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PK大奖赛”】从岁月里打捞记忆(散文)

精品 【荷塘“PK大奖赛”】从岁月里打捞记忆(散文)


作者:悍雨啸风 举人,4164.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51发表时间:2018-04-16 18:07:15
摘要:放下文稿,我抚摸着额头上那些深深的刻纹,一丝惆怅袭入心头。那段岁月,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顾,又不知该如何去理解。看着夜色阑珊的窗外,我轻轻地叹了口气……


   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顺手翻开手边刚写完的《知青过往五十年》,思绪又难以抑制地飘飞到了那个火红的岁月中……
  
   一
   一辆辆悬挂着“热烈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红色标语的敞篷卡车,载着百余尚未脱去稚气的男女学子们在崎岖的砂石铺成的盘山公路上颠簸着,整个途程约三十余公里,要行进一个多小时。作为迎接和指挥的第一辆卡车上,锣鼓手们在竭尽全力敲打着,毫无辛苦和疲劳之意。虽然额头上溢出的汗水时不时地会将眼睛蒙蔽,他们都不会用手背去擦拭一下,以独有的勤勉耐苦的贫下中农精神,感召着后面跟随而来的那些尚在学习提高中的城市里的小小知识分子们。
   这支笑声歌声喊声连同锣鼓声混聚一体的车队,被车轮搅起的尘烟缭绕得时隐时现,宛如一条灰黄色的土龙。车队在司机们小心翼翼地操盘下,慢慢悠悠行进着,一路上除过石山就是土丘,满目荒芜。
   有些乏味的摇摆里,初始的嬉闹声渐渐弱下来。这时,不知道从那一辆车上引的头,大家跟随着七腔八调唱起了“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随着一路的颠簸,一股被“摇滚”出来的困意,袭击了所有从城中来的小文化人,一个个再无嬉闹精神了,耷拉下了脑袋,在晃动中一阵迷糊着,一阵惊醒着,然后再一阵迷糊着。
   行程就要接近尾声,前车的锣鼓声依然裹着西北风的气势彪悍轰鸣着。这时,这辆车顶上的大喇叭开始了最高语录的有声朗诵,意味着城里学娃们落户扎根的地方很快就要到达了。
   在刺耳的车轮嗤嗤的制刹声,一溜的卡车在紧靠赤沙公社旁边的一个大戏台下的广场上停了下来。醒来的学生娃们满怀着对广阔天地的憧憬,一个一个像跳水健将一样从车上跳了下来。伟岸强壮的,潇洒落地自然毫无悬念,个头瘦小的,跳下来则无法站稳,便会摔一个屁蹲。为掩饰尴尬,在大伙的哄笑声里干脆就地打了个滚再爬起来,咧咧嘴算作回应。
   突然,一连串震天动地的鞭炮声在锣鼓的狂擂中炸响了,淹没了围来的那些穿着简朴、表情谦恭、行为拘谨的接受再教育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公社书记手持着高帽子似的喊话筒,敞开了嗓门讲演着欢迎词,那娓娓的地道方言,引来围观者们的阵阵欢呼声,而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娃们则听得一头雾水,只能是听见有掌声就跟着使劲拍起巴掌来,以致节拍在不断延长,让演讲者都把握不住了讲稿的重点到底在哪段上了。
   欢迎会后,全体受教育者吃了一顿由公社统一安排的核桃馅的饺子。在公社的布局安排下,未能冷静下来的情感继续渲染着,从公社向各生产大队延深,再由生产大队传递到各个生产小队。最后五至八人一组的小男小女们,在社员瞧稀罕的目光中,临时住进了让他们散发着浓浓柴烟味的硬梆梆的集体大炕房上。
   清晨,当他们揉着疲乏惺忪却又充满希翼的双眼走出农屋,向四周望去,除过荒山茅草就是茅草荒山外,头顶上那片有着幻觉之感的白云衬托的蓝天,就算是唯一的景色了。
   从这一刻开始,这些白净脸面的娃娃们,开始了离开温暖之家后的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旅程了。
   虽然因他们所落户的生产小队经济状况不一,生活条件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早请示晚汇报,则是一成不变的。
