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为官刚正不阿,果然包青天(杂文)

编辑推荐 【看点】为官刚正不阿,果然包青天(杂文)


作者:任宋丹 布衣,49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00发表时间:2018-04-19 18:16:05

包拯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孝子,他辞官后照顾年迈的父母多年,直到他们去世后,还守孝三年。39岁的他才真正迈入仕途,逐渐明晰自己的目标,朝着理想和抱负向前奋进。
   无数个例子告诉我们,能真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一般对自身要求都很高,而且这一段过程并不容易。包拯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却又很难,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做个好官”。在开封的包公祠,记录着包拯为官之初做的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包拯不想让后人羞辱自己。
   从做官的第一天开始,包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以自己这首诗作为标准来衡量的。所以在民间也逐渐有了包青天的美誉。包大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尤其是面对疑案难案,包大人总有办法查清事实秉公办理,一代代人口耳相传。
   关于包公断案的故事有很多,但在正史当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牛舌案”。据《宋史》记载,“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告状的农夫,说自己耕牛的舌头被人给割了。这案子听起来挺稀奇的,见过偷鸡偷鸭的,可没见过偷牛舌头的。包拯眉头微皱,“是不是你们家的牛,嘴太贫了?”
   “大人,没您这么闹的。求大人为我做主。”
   按理说,这个案子比较难断。满世界这么多人,谁会去偷一根牛舌头呢?而且万一作案的人,割了牛舌之后立马炖了,这事儿就更难办了。
   不过这件事没有难倒英明的包大人。综合所有的线索,包大人做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这绝对不是一件单纯的吃货行为,这个案子肯定是仇人干的。于是包拯给农夫出了个主意:“你回家之后,就把牛杀了卖掉。”
   农夫都听傻了:“包大人,咱别闹了,杀耕牛可是犯法的。大人您这不是坑我呢吗?”
   “你就按我说的做。但你可不能说是我教你的。”
   “行!我懂了,你就是在坑我。”
   农夫只好听了包大人的话,回家就把牛给杀了,拿到集市上卖,好歹赚回了点成本。可是,第二天就有人到县衙里告状了。
   “大人,我要告状!”
   “所告何事啊?”
   “有人私自把耕牛杀了,求大人明察。”
   包大人点点头:“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了。来人,给我捆上。”
   “唉?捆我干嘛啊?又不是我杀的耕牛?”
   包大人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牛舌头好吃吗?”
   来人吓得瞬间就跪下了:“好吃。”
   此后,包拯能断案的名声越来越大。老百姓们都夸奖他是一个外表看似大叔的名侦探。
   不仅如此,包大人为官还出了名的清正廉洁。
   包拯曾经在端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肇庆市做过领导,这里盛产大名鼎鼎的端砚。端砚作为百砚之首,北宋时期就被当作是朝廷贡品了。每年端州的地方官都要趁机从百姓身上无偿地搜刮几十倍于贡品数额的端砚,拿到京城讨好达官显贵,当地百姓们的生活却苦不堪言。包拯调任端州后,很快下了一道布告,命令地方官吏不能搜刮端砚。而且,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在端州为官数载,直到离任时连一方端砚都没有带走。
   不管如何,只要你行得端坐得正,说起话来就有底气,包拯就是鲜活的一个例子。在宋仁宗的统治时期,包拯从不做亏心事,只爱揭露别人的亏心事。而且总是挑战自己的极限,经常弹劾各种当朝权贵。据统计,在他的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的圆满结案,他反复上奏,火力生猛,不管是亲信宠臣,还是皇亲国戚,只要存在问题的,他都会写奏折参本,组团弹劾,绝不拖延妥协。
   这可把宋仁宗苦坏了。据说有一回,宋仁宗提拔了一下自己宠妃的伯父张尧佐。眼看张尧佐提拔的速度实在太快,有点像神州飞船发射,周围的大臣们都感觉有点意外。包拯可看不下去了,便带着几个同事去找皇上理论,要求皇上撤了张尧佐的职。皇上也是个暴脾气,心想:“那可是我小心肝的伯父,我乃堂堂一国之君,还能怕了你们?”一群人便在宫里吵了起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大臣们都陈述着各自的观点。“皇上,您不能这样,怎么能这么任性,这么无理取闹呢?”
   “依朕看,你们才是无理取闹。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都退下吧。”
   “皇上,您不要逼我们……”
   “逼你们怎么啦?”
   “逼我们,我们就再跟您说五个小时的。”
   一转眼又说了好久。包拯岁数大了,嘴唇有点兜不住水,说到激动之处,站在宋仁宗面前的包拯,喷了皇帝一脸唾沫,弄得皇上赶紧用手遮着脸。包拯在那还美呢,“你看吧,我把皇上都说羞愧了。”
   这回皇上也插不上话了,一插话,唾沫就进嘴里了。只好气得拂袖而去。
   这件事流传到了民间,百姓们都赞包公不畏强权!包公受命代理开封府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后,京城里流传起这样一句话,“暗中行贿疏通关系,只有在两个人那里行不通,一个阎罗王,另一个就是包拯包青天。”
   回顾包拯的一生,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忘初心。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有党派和利益,只有公平和正义。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不得不说,要想做到自始至终实在太难了。但是包拯做到了,并且他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也可以永远这样做下去。他在家训中就这样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也就是说,在后代子孙当中,如果有人做了官,却因为贪污罪而被撤职,这些人绝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绝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
   1062年,包拯因病去世,举国哀悼,虽死犹生。
  

共 22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借古喻今,借包公当年的奇闻异事,以讽喻今天的官员。本文抓住包公的三个特点,举例证明。一是善于明察,正确断案。以“牛舌案”为例。二是做官清正廉洁。在肇庆做官,既不让当地官员搜刮端砚,自己也以身作则,不拿一块。三是心底无私,敢于揭露丑恶贪婪之事,即使是皇帝也不放过。举例即举了面谏宋仁宗罢免自己宠妃的伯父张尧佐。层次清楚,有理有据,很能说服人。本文又首尾照应,点出包公的初心:清心直道。而且,直言:“在他心里,从来就没有党派和利益,只有公平和正义。”这一句,很鲜明地升华了主题。对当前的反腐败很有警戒作用的一篇杂文,推荐赏读。【编辑:快乐一轻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04-19 18:21:07
  一篇很犀利的杂文。个别字句作了修改,也不知当否?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1 楼        文友:任宋丹        2018-04-21 12:17:08
  感谢老师画龙点睛!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