每人一行,把大雪下的棉花抢了回来,谁都没有当逃兵。正是兵团人的坚毅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回肠荡气的凯歌,我们就是旋律上跳动的音符,铸就了149精神,开拓了149团奔向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在团场生活中听得最多的莫过于“大会战”。“春耕春播”大会战、浇水三天三夜不下火线的“浇水”大会战,夏收用镰刀打败机械化的“夏收”大会战,三秋“拾花”大会战,还要分三个战役,“腾地”大会战,“绿化”大会战,冬季“拉沙”大会战。会战就是全体人员总动员。1968年冬季,团里组织拉沙“大会战”,所有机关、商业、医院、学校、工厂的人都参加,谁也不能落后。我的老师上完课后都要去拉沙子。从团部后面被称之为“三脚架沙包”哪里拉到13连的36条田。近两公里的路程,三个人拉一辆架子车,前后用木板堵住,装得跟山包一样。拉沙的路上人山人海。马车、牛车、拖拉机、架子车,热火朝天,热闹非凡。喇叭声阵阵贯耳,吆喝声此起被伏,满头银发热浪滚,多拉快跑争上游。当时,我和同学们拉的是爬犁子,上面放一个大柳条框,垫上纸壳,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大会战,拉了一个星期的爬犁。累得上课没有一点心情,就是再累也没有说一句累。那个时候不知道私心是什么,即使后来,开展“斗私批修”运动也没有把我们乐于奉献的精神斗下去。反而更进一步培养了集体观念,那个时候总是以模范为榜样,以学先进为荣。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
   团场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寻常的文革十年,也经历了改革之初阵痛。昔日的万古荒原现在已经变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文明小镇,走出了一条“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建团模式。“劳动在连队、生活在镇中”,“城在林中、楼在景中、人在花中、水在城中”已成为现实。
   六十年犹如一部沉重的书,她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血与火的锤炼。当你打开时,不仅感受到的是温暖,更是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诠释。
   回忆里往事风情万种,思绪在心间像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朵朵浪花化着思念,一份挥不去的情愫,一份割不断的情缘,一份永远牵挂的缠绵,一份始终不渝的初心。掬一捧馨香,轻轻梳理那份走过的记忆,抚摸岁月留给我们痕迹,让诗情画意缀满光阴的激情,让沉淀的记忆芬芳流畅,薪火相传!
   六十甲子一轮回,理想信念六十载,峥嵘岁月写春秋,无怨无悔初心在。
  
   写于2018年4月新疆石河子四十一小区家中。
  
  

共 30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作为垦荒人,在新疆建设兵团与149团同命运共呼吸五十载,目睹了149团六十年的变迁,了解目睹了149团从万古荒原走向现代化城镇的全过程。至今回忆起来创业的艰辛仍历历在目:就在那个地窝子里,点着马灯,吃着干粮,喝着浑浊的盐碱水,白天,身上粘满沙,晚上,行军床上一把沙,头发就像顶着一块毡片子,嘴皮干裂,脸晒的像猪肝似的。一不小心就有蛇钻到地窝子里,不时,有狼来光顾。就是在这个地窝子里,规划出莫五场的建设蓝图,每一条道路,每一块条田、每一个水渠、每一个连队、每一个林带,都是用步履丈量出来的。垦荒队员把成片成片的梭梭堆在一起,在万古荒原上燃起熊熊篝火,染红了整个天空,整整烧了一个星期。冒着天寒地冻修好了二支干水渠,为了防止水的流失与蒸发,凡是渠道边都种上了白杨树、柳树、榆树、沙枣树。水流到哪里树种到哪里。基本实现了条田林网化。连队建设房前房后绿化,走进连队就如到了绿色公园。这一年收获粮食532吨,谷草1986吨,创产值20万元,盈利1.04万元。取得当年垦荒、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好成绩,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六十年犹如一部沉重的书,她的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血与火的锤炼。当你打开时,不仅感受到的是温暖,更是一种启迪,一种精神的诠释。全篇文字精炼,激情燃烧,兵团战士,垦荒英雄,艰苦卓绝,成就辉煌!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4-12 03:26:29
  全篇文字精炼,激情燃烧,兵团战士,垦荒英雄,艰苦卓绝,成就辉煌!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