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菊韵】又见五星红旗(小说)

编辑推荐 【菊韵】又见五星红旗(小说)


作者:菊潭清风 童生,88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68发表时间:2018-04-13 11:44:26

一次老天意外的眷顾,让中源有幸随土木工程考察团来到了与中国云南唇齿相依的缅甸联邦。美丽的人,清幽的水,纯朴的人,使中源感受到了异国的风情和神韵,安静而祥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当汽车驶过滇缅公路,驶过怒江大桥、进入缅甸国境时中源情不自禁欢呼言道:缅甸——我来也!望着车窗外蓊蓊青山,中源与车上考察团成员交相欢谈着,绿树红花随着汽车渐渐远去,而美景却留在中源眼眸,中源心中自是赞叹不已。缅甸全国分为七省七邦,七省为:伊洛瓦底省、马圭省、曼德勒省、勃固省、仰光省、实皆省和德林达依省,是缅族的主要聚集区。七邦为:克钦邦、掸邦、钦邦、克伦邦和克耶邦,为少数民族聚集区,而缅甸却是一个典型的军政府国家。
   当晚中源与考察团一行便在缅甸西侧的掸邦地区安营扎寨,在这里中源与考察团受到了贵宾级的招待,掸邦用的是云南移动,说的是汉语,写的也是汉字,而掸邦人民的盛情更是让中源感到了就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那叫个亲。用掸邦人的话说,从中国来的都是亲人、都是朋友、都是肝胆相照的好兄弟,因为是历史把掸邦人和中国人的心系在了一起,是中国和缅甸的革命老前辈们让两国友谊万年长青,辈辈相传,永葆赤诚。
   夕阳西下,玉兔东升,幕色缓缓降临,暄嚣的掸邦也恢复了夜的平静,在用过丰富的晚餐后中源与考察团便在掸邦向导的带领下信步游掸邦,一览幽静之夜。谈笑间,中源一行便来到了掸邦省的首府木姐市,来到木姐市中缅友谊广场,只见夜色下的木姐广场一片祥和,跳舞的洋溢着欢歌笑语、交响乐奏出悦耳天籁之音,只见天真儿童嬉笑打闹,青年男女深情款款,老年至交谈笑风声。穿过了繁美的广场,中源一行便走进了中缅抗战纪念馆,迎接考察团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神情爝烁的老人,只见老人穿着一身陈旧而干净的军装,胸前满挂勋章,老人缓步走来说道:欢迎你,中国的朋友,中源与考察团同声回言:谢谢老人家。
   接着中源与考察团便在老人的解说和带领下参观了抗战纪念馆,游览完毕,老人便向中源及考察团讲述了那段尘封在脑海中的中缅友好、并肩御敌的革命历史,原来老人是一名缅甸老兵,参加了中缅抗日战争,目睹了中国解放云南的滇南战役和消灭盘踞在缅甸掸邦地区的国民党第八兵团李弥残部的战争,中源静静的听着老人的讲说。
   老人凝望着纪念馆雕像潸然言道:那是1941年的时候,中国军队在云南向日军发动了大反攻,在艰难残酷的浴血奋战中迅速歼灭了驻守在龙陵、腾冲、芒市和松山的日军,同时打通了中缅公路,跨过怒江,和中国派遣往缅甸的远征军胜利会师。中源听着心中暗然澎湃,老人也是激动不已,从老人口中得知,当年老人所在的缅甸人民军与中国远征军一道并肩做战,驱逐并消灭了在缅日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并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从此中缅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而后老人接着说道:之后便是中国内战的爆发,直到1950年的云南滇南战争,中缅军民再次携手,为中缅边境的安宁并肩做战。1949年底到1950年初,在陈庚将军和宋任穷将军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解放云南的滇南战役中,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李弥率残部溃逃到缅甸的掸邦地区,并伺机不断地对中国境内进行破坏和骚扰,直到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过中缅边境,并在缅甸军队的配合下全歼其主力,中缅边境才得以平静,战争又一次加固了中缅军民的友谊,而饶幸逃出生天的李弥却并不逃回台湾,而是带着残兵逃到位于缅甸的马圭省的深山老林中,便没了音讯,言罢,老人神色凝重抚摸着雕像。