   年时不过十六岁的郭莲花,是随着学哥兼知青组长的张先雀、粗壮结实的贾宝生、腼腆少语的张西山和漂亮学姐欧阳玉青一起,被安插在西峰大队二小队接受教育的。
   在这里,他们就要开始一段刻心铭骨的十分艰苦的生存经历。
   生产小队指派的生活指导员,在完成一个月的生活起居实践培训后就撤回了自己的家,知青点的一应生活打理,就有这几位小男小女们自己担负了起来。
   开始生活磨砺的第一天的有些阴郁的上午,主导做饭的郭莲花和欧阳玉青,早早地将男生们清晨就劈好的柴火抱进黑黢黢的灶房里,俩人根据身板和能量分了工,由纤秀弱小的郭莲花和面、擀面条,相对强健些的欧阳玉青去打水。
   住在山坡上,泉在山坡下,挑一次水来回至少要二十多分钟。
   欧阳玉青将两只木桶挂在扁担上,放在柔弱的肩膀上,她要下坡去挑回几个人的生命之水。
   已经擀好了面,等水入锅的郭莲花迟迟不见欧阳玉青回来,就有些着急了。下坡挑水已经很久了,早该回来了,眼看男哥们们就要弼耕回来吃午饭了。她感觉奇怪,决定下坡去看个究竟。
   她急急地跑到山坡下,只见一个由雨水自然形成的水潭边两只水桶分东西横躺着,水洒了一地,欧阳玉青正坐在泥地上恸声哭泣着,满面的凄泪流个不停。
   郭莲花赶忙走过去想把水桶扶正,可费了老大劲也挪不动这沉重的水桶。当她用尽吃奶的劲力将木桶刚刚扶正,脚下一滑,便仰面朝天重重跌倒在泥窝里。她一脸绝望的神情,跟着欧阳玉青一起嚎啕大哭起来……
   自此以后,挑水便成了男生们的专利。
   这才是知青生活的刚刚开始。
   由于生产队里的社员住所里都没有设置卫生间,晚间的解手自然要到月光辉映下的田地里去解决了。虽然月光皎洁,但起夜的他们并没有一点雅兴去欣赏,只顾着寻找合适的蹲点了。
   夜间小解,男士自然没问题,胆小的女士只好叫起虽一身倦意却又勇于担当护卫的男生远远地相伴着快速解决。站在皓月下的男生,目光会盯着远处的黑暗点,高度警惕地巡视着,用一股豪气保护着女生。
   天天的白水煮面条,天天的玉米糊糊拌咸菜,让生活在大山外尚不缺少荤腥的郭莲花她们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条件让她们难以接受,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去自己解决了。就到山下一个国有林场驻地的菜园子里去偷菜。在林场菜园子里白菜萝卜不断减少的过程中,掌厨的郭莲花让大伙们每日都吃上了油不足盐不少的菜肴,让枯燥的饮食生活多了一点点绿色。
   购置日常用品,在城市里是再简单方便不过的事情,但在落户于大山里的郭莲花他们这里就显得十分困难了。一次极平常的常用物品采购,需要大清早淌过一条河翻越两座山,再走一段长路才能到达赤沙公社唯一的一个供销社。这么一去一回,快则能赶回来吃上晚饭,慢则组里只好派员手持着硕长的大电筒循路去迎接了。
   这些苦尚能应付得了,烧火做饭用的燃料可是一个硬性需求指标,不得不过早地付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劳动强度。
   知青点做饭烧水以木柴为主,虽然四周都是山,却都不是能长树的荒草山。虽有不少的核桃柿子树,那是绝对不允许取来当柴烧的,要烧柴,只能去深山里,到深山里砍柴,就成为这些小知青的重要工作。在鸡还没来得及打鸣的时候,由组长带领着有点肌肉的贾宝生和张西山就已经走在了摸着空气探路的朦胧中。他们要沿着被前辈人走了数百年才踩出来的一条山涧小路,走上十几二十几里的石头路,才能顺山道而上爬上可供采伐木材的半山腰,吭吭哧哧地用提前磨了一下午的斧头用力将手腕粗的青杠木砍下,削去枝杈,约莫着有十来根了,便用草藤捆绑起来。然后抹去额头上的汗珠,掏出饼子,就着昨夜在林场办公室门前的菜架上偷来的几根黄瓜,咔哧咔哧地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不时地用手掬一捧清凉的山水,将卡在喉咙里的没来得及嚼碎的饼块送入肚里。
   看看时辰不早了,他们急急地背起木柴速速地往回赶去。毕竟身负重任,走起路来就缓慢,漫长的行程让他们感觉到劳苦不堪,越走越累,越累路越远。就在精疲力尽再也挪不动脚步时,几束微弱的手电光亮夹杂着人的呼喊声,让他们三人看到了黎明的希望。
   日未出而起,日已落方归。为了每天的仨俩工分,要在寒冬中去背粪撒地,要去收秋获夏努力劳作,否则,口粮从哪里来?
