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回归线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冰心】筷子情(散文)

精品 【冰心】筷子情(散文)


作者:京城散人 秀才,17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633发表时间:2018-05-14 08:54:26
摘要:筷子,这种与国人亲近了数千年,与史事、美景、名人、哲理、习俗、文赋等密切相关的餐具,成为见证历史、凸显时尚的悠久话题……

【冰心】筷子情(散文)
   少年,我从北京西城区的胡同移居海淀区学院路居民楼,距颐和园不过4公里,常骑着一辆半旧自行车,穿清华大学、经圆明园、走西苑,进入这座皇家园林博物馆。中年,有幸在中国最权威旅游新闻纸媒采编文稿,行业采写范围中的颐和园,便成为我闲暇时品茶赏景之地。我习惯从北宫门而入,踏入一条以宫市为特征,山、水、松、阁为映衬,以展卖民俗特产为经营特色的水街。每逢花事繁盛或雨雪飘洒时,我常漫步其中,领略一番“街外飘摇街内静,一任神思入烟霞”的超逸感,而后沿着蜿蜒山路,到听鹂馆用餐。
   听鹂馆北靠万寿山南麓,南望,可饱览昆明湖。当年,为皇家宴饮娱乐之地。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的戏台,至今依然支撑着悠悠古韵。1914年,听鹂馆古戏台上的“鹂音”渐远,一款款美食之香萦绕于斯。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从西柏坡进京后,在颐和园用的第一餐,由听鹂馆制作送至益寿堂。想当年,共和国缔造者应是感慨万千!1962年听鹂馆饭庄对外开放,以清代颐和园寿膳房的菜单和大量宫廷饮食档案资料为依据,经过挖掘整理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宫廷寿膳宴席。先后接待过国家领导人以及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舒尔茨等多位国家元首和高层领导人。“游在颐和园,吃在听鹂馆”成为旅游外宾的赞语。
   那年冬至前后,连降数日大雪,我本想在苏州街茶楼畅思运笔。忽然手机声响,有朋自远方来,在听鹂馆等我,于是,迎着漫空飘舞的雪花,来到听鹂馆内。
   多年不见的朋友,正在与几位法国游客畅叙。见我来到,向我介绍了他的几位法国同事。
   饮酒交谈之际,我留意到,他们交谈的热点,总绕不过中国的筷子。
   几位国外游人,眉飞色舞,用力握住淡金色、镶着游龙图案的宫廷筷子,经过端详、抚弄、试夹、失败、再试夹等程序后,终于夹起一个饺子。于是,他们欢呼雀跃,像孩子般说着、笑着……他们认为,中国的筷子,突出古老的文化色彩,很有品位,很了不起。
   我在一旁静静听着,心内五味杂陈:国人几乎每天都与筷子亲密接触,可又有谁抽出几分钟时间,追溯一下筷子文化的前世今生?
   于是,我努力搜寻脑海中有关筷子的记述。很希望能有个插言机会,向远方客人娓娓道来……
   中国筷子,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眼下,仍未追溯到源头。记得《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有一段“纣置象箸箕子忧”的叙述。那是一段值得反思的场景——纣王进餐时,用上象牙筷,重臣箕子,预感君主可能会因此穷奢极欲,荒废朝政,故此忧心忡忡……
   不难想象,中国最权威美食历史典籍《食典》的作者写到这里时,很可能会仰天长叹!因为,数千年前,一双牙箸,竟然射一种亡国之忧!竟然令一代贤臣生发危机感。而今,前不见古人,尚可追溯,后不见来者,能不怆然?
   当筷子出现在汉代史籍中,已成为克敌兴国的指挥棒了。
   多版本史书的记载,依次在脑海萦回……汉高祖刘邦,曾被项羽的兵马困于荥阳,那日,他在帐中一面吃饭,一面思索着如何突围的事。这时张良赶到,借用刘邦手中的筷子,边比划边分析了8条原因,使刘邦恍然大悟,推翻了郦食其为他筹划的计谋,果断采用张良的作战方案。于是,《史记·留侯世家》与《汉书·张良传》中,留下了“张良借箸筹划天下”一段佳话。
   古人称之为“箸”,今人称之为“筷”。想到此,一位位我仰慕的古人恍然在目——李白刚要用筷子夹菜,忽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筷子如有感知,也会无限惆怅。郑板桥刚要用筷子夹菜,忽思量起聪明糊涂的因果关系,于是握笔在手,提出在众人聚餐时,应“迟一箸,退一步,当下心安”。明代文人程良规,以箸喻人、写下哲味绵长的《咏竹箸》:“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言简意深。
   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对“箸”字的解释:“箸”与“住”同音,有几分停止的意思,或许,由此导致古代一些文人骚客,在用餐时,迟迟不肯落箸,百感交集、联想多多?
   “筷”与“快”同音。现代人大多很实际,心中想的是效益或效果。在用餐时也不自觉地自我强调“快捷”,于是,快餐,迅疾成为年轻人怡然接受的时尚风,同时诞生一次性筷子。肤浅低劣、简化流俗,与深度玩味、高度讲究,往往更易被人接受!
   记得30年前,我初到报社,因采访首次入杭城。在桃柳相映、芳草如茵、四览群峦含翠,俯视游鱼隐没的白堤上,见到杭州特产天竺筷。几名操着绍兴口音的大学生,各买多套质地坚韧、光洁精致的天竺筷,一面仔细欣赏着筷上烙绘的山水奇景,一面询问着天竺筷的来历。我从他们的言谈中了解到,他们马上要到国外留学,为了常常想起祖国的大好河山,买了绘有“西湖十景”的竹筷,作思乡物。
   当时,我突然对“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有了新的理解。杭州不仅景色奇美,它的物产也极富特色,极富特色的物产与极富诗意的景致,相映成辉。如西湖绸伞,多以西湖名胜为伞面图案,伞头的造型借鉴“三潭印月”中的“三潭”形状;杭州织锦中的“五彩织锦”极富盛名,人们喜爱的大多是用彩线织成的“西湖全景”织锦面料,它们与天竺筷等特色产品,把西湖美景播洒得有声有色,沸沸扬扬,随着游人的履迹传遍海角天涯,这正是古今游人对杭州难忘的原因之一。
   行游千里时,深感筷子蕴含了华夏大地丰富的文化色彩,成为集实用、艺术欣赏、特色礼品及收藏为一体的文化产品。我曾途经上海,参观了藏筷大家蓝翔先生的“上海民俗藏筷馆”。那功能多变、色艺双绝的近千种筷子,如一片片凝结着灵慧的彩林,展示历史的海洋。
   漫漫旅途中,进食中的筷子常常引发我无际的联想:小时候,大多国营饭馆食客用过的竹筷,被蒸煮消毒后,一束束地或放于竹筒、或放于铁匣,人们随手取用。很少见到“卫生防疫监督”,却大可放心使用。而今,街头个体餐馆的筷子大多标有“一次性卫生筷”。举箸端详,毛刺多多,一旦详解制作过程,便不寒而栗。在物质呈现极大丰富的当下,区区一双筷子,不该成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等号!
   眼下,随着密胺机制筷子在餐饮场所大量涌现,木制、竹制、银制、铜制等传统工艺筷子日渐凋零、难得一见。以筷子主题表现其文化个性的筷子店也日渐稀少。幸好,仍有执着的文化守望者,或低调收藏、或高调展示,让这种与国人亲近了数千年,与史事、美景、名人、哲理、习俗、文赋等密切相关的餐具,成为见证历史、凸显时尚的悠久话题……
   从漫长追忆里回到现实后,邀请我就餐的朋友、法国游客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桌上的菜肴与饺子所剩无几。与最初情景高度一致的是——每个人手中,依然以不同方式,爱恋般握着精致竹筷……
  

