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于谦:廉政楷模却是悲惨下场(杂文)

编辑推荐 【看点】于谦:廉政楷模却是悲惨下场(杂文)


作者:任宋丹 布衣,49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5发表时间:2018-04-26 09:22:55


   廉政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廉政”一词越来越受到关注。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领导人都明白廉政的重要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春秋》里面就记载:景公问晏子曰:“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晏子对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浊无不雩途,其清无不洒除,是以长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对曰:“其行石也。坚哉石乎落落,视之则坚,循之则坚,内外皆坚,无以为久,是以速亡也。”
   说齐景公有一天问了晏婴晏丞相一个问题,既然廉洁正直的人能长久,那他们的品行是什么样的呢?晏婴点点头答道:“这些人就像水一样,水无论浑浊还是清澈,总会感染到周围的事物,而他们同样是有感染力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而在明朝,有一位像水一样的美男子,浑身上下透露着几何级的正能量,他就是于谦。
   于谦出身在一个公务员的家庭,从小就很聪明,家里人对他都关爱有加,周围邻居也十分喜欢。于谦6岁开始上学,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但他的考试运却是可见一斑。17岁,他参加乡试的时候,于谦落榜,心情很是郁闷。心想自己专注学霸这么多年,考个乡试都没能过关,于是越想越难受。17岁的于谦心中似乎正燃烧着一团火焰,话到嘴边,不吐不快,所以他的代表作《石灰吟》就此诞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那时起,于谦脑海里中的理想似乎清晰了许多。
   在命运的指引下,年轻的于谦, 最终带着心中的小火苗冲进了尚不熟悉的宦海之中。初入官场的于谦,对官场并不了解,规矩也是多得学都学不完。“算了,啥也不学,踏踏实实工作比啥都强。”于谦暗自忖度。所以每次到京城开会的时候,别的人都是拿着金银财宝作为礼物,只有于谦啥也不拿。
   京城的官员可就不开心了,心想:“于谦啊于谦,你就算不送金银财宝,给两张德云社的票也好啊!”好心的同事也过来提醒:“是啊,你有票吗?总该表示表示。”
   “去去去,别再问了。我是于谦,不是于谦儿好吗?”
   “不就加了个儿话音嘛。算了,别怪我没提醒你,工作干得好,不如关系好,要想关系好,可以拿钱找。” 
   “那就是得送礼呗?”
   “可不是嘛。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光跑不送,跑也没用; 又跑又送,提拔调动啊!”
   “那送多少合适啊?”
   “五千块钱站站队,一万块钱上上会,两万三万才到位。”
   “我还年轻,还是想凭自己的能力说话。”
   “年龄是个宝,能力作参考,关系很重要,给钱要趁早啊。”
   于谦听完点点头,拍拍他的肩膀说:“你不干营销太可惜了,说话简直一套一套的。”
   于谦并不笨,他心里十分清楚快速上位的方法,但他还是不愿意那样做,他怕自己变成一个不敢跟老百姓对视的人,变成一个不敢在夜晚里扪心自问的人,变成一个自己打心底就非常鄙视的人。所以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在他的身体里面一直有一根从17岁时就埋下的硬骨头。
   虽然一开始,于谦的三位领导作为内阁大臣,都是清廉的好官。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为“三杨”,他们都很喜欢于谦,皇帝对于谦也是十分满意。但几年后,三位内阁逐渐走下了历史的舞台,杨士奇的儿子杀了人,他羞愧请辞;杨荣身体抱恙,猝然辞世;杨溥年事已高,反应越来越慢。这可就让大太监王振得意了。王振本就是皇帝身边的贴心人,再加上失去了能够束缚他的这三位阁老,野心逐渐暴露,简直就是大权在握。一时间,来家里送礼的人跟春运买票似的。这时候,身边的同事再次提醒于谦:“这回你该开窍了吧?”于谦说:“这回我就不干了。”
    于谦辞职可没现在那么轻松,除了辞职报告外,还得顺带推荐两个人顶替他的位置。可惜倒霉蛋于谦不知道,当时有一个御史,名字跟他差不多,这个御史有一个特点,总爱跟王振作对。于谦来请辞的时候,王振以为是那位御史,便喜出望外。他先派人弹劾于谦,理由是他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而心生怨恨,司法部门很人性化,判的是死刑。想想过去的法律得有多严,长期不升迁,还不能有怨恨,有怨恨就让你含恨归天了。其实这里面自然是王振在捣鬼了。就这样,于谦在狱中待了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是搞错了,才把人给放出来。于谦走出牢房,心中百感交集:心想“以后给孩子取名,得好好想想啊。跟德云社那位重名事小,要是跟御使重名了,那就悲催了。”
