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pk大奖赛”】晨曦中的张阳村(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pk大奖赛”】晨曦中的张阳村(散文)


作者:思源 童生,571.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99发表时间:2018-05-04 10:49:40
摘要:在我离开之际,太阳终于从东边连绵的山峰间挤了出来,将金光洒满了大地,驱散了弥漫在山峦上空的层层云雾,使张阳村瞬间变得更为靓丽、丰韵,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展现在了眼前:几缕淡蓝色的炊烟从新村和旧村的屋顶袅袅升起,一位晨起的老人站在硷畔上抽着烟凝视着远方,一位早起归来的农妇挎着篮子从晨光中走来,一辆“突突”的三轮车精神十足地向村外驶去……

晨曦时分,我在张阳村起床了,缓步走出了屋门。
   昨夜一场春雨的洗礼,使这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更加清新了,只见新村一排排房屋整齐排列、错落有致,旧村顺着村口的斜坡向下排列着,同时又以涝池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着。村口早有晨起的农人,三三两两扛着农具,随着几声咳嗽,身影消失在了浓雾中。
   村口公路旁有一排槐树,笔直高耸,绿叶未满,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在树干之间来回跳跃着。仰望之间,我捡起了一块石子奋力抛出,只听“突”的一声众鸟飞尽,但顷刻之间又聚了回来,叫得更加热闹了……
   槐树对面有座旧祠院,一对斑驳的石鼓如忠诚的卫士,立于左右。祠堂坐落在院子之北,祠门上方依稀可见镌刻字迹,中为“轩帝师”,右为“坤生”,左为“广元”。据昨晚村人叙述,以及古建阳老人提供的光绪年间村中贡生古丽中撰写的家谱记载,此为“圣母祠”,始建于元二十五年,越明及清,曾几故几新,至解放后,一直香火不断。文革爆发后,一场空前的“破四旧”运动将举国上下的寺庙、祠堂等文物古迹全部毁坏,佛教活动从此终止。张阳村的“圣母祠”更不会例外。那时无知的村人挥起愤怒的镢头将佛像砸碎,推入沟底。好在这里建筑尚存,后又变迁,祠堂成了学校,至上世纪末村中新校建起之后,这里便被遗弃了。
   与祠门对峙,祠院之南是一旧戏台,家谱中没有记载,但从破败之形判断,亦有百年历史。戏台顶长满了苔藓,台檐台柱漆皮脱落。听村人说,文革之前村中常有家戏,且为蒲剧,会唱之人不计其数。
   村口处有一功德碑,很是醒目。碑乃古国旗之后世子孙所立,碑名为《古国旗先生功德颂》。从碑文中得知,古国旗先生一生虽居乡野,然怀青云之志,兴学执教,传播文明,培育人才,惠及百家。一个常怀爱民之心的人,人民会永远铭记他,古国旗先生无愧于此碑!
   功德碑立于村口,成为新村与旧村进村的分界点,形成了三岔路口。张阳村的文化重心在旧村,旧村的文化中心在涝池,在大槐树底下,这是多少年来形成的乡村习俗。涝池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最多只是一个蓄水池而已,但在乡人们心中始终有一种情怀,不仅是怀旧的情怀,更是一种风水的需求。乡人们认为,涝池就像人的肚脐眼,具有聚水纳气、调节阴阳的作用,更何况对于生活在黄土高原人们来说涝池就是高原人村中的湖。为保护这一资源,张扬村的涝池底部水泥代替了淤泥,池边被城墙式的围栏围了起来,成为了村中一道永远不能失去的风景。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凡有涝池的地方一般必有槐树。张阳村的槐树亦有百年,高耸入云,过去也曾是人们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海天阔地聊天的最佳场所。
   涝池之南硷畔上有座富丽堂皇、精巧玲珑的房屋,是村里的“阅览室”,据村民讲原为“观音堂”。《重修阅览室叙言》记载:观音堂始建于清末光绪中叶,位居中心,贯穿南北交通枢纽,为村人云集之地,开会、聚乐等各种活动,不至一端,早出晚归,络绎不绝。时至1957年,一场大雨,将观音堂冲入沟中,毁于一旦。村人在伤心之时,不遗余力,捐款捐物,重建而起。历时46年之后,观音堂地基倾斜,木柱破裂,顶棚漏水,然此际恰逢盛世,在政府和干部村民慷慨支持下,维修此堂,并更名为“阅览室”,从此成为了村人们学习交流畅谈之场所。
   张阳村不仅有祠有堂,还有庙。庙在古时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帝王供奉祖宗的地方叫“祖庙”,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庙,叫“家庙”。汉以后庙演化为祭鬼神的场所,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武庙,但祖庙、家庙供奉、祭祀等习俗也传承下来,演变为庶人宜祭祖宗,宜修家庙。
   张阳村有关帝庙,亦有家庙。