   老人讲到这里已是老泪纵横,满眼有悲伤(战争夺去的生命)、有喜悦(人民安居乐业)、有回味(中缅军民的深厚情谊)、有憧憬(希望不要再有战争),稍顿片刻中源又向老人问道:老人家,那李弥和他的残部后来有没有去过台湾或者是出国?甚至是回到中国呢?老人说道:据缅甸政府的记载,李弥及其残部在饶幸逃脱后哪都没去,边境处和各海关港口也没记录表明他们出过缅甸,应该在马圭省的深山中隐居了下来,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神仙生活,言罢老人呵呵苦笑。听完老人的讲述,中源感慨万千,是战争让这些人流落他乡,是战争让这些人孤身海外,让这些人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落个客死他乡,殊不知李弥在抗日战争中也是立过战功,杀过日本鬼子的,都是战争惹的祸。
   回过神来,中源便起身向老人告别,迈着沉重的步伐随着考察团向门口走去。忽然老人又说:年轻人,等等;中源听到后便停下了脚步,并回转身来问道:怎么了老人家?只听老人又言道:你看这个,老人家说着便拿出了一本发黄的资料,之后又对中源说:这是1979年到1989年十年的海陆空缅甸出入境记录,上面有姓李的和一别的中国姓氏出入缅甸,有去大陆,也有台湾,但最终都返了回来,目的地和出发地都是马圭省,并且去的时间都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看到此,中源心中一震,莫非是李弥及其残部后人,想到此,中源便暗暗记下地址,决定去一探究竟。
   回到营地,中源想起老人家话语辗转反侧,直到一个小时过后方在朦胧中睡去。到了翌日凌晨,中源与土木工程考察团用过早餐,考察团也向目的地进发前去考察交流,中源却和掸邦向导踏上了开往马圭省的汽车,目的地是通关资料上马圭省的一个偏僻小山庄,决定去寻访被历史遗忘的将军后人。
   随着汽车一路的颠簸飞驶,中源终于到马圭省,而目的地却是山路难行,中源和掸邦向导只能舍车骑马,翻过一段段山路,淌过一条条河流,行走了将近百余里时,只见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出现在中源面前,建筑上飘扬着一面红色的旗帜,中源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面五星红旗,建筑周围是一排排整齐的住房,乃典型的中国四合院,估计有数百户人家。
   这时,中源心中一阵惊呼,中源兴奋的抱着掸邦向导欢呼道:我找到了,看,那就是被遗忘的中国同胞,那就是将军后人,之后,中源拉着向导便向山下奔去,要一探究竟。瞬间,中源与掸邦向导便来到了建筑旁,只见建筑的格局是中国固有的坐北面南,大门上面用繁体字赫然写着“中華民國子弟學校”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落款为李弥,两侧分别是:尊師重教兴教育,赤膽忠心報家國。原来这是一座学校,看罢,中源便向学校里面走去,来到校内,只见中间立一牌坊,上书“天下為公”,落款还是李弥,四面全是清一色的三层教学楼,其楹联均为繁体所书,落款也全是李弥,乃典型的中国手法。
   忽然,只听不远处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绵绵不绝,中源便寻声走去。这时,从一房内走出一老者向中源问道:客人是从哪里来?中源听后便上前言道:老人家,我叫中源,从中国而来,来缅甸是做交流考察的,听说此处有李弥将军后人世居便慕名来访,适才又看到此处有五星红旗便来到此地。经过一阵思索后,老人言道:我是这里的校长,也就是李将军的后人,学校是正是李将军所办,旨在传承中华文明,所教子弟均系李将军所部子弟,随后老人便讲述了当年之事。
   李老言道:当年战败后,李将军所部无法向台湾交差,也就不能回台湾,而大陆只因与人民为敌也不能回,只好客留缅邦,有家难回,有国难归,直到数十年后才回家祭祖,言毕老泪纵横。中源听后说道:李老,现在您们可以回家了啊,祖国如今也是日新月异繁荣昌盛。李老说道:在那都是家,只要心中有家就好,而后李老带着中源便进了学校办公室,只见墙上正中挂着孙中山的画像,中华民国的党旗和国旗相伴左右,在与李老一席长谈后,中源便又随李老走进了教室,教室的正中依旧是孙中山的画像和民国的国旗、党旗,后面则是五星红旗,而学子们所学的却是简化的汉字,教师也都是李弥将军部属的后人。