   这一切虽然很苦很累、很伤筋骨,但也将他们这些小知青磨练成了一个地道的农家汉,脸膛已隐现出勤劳朴素的农民所具有的古铜色。满嘴的黄牙,满脖子的垢痂,成为了一种得意的骄傲。挣公分、抢自留地、随时随地小解,为着粮食分配上的颗颗粒粒闹嚷……完全与贫下中农打成了一片。
   知青日子,就这么一天挨着一天的缓慢度过着。望米下锅的艰苦生活在磨练他们意志的同时,也让他们终于读懂了课本里“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之深刻涵义了。
  
   二
   彼时全国上下都在跳忠字舞、表忠子心,以体现对伟大领袖的热爱。在国家革委会的领导下,赤沙公社革委会也不敢例外,迅速成立了由优秀知青们组成的革命宣传队。宣传队的成立,让饱经风霜的郭莲花蒙恩了一个际遇,她和三小队同样年龄同样心灵沐霜的刘秋红及四小队的胡福民,连同五小队的常西省等一并被选拔到落花沟水库宣传队,从而结束了他们的被教育生活。
   名不见经传的落花沟,以它的质朴无华和原生态的神秘,加之一条源源不断南流的小河和狭窄的水流出口处,让旱塬的人们萌生了不再祈求雨神的希望,倾全社之力在这里修建一座造福公社社员们的水库!
   紧靠陡峭的山坡根底,同为知青的宣传队队长栗冰岭正带着全体队员们在忙乱搭建茅草庵,以便大家有一处遮风避雨的住所。
   落花沟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茅草柴棍,那近两米多高的茅草漫山遍野长比比皆是。
   对于这支宣传队的茅草庵,在落花沟水库日志里有着这么一段令人不免捧腹的记录:
   “革命宣传队的男庵内,一排长长的用木棍和麦秸组成的大通铺,东半铺顺溜排列着张善六、胡新春、哈连锁、张振秋、刘清林和曹守刚,西半部安置着栗冰岭、孙英杰、胡福民、常西省和林文成等,整整就是一个布阵杂乱的作战加强班。在这个狭小拥挤的茅草庵里,一人下身排气,则众人均能收益。同样用木棍支撑的草铺上,每个人的被褥颜色式样各不相同,而各自私用的物品都挂在草墙的悬梁上,五花八门,长短方圆,各显其型。作为宣传队的主要工具二胡笛子手风琴,还有小号板胡小提琴,均为私品,但都举为公用,整整齐齐地排放在简易木桌上。被隙缝里透进的微风吹得摇摇晃晃的灯泡,时明时暗地眨巴着眼睛,让草庵内充满了奇异神秘之感。至于女庵,规模就小多了,也是一溜排躺着郑秀芬、王淑霞、张秀英、刘秋红、郭莲花这些个个花色月貌的纯情少女。与男庵不同的是里面的布局却更加个人隐私化,各色文胸袜套甚至裤头都很张扬地在屋梁上悬挂着悠哉着。即是宣传队,自然是与配合当前形势的文艺演出密切相关。每日早晨,宣传队员们都要站在河边或路旁清练嗓子。演练文艺节目和到工地上呐喊助威,是用内气将一团豪言散布在落花沟的上空,以调动民工的积极性。这些,就是宣传队的主要任务……”
   由此看来,虽然这支宣传队的居住条件比较差,工作任务也不轻松,但相对于在生产队里每日至夜的下地辛苦劳作要轻松些。在这里,直辖最高阶层赤沙公社书记领导,具有权威性;在这里,会有轻松而又快乐的歌声和发自内心的笑声;在这里,至少不用在风里雨里的去继续飘摇了。
  
   三
   落花沟水库的兴建,确是利民之举,颇受黄土塬上广大社员们的赞扬和支持,工地上所有的民工均来自于全公社各个大队的集体选派,基本都是强壮劳力。
   作为水库建设的一个文化和思想主力军的革命宣传队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热火朝天的大会战中,他们用响彻云霄的大喇叭来表扬用汗水夯实地基的民工积极分子,用优美的歌舞来激发民工们内在最大的劳动潜力。一时间,宣传队成为了工程的督导队和上级前来体恤的慰问队。
