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两只老鼠的投射

精品 【赏析】两只老鼠的投射 ——一海蔚蓝小说《都是老鼠惹的祸》赏鉴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2发表时间:2018-05-21 10:31:26
摘要:这篇小说,直接投射了随迁老人的生存困境,而其中的那两只老鼠,既是小说结构的线索,又带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投射了 随迁老人因陌生而孤独的心灵,投射了三代四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矛盾冲突。

【赏析】两只老鼠的投射
   最近,读到江山文学网看点社团作家一海蔚蓝的绝品小说《都是老鼠惹的祸》,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篇小说,直接投射了随迁老人的生存困境,而其中的那两只老鼠,既是小说结构的线索,又带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投射了多元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理念差异和矛盾纠葛。本文试从以下两个角度对两只老鼠的投射意向进行剖析。
  
   一、随迁老人因陌生而孤独的心灵投射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无数的生于农村却又接受过一定的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涌进城市,谋取工作机会,寻找发展良机,直至在城市扎根,结婚生子。
   一旦这些年轻人在城市里成家立业,就有两个现实问题摆在他们面前。一是幼小的孩子需要人照顾,但是,他们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需要在事业上奋力拼搏,不可能付出全部精力去抚养孩子。二是这些年轻人的父母都留守在农村。他们年事已高,自理能力越来越差,从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标准而言,例如冬天的取暖、夏天的制冷、食品结构的调节、养老治疗等等生活条件,毕竟与城市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城里人。而且,随着年龄的逐年攀升,他们越来越需要远在外地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关爱和照顾,而长期在城市里工作的年轻人又不可能经常回到父母的身边。这两个现实问题逐渐衍生成许多来自农村又已经牢牢扎根城市的年轻人的生存困境。
   人类有智慧,实践出办法。有困境就总会有解决困境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让远在农村的老人也走进城市,既和自己的儿女团圆,又能帮助儿女解决第三代幼儿的抚养问题。这就随之派生出一种人员流动的新现象——随迁老人。
   老人随迁,阖家团聚,既解决了第三代人的抚养问题,又解决了老人的孤独和赡养问题,按说,表面上看,应该是两全其美了。但是,新的生存困境却随之产生。
   譬如小说中的孙桂香,儿子建明担心她冬天里在故乡老家受冻,就把她接进城市里自己有暖气的房子里住。孙桂香住了三天,却还是没适应。正如她儿子郭建明所想,“母亲来了三天,他和妻子上班,女儿又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孤单是肯定的。”为打消她的孤独感,让她慢慢适应城市生活,儿子建明“曾提出带母亲下楼去逛一逛,母亲却不想出门,外面车多人多,让人看着眼花缭乱”。正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面的一句话:“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里所反映的就是随迁老人由乡村来到城市定居所产生的生存困境。像孙桂香这样的随迁老人,他们大多属于“50后”左右的农村老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认知水平低,也很难接受新事物。而且,在以家族为基本社群单元的相对封闭的乡村社会里,他们身上又长期积淀了浓郁的故土观念,把故土视作根——难离难舍的根。所以,一旦远离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远离自己非常熟悉的生存环境,要定居在陌生的城市,在高楼大厦林立所造成的压抑和包围之中,在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唯恐一不小心被撞伤的惊惧之中,在寂静而漫长的黑夜,在年轻人离开家里去上班的白天,随迁老人精神上的陌生感,冷漠感,不适感,孤独感,寂寞感,会像涨潮的潮水般一波波撞击他们的心田。