   经过李老的一番详解,中源也了解了这座学校的历史和现况,学校的学子全李部后人子弟,他们恪守祖训,发扬和传承中华文明,只因祖辈当年与人民为敌而愧疚不安,所以对祖国只敬、只念、只爱,但不归,而在他们百年之后,他们的坟墓必须面向祖国,他们的心朝向中国,其中李弥将军屹立在校园正中的铜像就是面朝祖国,而李弥和他部属的坟墓也是朝向祖国,死不忘本。另外学校也是从幼儿园办到高中,高中之后学子便可走向城市大学,甚至是出国(缅甸)留学,中国也可以去,甚至留在中国发展,但临老和去死必须回葬,以求恕罪。
   在经过二天的详尽参观后,中源用笔也记录下了学校的点点滴滴,便准备返回木姐市,返回掸邦,最终与考察团会合回国,正当中源准备辞行时,李老突然说到:今晚就在这里再住一宿吧,明天是李将军的忌日,我们将在明天为将军升起五星红旗和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了却他老人家的一桩百年夙愿,到时我想请你来为将军拂旗,我亲自升旗,以慰将军在天之灵。
   原来,李弥将军在晚年叮嘱后人,当有祖国的亲人来到时且原谅将军对人民所犯之罪时,望能在其灵前升国旗奏国歌。中源当时顿觉百感交集,有泪欲下,也决定留宿一晚,以了将军拳拳爱国之心,忠国之情。而后,中源便对李老说:李将军是民族的英雄,抗日的功臣,只因时逢乱世,各为其主,将军何罪之有?历史是公正的,是非自有公断,祖国人民不会忘记他。李老听罢,也是欣喜万分与中源相拥而泣,是欣慰高兴的泪,当晚中源便在李老家中留宿,只待明日升旗以慰忠魂。
   次日凌晨时分,中源和李老早早来到将军铜像前,全校从幼园到高中的师生也悉数来齐,中国寨的全寨老少爷们也都到像前,整个学校都挤满了,可谓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盛况空前。时间一到,李老清晰而洪亮的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着激亢悠美的国歌奏响,中源飘逸潇洒的拂旗,李老则随着音乐的节奏缓缓的升起了五星红旗,下面的师生和民众也合唱起了国歌,可谓响彻云霄,天地动容,绕梁三日犹绵绵不绝。国歌奏毕,国旗也升到将军的头顶,迎着清晨的微风呼啦作响,这一刻,李老流泪了,师生民众流泪了,中源也动容流泪了,五星红旗在李将军面前第一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也奏响了第一次。中源默默说道:安息吧,将军,祖国人民没有忘记你,也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保家卫国浴血奋战日寇的将士,愿您的英灵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国欢迎您。
   升旗之后,中源与李老匆匆用过午饭,中源便向李老、全校师生和中国寨的人们一一惜别,而后和掸邦向导踏上了返程的路线。临行前,中源向李老众人说道:李老,祖国人民欢迎你们,盼望你们早日回家,我们北京再见;李老也向中源含泪喊到:欢迎亲人再次归来。之后,中源留下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便和向导由原路返程,继而又乘马回到了木姐市,回到掸邦,并在与考察团会合后回到祖国,缅甸之行,给中源留下了永恒难忘的怀念。
   三年过后,李老和学子们从缅甸越过边境回到中国,并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中源,中源也在北京等候着。下午两点刚过,李老与学子们来到了北京西站,中源亦快步迎上和李老紧紧的拥抱,李老与中源相拥喜极而泣,之后便推着李老一行行礼安排李老先行住下休息。随后的日子里,中源与李老走过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游玩这京城的名胜古迹,中源与李老进故宫、登长城、拜国父、观升旗。望着五星红旗飘扬在北京上空,飘扬在毛主席像前,李老又落泪了,高兴而激动。时间转瞬即过,李老与学子也踏上了回寨的征途,中源与李老珍重道别,以期再聚首,同举杯,高唱,中国万岁,送走李老与学子一行,中源又投身到忙碌的工作中,并等待着下次再见,等待着又见五星红旗。