   工地上聚集着男女青壮千多号人,在红旗飘飘里运土、搬石、压路基。
   炎炎烈日下,从工地上高高挂起的高音大喇叭里响亮地传出了作为首播人刘秋红的清脆而又动听的女声,那轻盈委婉犹如溪水叮咚的语音,挥去了民工的疲劳;那抑扬顿挫的音调,带给紧张劳动的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翻开《落花沟水库日志》,里面清晰记载着这支知青宣传队在落花沟水库工地上的一个片段:
   “六九年重阳节这天傍晚,落花沟清空无云,气温凉爽。这天正值水库大坝的地面夯基工程顺利竣工和排洪洞的胜利打通。紧张劳动了一天,所有人员最能松懈紧张心绪,欢度重阳节的方式,就是在大坝里围拢一起,观看革命宣传队的精彩文艺表演。在水库自备的发电机组供电的明亮的灯群下,一座简易的平地舞台搭建在平整的大坝里。舞台的一角里,各类器乐正在调配着音质。作为总指挥兼总导演的栗冰岭,手里擎着一张节目单,满脸汗水跑来颠去,对即将出演的各位演员、各位乐师叮嘱着、指导着。在小提琴手胡新春奏响的旋律优美的小提琴曲“仲夏夜之梦”的引导下,负责报幕和朗诵的刘清林走向了舞台,用激扬的诵词将几张用床单拼凑起来的幕布徐徐拉开。欢快的笛子独奏,在以竹笛享誉全校的林文成的嘴下跳跃着“扬鞭催马运粮忙”。随着常西省那独特的二胡响起,身着民族服装的刘秋红、王淑霞、张秀英、郭莲花们迈着欢快的步伐舞蹈起了《北京的金山上》,引来观众们的一阵热烈掌声。令民工们喜爱的节目三句半,在曹守刚孙英杰和胡福民等演员的艺术调侃下,把民工们的情绪完全调动了起来。作为压轴的男女歌唱者,在板胡第一人的张善六和手风琴演技手哈连锁的协奏下,张振秋、郑秀芬一曲音质悠婉激昂的《远飞的大雁》将文艺晚会推上了高潮。在如潮的掌声中,全体演员共同出台演出的舞蹈剧《大海航行靠舵手》,晚演圆满落下了帷幕……”
   生活的艰辛,对这支由知青组成的宣传队的所有成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相对贫穷的山区里交通不便,且山多地少,粮食和副食品匮乏,队员们会时不时饿起肚子,有些女生常会饿得钻进被窝里痛哭,但他们用一股意志和信念坚持着,期盼着有一天,走进真正广阔天地的那一天。
   在水库宣传队的两年半里,这些尚在青春初期的青男青女们,虽然每天都沉浸在欢歌曼舞中,但对远在他方的亲人的思念和要走出大山的封闭的想法怎么也挥不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加强烈了。一次偶然却又很必然的火灾事故,让大家的回城意念更加坚定了。
   秋高风烈的季节,大西北的深山里天气已见寒冷,在这个南北向的落花沟里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这条细长的水库工地上,布满着大大小小的茅庵草棚,劳动者们就在这里吃喝休息,辅养着第二天再劳动的身子。
   正当人们沉梦于深夜的甜酣之中,突然一阵恐慌颤抖的呼喊声将所有人的夜梦惊醒,不知谁家因御寒点燃的煤炉漏火,将草棚燃着了,在风势下,接连引着了相近的草棚,一些溅起的火星又随风把更多的草棚燃着了。人们纷纷逃出棚外,束手无策望着熊熊烈焰。
   宣传队的草庵虽离群棚较远,但有风的助纣为虐,毫无疑问也难逃厄运了。
   作为队长的栗冰岭突然想起,昨天刚拉回来的炸药还在旁边的用草棍搭建的临时库房里,一个即会将水库全军覆灭的可怕结果摆在了大家面前。
   “等什么?我们赶紧去把炸药抢出来放到河对面安全的地方上去啊!”
