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桃花源记》赏读

编辑推荐 【赏析】《桃花源记》赏读


作者:闫连军 布衣,2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75发表时间:2018-04-29 19:13:16

【赏析】《桃花源记》赏读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名篇,选自《陶渊明集》,是《桃花源诗》的序言。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理想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这篇文章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本文的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他的祖先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可是到了陶渊明的时期,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他在青壮年时期也曾有过建功立业的壮志,很想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大济苍生”之志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从二十九岁后他才开始任职,做过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在出仕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了当时官场的污浊和黑暗,因为不愿与世沉浮,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里小儿”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在四十一岁的那年十一月,愤而弃官回家,从事耕种。他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比较深刻地体验了农村风光的优美,农民生活的艰苦和人情淳厚可爱,从而使他更加憎恨当时腐朽的官场,坚决不同达官贵人同流合污。
   陶渊明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下笔成文的。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首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人物的职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渔人无意中发现“桃花林”,景色奇丽,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说明渔人因“甚异”,便产生“穷其林”的念头,引人入胜)
   这一段写渔人发现奇丽动人的景色,便决心穷林探索。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写“桃花源”的外境。“若有光”,更引起渔人探索的兴趣)初极狭,才通人。(写入口窄,点明“桃花源”不易为人所发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桃花源”内的情形。先描写地势、屋舍、良田、美池、桑竹、交通、鸡犬等自然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接着描写劳动、人物衣着、精神面貌,总写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这一段写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和人物的生活气氛。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大惊”说明事出意外。一“问”,一“答”,点明渔人的来意与身世)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淳朴、好客)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避秦时乱”,说明“先世”反对暴乱。不知“今是何世”,说明现在安居乐业,不受剥削和压迫。听到从秦到晋,你争我夺,改朝换代,自然“叹息”表示对“外人”的同情)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一客到村,家家款待,说明热情好客,待人真挚)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临别嘱告,言简意深。为了安全,保守秘密: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这一段主要写“桃花源”中人们的来历,和他们的淳朴风俗。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得其船”照应上文“舍船”“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说明渔人重视此游,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曲折和传奇色彩)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渔人初访“桃花源”入口处,“仿佛若有光”。再访,“遂迷”,不知所往。则说明“桃花源”似有似无,似真似假。给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继“渔人”探访“桃花源”的人不少,但无人如愿以偿。说明“桃花源”永远隐没了)
   这两小段,写“桃花源”如昙花一现,若有其事,实则为一幻景。反映了作者希望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人民淳朴安乐,平等自由,环境清静优美,温暖宜人。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要求摆脱残酷剥削和贫困生活的意志和愿望。这样的一种理想社会,当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混乱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因此,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年代,陶渊明能够一笔代伐投向腐朽的旧社会,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称赞的。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几大亮点:
   首先,构思精巧,虚实结合。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桃花源”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作者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如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写的很具体,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没有虚构的痕迹。随着作者的笔触,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惝恍迷离的桃花源。渔人走进“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逼真如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段描写里有地势、屋舍、良田、美池、桑竹、交通、鸡犬等自然环境又有劳动场面,人物和人物的衣着打扮等,这些足以说明故事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然而,“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又退回到现实世界。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用艺术的手法给我们编了一个美好的故事。这种理想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一个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其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优美精炼。本文写了三部分内容:一,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1段)(开端)二,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2-3段)(发展)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俗。三,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结局和尾声)(4-5段)通读全文语言精练,没有多余的字,如: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过一百多字,就勾画出了一幅极其动人的场景。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写得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段文字,表现了诗人高超的概括能力,遣词用语恰到好处。
   再有,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详写的很详细。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是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纵览全文,《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艺术宝贵的财富,深读细品,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共 36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世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本文从《桃花源记》的整体架构,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等等方面,深刻剖析了该文的成功亮点,总结出该文具有“构思精巧,虚实结合、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优美精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等三大特点。应该可以说,这是作品赏析的典范之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4-29 19:14:32
  作品赏析的典范之作,学习了,问候阎连军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闫连军        2018-04-29 21:30:04
  谢谢老师高评,学生才疏学浅,请多多赐教。
2 楼        文友:闫连军        2018-04-29 21:25:51
  非常感谢武戈老师辛苦编文,并推荐。问好,祝您快乐!
3 楼        文友:铁禾        2018-05-26 18:29:45
  至今还会背《桃花源记》,那奇文中景情新奇令人神往。读过美文。
铁禾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