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捡拾心情 诗意前行(随笔)
昨晚,遛狗散步一到家,收集信息就叮咚叮咚响起来,低头一看,是沈老,只见他留言了好几条,欣喜地告诉我,这几天自己整理文稿,要结集出版了。非要我行书书写几个字,作为插页,并让我参考书的名称。他本来初步拟定《邢襄诗草》,他自谦他是形象诗坛的一棵小草,但是我感觉不太靓不太响,还容易误导读者,然后我建议《邢襄拾韵》《拾韵集》,因为我们都是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只是因为喜欢,才随时记录心情、感悟、体会,就像俯身捡拾与我们有缘的自己觉得是宝贝的好东西一样。他高兴我的建议,当时就决定用《邢襄拾韵》。放下电话,回想着退休后这几年,沈老不断创作的过程,随写下几句给了沈老师留言。一睁眼,见沈老师留言,又让我多写几句,很想把我昨晚的想法放到书中,我说那就做个后序吧,权当我的贺词。于是,有了如下小文《捡拾心情诗意前行》——贺沈老《邢襄拾韵》结集出版、
在邢台当地结婚时,有一个风俗习惯,接亲的人从婆家带着一个漂亮的大菜篮,装着16个雪白的大馒头,提到新娘子家,准丈母娘会欣喜地接住,象征性地留下几个馒头,并把准备好的一小捆掐头去尾择干净的大葱、一大块姜、几头大蒜、发面的酵头等放到那个篮子里。有人不明白,问我这是干嘛?我告诉他们:“这馒头是告诉娘家人婆家很有实力,日子很殷实、富足,有的是大白馒头吃,放心地把你家闺女嫁过来吧,在婆家会享福的,婆家人不会亏待她。那么娘家人则是晓谕婆家人:俺闺女是个一清二楚的好姑娘,是个过日子的好手,嫁过去会努力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能发家致富的!”
那么,每人每天都是“仨饱一个倒”啊?每天都为了生存而生活着?这有滋有味的日子如何过呢?特别是有诗有歌地诗意地生活怎么过?哪儿有呢?
在文化底蕴深厚诗韵悠长的邢襄大地,有这么一位老人,繁忙的生活繁重的工作之余,博览群书,笔耕不辍,随时记录点点滴滴的感想、体会和心情,虽然他现在休闲在家但他人却更忙,痴心业余创作的热情更高涨了。这两年,他的诗歌、散文接连见报,多次获奖,惊喜不断,喜获创作大丰收!2017年元月,他撰写的《美在太行》一书出版面世,6月份,《美在太行》荣获中国第八届时代风采散文类银奖证书。他创作的诗歌《好美一棵树》,在第三届中华情全国诗歌联赛中荣获金奖。紧接着,他被批准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一跃跨入国家级散文创作行列。2017年11月,他撰写的题为《成长于努力奋进》的报告文学作品,被中华大地之光杂志社评为征文特等奖。截止目前,这位老人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诗文60余篇,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沈五群,我一直喜欢尊称他为“沈老师”,因为他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或者文学修养方面,都值得我敬仰和学习。
诗歌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诗意的生活需要大家俯身捡拾生活中的点滴过往和感动。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动和心灵触动,但是只有你用心捡拾起来,并忠诚于心,才会有诗意的生活和美好的诗歌。
海边的扇贝、河滩的卵石、深山的奇石、森林的根雕……都是因为喜欢,因为有缘,我们才会弯身俯下去顺手捡拾,而诗歌创作的灵感也是如此。
随时随手书写自己心情,过有诗有歌有画馨香芬芳的日子吧,就像沈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