   神情万分紧张的队员们几乎一口同声。
   在毫不迟疑中,宣传队员们破开了库房的门,用接力赛的方式将炸药一袋一袋传递着放到了河对面的空地上。
   也许是上天的庇佑,当最后一袋炸药刚刚离开库房,轰的一下,库房茅草燃烧了起来,仅片刻之际,库房就化为了夷地。
   当惊魂未定的队员们跑到自己的营地,全都傻了眼,两座草庵已化为了灰烬……
   时隔不久,这支宣传队的成员们怀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终于在青春磨砺之后相继离开了大山返回了城,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
   放下文稿,我抚摸着额头上那些深深的刻纹,一丝惆怅袭入心头。那段岁月,不知道该如何去回顾,又不知该如何去理解。看着夜色阑珊的窗外,我轻轻地叹了口气……

共 60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上山下乡,知青,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锻炼,给当时的农村,带来了特殊的新鲜元素,让农民感受到了城市人的特有情愫。“那段岁月,不知道该如何去理解,又不知该如何去回顾。”《从岁月里打捞记忆》这一篇散文。作者文写当年知青生活过往叙述,文记有小说的影子,全文分三个章节描述:一、记叙知青下乡时情景,及知青们在知青点生活的点滴,担水、砍柴、做饭、购物…二、记叙跳忠字舞,公社组建落花沟水库宣传队,宣传队员在水库工地上生活、工作情况;三、记叙六九年重阳节,宣传队为水库大坝的地面夯基工程顺利竣工和排洪洞的胜利打通进行文艺演出的情况,及水库工地草棚发生火灾事故。总之,作者以励志留墨的情怀文写,将当年上山下乡的生活几事描述,记忆辛酸,回顾深沉,过往难忘。欣赏了,倾情推荐赏读,感谢赐稿[荷塘],期待精彩不断!【编辑:程南】【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418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程南        2018-04-16 18:12:38
  打捞过往,知青难忘,几事描写,留墨飘香。
2 楼        文友:程南        2018-04-16 18:15:13
  问候悍雨啸风老师,创作快乐,祝春祺!
回复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7 18:47:28
  谢谢这么精心的编辑,辛苦了,奉茶致敬!
3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8-04-16 20:10:24
  作者以纪实手法把自己那段难忘的知青生活细致入微加以描述,令人有五味杂陈的感觉。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4 楼        文友:牙牙吉祥        2018-04-16 20:12:33
  老师好!欣赏学习佳作!感谢老师赐稿荷塘!祝老师创编双丰!
经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回复4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7 18:48:21
  谢谢牙牙吉祥的鼓励。
5 楼        文友:山水伴流云        2018-04-16 20:40:32
  一段酸甜苦辣的岁月,有当时的激情燃烧,也有夜色中的寒凉和落寞!那个时代的故事有太多的故事,奉献青春的知青都会收获一段难忘的岁月。。。。。。祝好老师
回复5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7 18:49:08
  谢谢这么美的评论。
6 楼        文友:言农        2018-04-17 10:21:15
  悍雨老师这篇下乡回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那段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激情岁月,又恍然如梦。我家就居住过女知青大姐。遗憾的是她只是我模糊的记忆了。那个年代人们响应号召,把热情似火的青春奉献给了农村土地,一个个年轻火红的生命就这样,走上了充满理想与希望的人生,,,,作者是一个很有文字功底,文学底蕴的人。把那个年代的岁月写下来,是对自己,对那个年代,对社会历史一个不能抹去的交代。
回复6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7 12:45:37
  评语的确精彩,令人折服,的确是评论高手了。赞誉。
7 楼        文友:风萧萧易水寒        2018-04-17 17:45:48
  我的母亲是六五年的知青。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曾讲过许多当年的往事。有幸读到老师的文字,我想把她读给母亲听。知青的岁月,用文字去记述往昔。青春、理想、现实,一群大孩子面对残酷的现实,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内心世界的挣扎,如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懂得。那是个特殊年代,有着燃烧的青春,有着迷茫的痛苦。许许多多的故事,渐渐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被人们淡忘。在岁月里打捞过往,让那段岁月不被遗忘。知青,不是一个词汇,它是一代人的史诗。在此,对悍雨啸风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敬茶,祝好
回复7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7 18:46:06
  这篇评论很感人,真真读懂作品的老师,谢谢
8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4-18 07:22:16
  作者以细腻地笔触回忆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映射了一个时期歪歪斜斜的脚印。知青,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精神,激情燃烧,青春奉献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有的人是满腔热血,有的人是被安排,所以就有了不同的滋味,酸甜苦辣俱全,希望与迷茫并存,更多的热情与干劲。那代人在下乡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应该是灯塔。作者打捞那么记忆,不只是对那些故事的回忆,那些岁月虽然有热情似火,也有挣扎的无奈,知青为那个时代做出的贡献不会被历史遗忘!
回复8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8 09:33:23
  评论的一级棒,深喑了文章的内涵,钦佩!
9 楼        文友:天龙        2018-04-18 17:28:02
  祝贺老师知青回忆美文加精!精彩继续哦!
回复9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9 18:08:03
  谢谢社长的精心扶持。
10 楼        文友:大地琴韵        2018-04-18 18:00:41
  祝贺老师佳作获精!期盼老师佳作精彩继续。
回复10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4-19 18:08:37
  谢谢老师的鼓励。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