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桃花源记》赏析

编辑推荐 【赏析】《桃花源记》赏析


作者:郑榆臻 布衣,20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04发表时间:2018-04-17 07:26:51

【赏析】《桃花源记》赏析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没有一个不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没有一个不被那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世外桃源深深吸引。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那么,一千多年来,它为什么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为什么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乐园?为什么成为人们永远的向往呢?
   年轻时的陶渊明有着“大济于苍生”的志向,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上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八十一天的澎泽县令,与统治者做了最后的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用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书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产生了。那么,他是怎样构筑美丽桃花源的呢?
   首先,他采用了虚实相间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地广物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宁静和谐的绝美的桃花源,并且让读者切实感受到桃花源美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一方面,作者用虚幻的手法把桃花写得变幻莫测,忽隐忽现。比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写渔人是在不知不觉中踏上桃花源的路,“忘”“忽”二字不但把通往桃花源的路点染得飘忽不定,而且还写出了渔人进入桃花源恍惚迷离的精神状态。当渔人走出桃花源把这件事告诉太守,太守派人跟着他再次寻访时,就“遂迷,不复得路”了。转眼间,桃花源踪迹杳无,烟消云散,无处可寻;另一方面,作者却将这个虚无缥缈的虚幻世界放到现实生活来叙述和描写,让读者感受桃花源存在的真实。比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开始就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身份与职业。作者在提醒你,他是在一本正经地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简洁平淡的叙述亲切、自然、可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并不想把这里写成云雾缭绕、遥不可及的仙境,而是通过这些祥和、宁静的景物描写来再现应该有的现实世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物的穿着打扮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作者之所以要将人物的外貌特征溶进现实生活,意在告诉你,他所描绘的不是天外来客,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的人物,只是他们不应该在骄奢淫逸的统治者的残酷压榨下悲凉凄楚地生活,而应该是自由快乐地生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何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这些情节,既写出了桃花源人久居世外的好奇心理,又表达了他们热情、大方、周到、淳朴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本质,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作者巧妙地给桃花源人的祖先打上了“秦时乱的历史烙印”。文章末尾,作者还拉出了同时代的南阳名士刘子骥的“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来渲染作品的真实性。于是,在陶源明虚实相间的编织和描绘下,我们不但饱览了一个恬静优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食其力、老少皆乐的世外桃源,而且还在各自心中构建了这个精神乐园。艺术,并非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的记录,也不是脱离现实而胡编乱造,它来源与生活而高与生活,它不是要构筑一个一定存在的世界,它是要构筑一个可能存在或者应该有的世界。
   其次、作者巧妙的构思,为每一个读者都珍藏和延续了一个完美无缺、至今犹存的桃花源。
   渔人走出桃花源,没有信守桃花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谆谆告诫,私自向武陵郡太守报告了情况,显得非常可恶,但是,“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却满足了我们读者的探秘猎奇的心理。如果,作者笔下的渔人再次寻访或者刘子骥的“规往”达到了他们的目的,那么。桃花源也只是昙花一现,早已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不复存在了。
   桃花源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躲避战乱而产生的,所以,正像清正廉洁的陶渊明融不进污浊黑暗的东晋社会一样,桃花源也溶不进,更承载不了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它唯一的选择就是回避。作者并非有意要将桃花描绘得神秘飘忽,而是要构建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一个没有战乱,“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的永远存活的桃花源。虽然,我们也为渔人他们“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及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有些惋惜和遗憾,但是正因为如此,那个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宁静、平等自由的桃花源却因此免遭破坏永远得以保存下来,永远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珍藏和延续。
   这就是《桃花源记》永远勾魂摄魄,具有强劲时空穿透力的艺术魅力所在。

共 222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本文从艺术虚构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桃花源记》创作的背景和艺术成就,让我们感受到《桃花源记》那强劲的时空穿透力的艺术魅力。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4-17 07:28:56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真理,在《桃花源记》一文中得到真切的体现。学习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郑榆臻        2018-04-17 07:44:50
  感谢湖北武戈老师的辛勤劳动。
2 楼        文友:铁禾        2018-04-20 22:35:36
  至今,还喜欢背诵《桃花源记》,那奇妙的阅读感觉。
铁禾
回复2 楼        文友:郑榆臻        2018-04-21 12:52:17
  每一个人读桃花源,心中都会留下一个完美的桃花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