   譬如小说中的孙桂香,在安静的深夜,“过分的安静让她再也无法入睡。”就是强烈的孤独感的真实外现。被陌生感所包围的心灵,心理最敏感,所以,深夜里,极其细微的别人都听不到的“咯吱咯吱的啃啮声”和“小动物来回跑动发出的刺啦声”,她都能清晰地听到,“听见它们的撕咬声”,就能准确判断出“好像是两只老鼠在打架”。而且,她心里觉得“那个声音有点熟悉”,这种熟悉,恰恰就因为她在过去的日子里,在自己的老家,能经常听到这种声音。这种声音,恰恰能唤起她对老家生活环境的记忆。这种记忆,“让她心里陡然生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在安静的下半夜,她感觉到自己的心找到了角落。”这种亲切感,乍看似乎难以理解,但如果换位思考,替孙桂香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就会觉得十分合乎生活逻辑。这就是她内心深处对老家的依恋感,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感交织一起自然激发的心理反映。
   当然,面对着生存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随迁老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会逐渐熟悉慢慢接纳并最终适应下来,从身体到灵魂都在城市里安居下来。有的,会采取一种随缘态度,虽然心里并没有达到自觉接纳的程度,但是,为了和孩子团聚一起,默然接受了现实。有的,就可能怎么也安定不下来,最终,不得不依然回归故乡,继续留守生活。小说中的孙桂香,就是第三种人。虽然围绕两只老鼠,三代人之间,特别是孙桂香和儿媳妇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纠葛,很明显,小说中所呈现的矛盾纠葛并非尖锐对立,不可调和。驱使孙桂香最终回到故乡的主要因素,还是孙桂香内心对城市陌生环境的排斥,对故乡老家熟悉环境的依恋。即使没有老猫花花找到城市里儿子的家里的这一偶然机遇,她也一定会寻找机会和条件,回到农村老家的。
   所以,回到农村老家之后,孙桂香打开自己带到城市里的儿子家里的柳条箱,发现“箱子里藏着两只老鼠的时候”,“看不出生气的样子”而是“噗嗤笑了”。小说结尾一句:“天好得叫人心情舒畅,满院子都是暖暖的阳光。”更是将孙桂香对故乡对自己非常熟悉和亲切的农村生活的深刻依恋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萨特说:“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小说结尾,孙桂香最终选择回到农村老家的选择——对她个人来说,或者再扩大一下范围,对无论如何不能走出对故土故乡极度依恋的一部分随迁老人们来说——无疑是合情合理的。我们也看到,回到老家,孙桂香也暂时得到了心理的满足和愉悦。但是,面对这样的结局,作为读者,我们似乎高兴不起来,我们也许会思考一个问题:回到农村老家的孙桂香以后会怎样呢?
   写到此,我想起了当年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无疑,在大家都热衷于争取男女平等,提倡妇女的人身自由和尊严的时代,鲁迅先生高屋建瓴地提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并揭示出两种不可避免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那么,我今天也想提出一句:孙桂香回到老家怎样?也无非是两种结局:不是孤苦伶仃老死老家,就是重新回到城里的儿子家里。也许有人会提出第三个结局:儿子返回老家,陪伴母亲。稍微有些理智,能够直面现实的人都会知道,第三个结局只可能是一种假设。对儿子来说,能经常抽空回农村老家探望一下母亲,或者,在孙桂香有了病灾的时候,回到老家帮助母亲治病,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儿子;而且,即使这样,也需要他以牺牲工作时间和陪伴妻子儿子的时间做代价。我们再站在孙桂香的角度想,作为母亲,她也一定不希望儿子因为她而舍弃城市回归农村。
   当然,鲁迅先生当年也提出了娜拉要走出生存困境的办法和出路,那就是只有妇女真正掌握了经济大权,参与了社会生活,不把自己局限在小家庭里,不把婚姻当成女人唯一的职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解放”和“自由”。那么,面对现今社会里的孙桂香们,有没有一个万全之策,既能让他们葆有个人的生活快乐和精神愉悦,又能跨越城市与农村的鸿沟,和自己的儿孙们团聚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作为作家的一海蔚蓝没有回答,大概也很难回答。
   其实,就一般化而言,作家的职责,是具象呈现,而不是抽象开药方。作家将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存困境或困惑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呈现给大家,引起大家和全社会的思考,倘若能因此而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以至逐步完善,这个作家就是一个优秀作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就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无疑,一海蔚蓝的这篇短篇小说应该是优秀的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小说所呈现给大家的社会现象——随迁老人的生存困境——如果能引起读者甚至全社会、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家都努力想办法逐步改善农村养老制度,完善城市社区老龄化社会建设,让这些老人们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但能衣食无虞,而且在精神上处处感到家的温暖和亲切,觉得生活充实而美好,也许,随迁老人的生存困境就会慢慢消解直至烟消云散。
  