共 26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与友人的聚餐,使作者注意到用餐所用处筷子,于是一场筷子的文化便闪亮登场,先是从记得《韩非子·喻老》一文中,有一段“纣置象箸箕子忧”的叙述,接着引出了筷子也蕴藏了一种亡国之忧的思绪。一位我仰慕的古人恍然在目——李白刚要用筷子夹菜,忽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筷子如有感知,也会无限惆怅。郑板桥刚要用筷子夹菜,忽思量起聪明糊涂的因果关系,于是握笔在手,提出在众人聚餐时,应“迟一箸,退一步,当下心安”。这些古人用筷时所产生的情绪和创作的源泉也不断,作者陷入悠久的回忆当中,让我们了解到了筷文化的广博历史,也品读到作者的感想和忧思。文章用凝练的语言尽现筷文化的内涵,把我们引入浩浩荡荡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感谢赐稿冰心,也希望在冰心可以经常看到作者的手笔。【编辑:红袖揽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515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袖揽叶        2018-05-14 08:55:29
  作者的作品,蕴藏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
红袖揽叶
2 楼        文友:京城散人        2018-05-14 09:45:10
  谢红袖揽叶编评。
本名:冯新生。笔名:心声、京城散人。 生性散淡、诗文为伴。云下行游、茶旁敲键。 笑看功利、远离羁绊。敬仰禅林、心香一瓣。
3 楼        文友:孙鹤        2018-05-15 20:46:38
  说起现在大批量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属实不好,一来过度浪费,二来垃圾成堆。诚然所谓消毒筷子又令我们望而生畏,生怕毒未消净,便把自己给消了。至于自带筷子,又感觉格外累赘。哎,叹叹。拜读老师佳作,饮食文化已由菜肴到器皿,看来老师乃此中翘楚啊,哈哈。问好老师,遥祝,夏安。
敢于自嘲 善于自悦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