   虽然于谦被放出来了,但王振对于谦的名字已经厌恶至极,又把他降职了。这个消息一传开,在山西、河南的公务员和老百姓都不乐意了,自发组织起来,来到宫门前联名上书,包括一些藩王也说了不少好话,请求于谦留任,这才又任命于谦为巡抚,回到地方工作。天高皇帝远,此时与王振应该相安无事了吧?
   历史上,于谦确实又在地方干了几年,而且深得百姓爱戴。这时候王振心里也开始嘀咕了,“怎么才能让我名留青史呢?怎么才能让我成为大英雄呢?”旁边人提醒他说:“公公可以雇写手嘛,让他们夸夸您。只要钱到位,让咋写就咋写。”
   说也奇怪,王振虽然扔在文人堆儿里,是个中度文盲,但是人家在太监领域里应该也算高级知识分子了 ,可他出人头地的办法却毫无自知之明,偏偏爱上了研究军事兵法,一心想着,有朝一日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可他还没把兵法研究透,蒙古大军就打过来了。
   《明史》里记载: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
   也先是蒙古瓦剌大军的首领,王振点点头:“说曹操,曹操就到,到了我王振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结果还把明英宗给忽悠瘸了,让他御驾亲征。虽然于谦等人极力反对,但是皇上完全听不进去。
   当时蒙古大军总兵力仅几万人,王振心想我们带着二十万人去,总不至于输了吧?结果总算没出意料,不但二十万大军基本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让人生擒了。王振本人也在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失去了踪迹。他确实给明朝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皇帝被俘,京师一片混乱。这时有人冒充大仙,“根据星象来推算,咱们得南迁呀。”二十万大军被几万人打得不剩几人,大家都不想再防守。这时候只有一介儒生于谦站了出来,大喊一声:“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国家就完了,难道你们忘了宋朝南渡之后的惨状吗!”话说到这儿,没有人再做声了,但是问题总要面对。朝廷现找了一位新帝,奉明英宗的弟弟为明景帝,各地火速招募军队。于谦就任兵部尚书,统领三军。
   蒙古首领也先傻眼了,刚把明英宗虏来了,转眼却成了太上皇。不过想想,明朝那边应该比较乱,不如再去欺负欺负他们。也先带着部队又来了,明英宗陪同前来。一开始,仗打得很顺利,攻破了紫荆关,马上就要打到京师。此时于谦手里又凑了二十多万大军,有人建议说“干脆我们防守吧,以逸待劳。”于谦否了这个建议:“他们本来就小看咱们,为什么还要示弱呢,这仗咱得打!”
   于谦下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自己先跑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 先撤退的,后队斩前队。也先本以为能够轻松取胜,结果却灰头土脸地回去了。明英宗在蒙古被俘一年后,也先对他越看越不顺眼,没捞到好处,还得管吃管喝。于是,也先想到一个主意,“干脆把明英宗放回去,一个国家两个皇帝,哭你一脸大鼻涕。”果然,明英宗被放回大明,但帝位是肯定不能还回去了,境地十分尴尬,只能关起来。但命运总是爱跟人开玩笑,明英宗注定要当两次皇帝,毕竟明英宗劫后余生,命太硬。加上明景帝身体不好,于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一帮人发动政变,把明英宗又推上了帝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因为首当其冲拥立明景帝即位,又誓死抵抗蒙古大军,不顾明英宗性命安危,还对明景帝说帝位已定,不会再改。结果不难想见,又杀头又抄家。在抄家的时候,人们发现,于谦的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东西,只有一个屋子紧紧的锁着,打开之后才知道,是皇上恩赐的蟒袍和宝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包括明英宗本人,一句“于谦实有功”不知要让他难眠多少个夜晚。
   临刑前的于谦没有试图喊冤,他知道结局是注定的。此时的于谦,分明就是一个年迈的老人,经受了多年风雨之后,他的脚步已经越发沉重了,但他却依然固执的挪动着,在这狭小的牢房中,慢慢的挪着步,梳理着他曾经的岁月。于谦自问,可以无愧自己的一生了。

共 32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于谦年少有为,志向高远,为官清廉,是不可多得的一名有某有略的好官。正是他的清廉和谋略,动摇了许多的人的利益,导致被害!世间人心多变,最难统一和管理的也是人心,无论经历了多少年或还要再经历多少年,人心或许都不会得以统一,由此要实施动摇大多数人利益的一件事情必定会遭遇到许多人的反对,因此制定一定的条文来束缚大家,减少犯错是必然和必须的。于谦虽遭人陷害,他的精神却永恒存立于人间,世代相传,供后人们学习和敬仰!【编辑:古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懂        2018-04-26 09:23:57
  老师的作品读起来很是有意思,学习了!
古懂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