   二、三代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矛盾冲突的投射
   因为发现两只老鼠,孙桂香和他的儿子建明、儿媳、孙子豆丁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并由此激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随着情节的发展,孙桂香的心理轨迹大致走了如下路线图:
   第一,起因阶段,刚听到老鼠啃啮和撕咬的声音时,感到“熟悉”“亲切”。
   第二,情节发展的第一阶段,确定儿子家里有了老鼠,开始“担心”,担心老鼠啃坏了儿子家里的家具,担心吓坏了孙子豆丁,因此而“忐忑不安”,几次三番想找到并驱赶两只老鼠,又连带联想起老家里被称为“花花”的老猫。
   情节发展的第二阶段,儿媳似乎无意地说,“过去家里从没有老鼠,怎么突然有老鼠了?”就让她感觉到儿媳“话里有话,就好像是她把老鼠带到他们家的。”因此,“在儿媳面前,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点都不自在。”她“不安”,她“不舒服”,她“睡不着,她就胡思乱想,觉得夜是那么漫长,房间里是那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她都能听见”,而且,听见儿子小两口说话,都觉得儿媳仿佛在说:“那两只老鼠可能是她带来的。”此时的孙桂香已经陷入严重的心理焦虑之中。即使又听到老鼠叫的声音,她去寻找,也“不敢弄出太大的声音,害怕隔墙的儿子和儿媳听见,影响她们休息。”这种心理状态,已经达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
   情节发展的高潮阶段,两只老鼠啃了茶几上的苹果,在地板上留下老鼠屎,咬坏了儿媳最金贵的鞋子,特别是儿媳洗澡时撞见老鼠,又因此而离家去娘家居住,她就开始“后悔答应儿子来城里过冬”“想到回去”“变得坐卧不安”。
   故事结尾处,老猫花花的出现,终于促成了她的返乡。
   从孙桂香因为两只老鼠的出现所产生的心理轨迹看,在她的心里,老鼠虽然令人讨厌,但却让她心里有一种熟悉感,亲切感,这种熟悉和亲切感恰恰就源于她对故乡老家的依恋感。
   而儿子孙建明对两只老鼠的出现,一开始持一种不相信的态度,当母亲孙桂香告诉他在家里看见两只老鼠之后,他并不相信,只是无所谓地淡然一笑,“见怪不怪”。等到他确切知道家里有了老鼠以后,也依然秉持一种司空见惯安之若素的态度,甚至,对妻子的过激反应有些反感。
   孙建明之所有会有这些心理反应,正因为他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经常见老鼠,对老鼠已经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毫无恐惧感。对他来说,老鼠只是老鼠,老鼠的出现对他在城市里的安居并没有带来大的影响,他并没有因为老鼠的出现而像他母亲孙桂香一样连带产生对家乡浓得化不开的依恋。因为他已经熟悉了城市生活,安然于城市生活,农村老家对他来说,已经沉淀为儿时的回忆,那回忆虽然有时也许会产生些许亲切和温暖,但也仅仅限于回忆,绝不会生发他母亲孙桂香那么浓郁的对农村老家的依恋之情。
   儿媳对家里出现两只老鼠的反应却极其强烈。一听见婆婆说家里有老鼠,她就马上说:“妈,你可别吓我。”当发现自己价值四千多元的鞋子被老鼠咬烂了之后,她“不无惋惜,心疼得手都在发抖”,“愠怒”起来。等到洗澡时发现了老鼠,她吓得赤裸裸跑出来,“脸色苍白,嘴唇哆嗦。”而且,眼泪都掉了下来。甚至因此而离家出走。
   她之所以有这样的过激反应,根源就在于她小时候一次同学的恶作剧所遗留下来的心理阴影,使她对老鼠始终怀有一种恐惧感。而且,婆婆来了之后,家里就出现了老鼠,老鼠的出现是否与婆婆有关,她在心里确实是有疑惑的。她对老鼠的讨厌和恐惧完全是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这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她因为老鼠的出现而对婆婆产生怀疑甚至产生一种反感,又因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嘲弄她愤而离家出走,这一连串的反应,就有些过激了。但是,从生活逻辑而言,从她的经历和生活环境而言,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她到了娘家之后,马上给婆婆打电话,解释自己是因为害怕老鼠“才失态的”,“要婆婆不要放在心上”。就显出了她善解人意的一面。