共 45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战争造就了英雄,战争也带来了灾难。近代的中国一直处于战争当中,期间给人民造成的创伤和国家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是中国共产党结束了这一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和平发展的机会,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真的感到很庆幸。作者以中源的出国考察为视角,描写了一位心向祖国的原国民党将军。他在战败后与所率残部隐居在缅甸马圭省的丛林中,繁衍生息,并在驻地挂起了五星红旗。并在当地办汉语学校,他们的后人在这里学习祖国的文化。中源找到了这位将军的后人(将军已辞世)。并邀请他回国。这位将军后人把中源带进了学校办公室,中源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只见墙上正中挂着孙中山的画像,中华民国的党旗和国旗相伴左右,在与李老一席长谈后,中源便又随李老走进了教室,教室的正中依旧是孙中山的画像和民国的国旗、党旗,后面则是五星红旗,而学子们所学的却是简化的汉字,教师也都是李弥将军部属的后人。原来李弥将军晚年对自己所犯的罪深有忏悔,叮嘱后人在祖国亲人来到并能原谅将军时,升国旗奏国歌。中源深受感动,对李老说,李弥抗日有功,也是功臣,生逢乱世,各为其主,况已时过境迁。临别时,双方互相邀请,期待再相逢的那一天。三年过后,李老和学子们回到中国,第一时间与中源在北京见了面。作者以小说形式来写,其实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祖国人民是欢迎久居海外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来体验大家庭的温暖的。作品所选题材很好,体现了盛世中华对游子的感召力。推荐欣赏!【编辑 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8-04-13 12:15:11
  五星红旗飘扬在缅甸的山林上空,拳拳赤子心,悠悠中华志。感谢赐稿菊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菊潭清风        2018-04-13 21:08:46
  谢远近姐姐精彩编按评论,遥祝春祺;
2 楼        文友:小白狐        2018-04-13 14:46:35
  一篇精彩的小说,战争时期,遗留的军人,回不了国,也回不了家,弥留当地,将夙愿寄托于后世。感概,战争造成的伤害,向往着和平。海外的游子今日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升起了五星红旗。故事情节精彩,珍惜今天的和平,欣赏老师佳作,祝老师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菊潭清风        2018-04-13 21:09:12
  谢诗友雅临留墨,遥祝春祺;
3 楼        文友:叶雨        2018-04-13 20:17:54
  小菊真能编,编到缅甸去了。整的玄玄乎乎的。如果按照小说的写法写会更好的。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菊潭清风        2018-04-13 21:09:35
  谢叶雨姐姐莅临指导,遥祝春祺;
4 楼        文友:剑星        2018-04-13 22:10:49
  一面五星红旗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推荐欣赏,期待精彩继续!
喜欢读书思考的我,愿把所思所想和文友分享。
回复4 楼        文友:菊潭清风        2018-04-13 22:54:19
  谢诗友雅临留墨,遥祝春祺;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