   关帝庙孤立于村外东南角荒野石台之上,由土墙、两扇门、两户窗组成,远看棱角分明,如睁着两只大眼的关帝头,威武地守卫着村子的东大门。虽已破旧欲碎,但檐内雕刻花纹可见,依然诉说着昔日的风情。
   关帝,正义的化身,在儒释道三教中皆有着崇高的地位,在民间人人敬仰。张阳村的关帝庙建于何时,我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据村民讲:“之所以在那里建庙,是为了镇压邪恶,保卫一村百姓平安。听老辈人说,过去村里经常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和野生动物伤害人的事情,但自从关帝庙建起之后,便很少发生了。”
   家庙是古家家庙,位于村子东边民居当中,距离关帝庙不远。虽满院棘棘丛生,但不能抵挡我一探究竟的欲望。只见庙顶片瓦流失,檐下斑斑驳驳,但雕刻花纹依能辨认。
   要说家庙,先说家谱。在本乡人中皆有传言:“一上张阳坡,秀才比驴多。”这里秀才意为有才华之人。但纵观家谱,古家有三门,不管哪一门,仅清朝时期的贡生、庠生、廪生、增生、监生等各类人士竟有几十人之多。其中较有名气的当为古家后世子孙古邦彦,二十八岁考拔贡,曾任宜川区区长,后任狼神山高校教员。但最有名气的还属编撰家谱的古丽中,其自幼好学,聪明过人,十一岁四书五经皆成诵。十六岁入泮,勤奋刻苦,博闻强记,观前行能知后行,作文有熟练清醒之神,诗赋更精而有力,同时甚通地理,明白阴阳,善看八字,一切杂言随问随答,无有不知之事。虽一生仅为贡生,但延安所管之地有举人拔贡不及。家谱中记载,仅古丽中一人之诗就有几十首。除诗之外,还撰写了不少碑文、手稿,如《恭颂宜川县知县樊老夫子德政》《避难碑序》等,这些碑记详细记载了石阁山及周边发生的匪事,由碑更可知古丽中是一个亲民爱民受人敬仰的人,在拒匪当中,无畏无惧,舍身置外,功不可没,真正践行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
   张阳村古家家谱,撰写于光绪年间。其中记载:据祖坟碑碣和父老一言,古家发源山西洪洞,后遍布陕甘,这在原旧谱中尚有记载,听说失于明末之乱。乾隆十四年始订谱,但渐失前人遗意,至咸丰元年,在高山(今石阁山)千佛洞逃难时遭回贼烬毁,至同治十年幸存一本,但已是百年之后,残缺不全,很难辨认了,于是遵父老遗训重修家谱。
   对于家庙,家谱中族人古书曾有详细记载:先祖曾言世人每好作浮屠,然不如吾祖吾神,能永远保佑也,吾等岂能不敬其亲而敬他人呢?于是雍正初年欲修家庙,但因我父户小人贫,力有不给。至乾隆十三四年间,叔伯兄弟同心戳力而落成,安先祖之位,以示后人,于六年后作记于壁右,以告慰先祖之愿。
   由此可见,古人无论是修谱还是建家庙都十分艰难,但从不肯停息,其意在教育后人无失忠厚传家忠孝做人之意。
   纵观旧村,古建筑随处可见,古朴的窑洞,肃穆的大门,灰白相间的院墙,黑色的琉璃瓦,新建的凉亭……无不蕴含着浓浓的古朴韵味。
   在我离开之际,太阳终于从东边连绵的山峰间挤了出来,将金光洒满了大地,驱散了弥漫在山峦上空的层层云雾,使张阳村瞬间变得更为靓丽、丰韵,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展现在了眼前:几缕淡蓝色的炊烟从新村和旧村的屋顶袅袅升起,一位晨起的老人站在硷畔上抽着烟凝视着远方,一位早起归来的农妇挎着篮子从晨光中走来,一辆“突突”的三轮车精神十足地向村外驶去……

共 27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饱满的叙述抒情散文!张阳村,陕北高原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新村与旧村并存,讲述着村庄发展的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纪录着村庄一代代人的生活,传承着村庄特有的文化。作者以细腻地笔触多视角全方位描写了张阳村的自然景观、民情民俗以及历史与人文文化,有重点有选择地描写了旧祠院、旧戏台、功德碑、阅览室、关帝庙,还有涝池与大槐树,它们的演变折射了村庄发展史,也彰显了村庄厚重的文化,反映了新时代村庄人的精神风貌和幸福生活。首尾呼应,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热爱与赞美之情。一个山村以新气象,在春日里描绘着富有诗意的画卷。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5-04 10:59:40
  好文章好文笔
2 楼        文友:天龙        2018-05-05 04:32:04
  一篇满怀真情叙写张阳村民情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的精彩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新时代文化村庄的赞美之情,文化气息浓郁的张阳村,令人憧憬和向往!
3 楼        文友:思源        2018-05-05 19:23:30
  多谢老师修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