   对家里出现两只老鼠,孙子豆丁的反应却很另类,按上两代人的逻辑来看,确实有些异常稚气。他的稚气源于他没见过老鼠,对善于偷食,胡乱啃啮的老鼠的本性并不了解,一般的老鼠和小白鼠,他傻傻分不清,而且,他的属相又属鼠,使他在心里对老鼠又有一种偏爱。所以,一听说家里发现了老鼠,他就显得异常兴奋,追着奶奶问:“老鼠好玩不?”而且说:“我喜欢老鼠,因为我是属老鼠的。”“我要养一只老鼠,让它陪我玩。”那以后,还黏着奶奶要看老鼠。当自己的妈妈因为很贵的鞋子被老鼠咬坏了而懊恼不已的时候,豆丁又和妈妈唱反调,毫不掩饰自己对老鼠的好感。当妈妈洗澡时看见老鼠而吓得失魂落魄的时候,他又毫不掩饰自己的“幸灾乐祸”,并毫不客气地嘲弄妈妈的胆小。
   一个家庭,三代四人,因为两只老鼠的出现,显露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投射出他们生活经历的差异,性格的差异,认知观的差异。
   从小说创作的技巧看,作者设置两个老鼠,以此为基点,展开一系列情节;以此为镜鉴,投射出差异分明的心理反应和矛盾冲突;以此为触媒,塑造出四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以此为原点,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一个焦点,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再从小说创作的完美来认真审视,也许儿媳妇价值四千多元的鞋子被老鼠啃咬这一桥段提前还缺乏必要的交代或者暗示;老猫花花从农村老家能寻找到孙桂香儿子在城里的家,毕竟带有离奇色彩而缺乏符合生活逻辑的普遍性。如果这两点稍微修饰一下,也许小说会更完美。

共 53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从随迁老人因陌生而孤独的心灵投射和三代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矛盾冲突的投射这两个层面,详尽而又细致独到地解读了看点文学社团新入绝的绝品小说《都是老鼠惹的祸》,文章并未停留在小说的创作技巧方面,而是围绕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加以评析——由留守老人到随迁老人,虽然有了一丝喜庆的过渡成份,却同样带来一些新社会问题——努力想办法逐步改善农村养老制度,完善城市社区老龄化社会建设,让这些老人们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但能衣食无虞,而且在精神上处处感到家的温暖和亲切,觉得生活充实而美好。文章不仅总结出小说的创作亮点,也对老猫花花是如何随着孙桂香来到城里的这些情节的设计提出了一些质疑。可以这么说,这是一篇值得我们学习和玩味的赏析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5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5-21 10:36:39
  本文不是针对作品创作技巧进行的赏析,而是就作品的思想性展的评析,这就能够帮助读者思考作品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学习和玩味儿,问候快乐一轻舟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05-21 11:37:16
  谢谢鼓励,文字有您的编审和点评而添光彩。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05-21 11:36:03
  感谢湖北武戈先生的编审和精彩的编者按语!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8-05-21 13:01:09
  对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主人公不同的心理特点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笔法老道,直击核心,现在一些赏析文章爱乱扯一些东西以丰富内容显示文笔,实际所扯的东西和赏析没多大联系,本文不蔓不枝,干净利落,值得学习。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4 楼        文友:一海蔚蓝        2018-05-21 19:22:05
  李老师您好:感谢您对拙作两只老鼠的赏析,如此细致地解读比拙作更为精彩,同时又丰富了小说的意义。远握,敬茶。祝老师开心。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05-21 19:51:20
  谢谢,拜读大作有所思,就写了这篇赏析文字,谬误指出,敬请指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吧!
5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8-05-24 07:48:26
  水到渠成的小说,客观现实的赏析,精彩与精彩的配合。老师所言,其实代表了我长自农村的人的心理,农村再不复从前,我们怎么也回不到那种日子了。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05-24 08:11:55
  谢谢雪主鼓励,有时候,赏析一篇好的小说,也是一种享受啊!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