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联赋牵乡情,携手写春秋(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联赋牵乡情,携手写春秋(散文)


作者:清风徐来 秀才,229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3发表时间:2018-05-22 16:00:18
摘要:联赋牵乡情,携手写春秋

在孩提时侯,张地君先生是我的邻居。但他长年在云南参军,很少回家,即使春节偶尔回来探亲,只有短暂的停留。因为他在云南是医学教授,村里的人蜂拥似的求他看病,即使有空闲,也难以说上几句话,他便匆匆离去。他的母亲常常与我母亲在一起聊天,时常提张先生军营的传奇人生,我从小对他的经历充满了遐想,对他油然而生了难以淡忘的敬意……
   我真正和张地君先生相处是从2016年3月开始的。他的外甥杨周凯是我的邻居,由于喜爱周至历史文化,我们在工作之余常常闲侃周至文化方面的轶闻趣事,甚或谈及村里在文化方面颇有成就的名人。张地君便是我们谈及最多的文化名人之一。后来我了解了张地君先生在我国医学领域有几项专利结果,从美国留学回国,依旧工作在医院科室,为患者治病;在对越自卫战中荣获三等功,战斗结束后,随自卫反击战的英模团在全国演讲,生动的事迹感动了许多的听众……
   退休后,他喜爱书画,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屡次获奖,然而他把书画所得无偿地捐赠给家乡周至的文化事业,特别是2012年趁村子搭醮之机,在村里义务举办了张地君书画展,无偿为乡亲赠送书画作品两百多幅、书画集五百多本,受到了乡贤的好评。
   他嗜爱诗词歌赋,坚持每天写一首诗或填一阙词,甚至为一句一词,昼夜难安。更为感人的是,他游览了昆明的大观楼后,为陕西三原孙冉翁作大观楼长联惊叹不已。但星移斗转,时代变迁,大观楼长联已显得与现代昆明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于是他灵机一动,为何不像孙公那样在昆明大观楼另赋一联,不但字数增多,气势磅礴,内容充实,更重要的赋予长联时代气息,为大观楼添彩,为昆明增色。有了想法,他便博览群书,搜集资料,拜访名家,指点迷津……这时,有人嘲讽,有人诽谤,有人点赞……风声雨声,霜雪坚冰直掷向他,然而充满自信的张地君的想法丝毫没有动摇,每天晚上他蜗居书房,苦思暝想,向着楹联的高峰迈进……经过半年多的苦心创作,他新撰的《大观楼长联》在报纸上刊登,一时间,昆明各届人士好评如潮。倾刻之间,张地君名扬天下。
   获得成功后的张地君,当即想到家乡周至的楼观台。楼观台乃天下第一福地,更是道教祖庭,尽管历代名人赋诗作文者大有人在,百字长联竟是空白,为楼观台赋一长联,岂不是贡献家乡的绝佳好事?张地君有了这个愿望之后,多次乘飞机往返于昆明和周至之间,回到周至后,他多次到楼观台参观了各处景点,研读石碑及历史文献,收集了历代文人游历楼观台的诗词歌赋。在诗词歌赋的学海中畅游,吮吸着文学精华,使他的诗词歌赋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在诗歌的创作中,如果只用精美的词句只写景点和人文历史,长联就失去灵魂。他想:楼观台是《道德经》的诞生地,而《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楼观景物的灵魂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名享世界。于是张地君便产生了将《道德经》精髓与楼观台壮美的景色融为一体的大胆设想。为了弄清《道德经》的精髓,他便与周至县李二曲思想研究会的会长李庭武老师一同到楼观台,拜访了任法融道长。后来又在周至邀请了张居仁、国稳社、陈绪根、李刚、李瑞祺、孟涛、任齐斌、徐荣斌等文化界的人士进行交流。他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半年多的酝酿,他的创作思路终于成熟,张地君先生独辟蹊径,以热爱家乡的豪情,聪敏睿智的才华,精巧神工的构思,撰写出一千零八十八字《楼观台联赋》。
   《楼观台联赋》面世后,在全国多家媒体上刊发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多名专家撰文点赞。特别是《周山至水》杂志刊登后,在周至引起了热议,好评如潮。但他仍想吸取百家之长,倾听能者高见,精心修改,使《楼观台联赋》日臻完善,力争成为精品,为周至道文化助力。为了让周至更多的文化志士,参与到修改中来,他让我联系了县文联,在《周至文艺》上举办了“我眼中的《楼观台联赋》”有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文章主题只要围绕《楼观台联赋》去写均可,可评论,可议论;可谈修改建议,可写联赋释义;可抓点深析,可追踪探源;既可写成学术论文,也可写成散文随笔。征文文体不限,散文、论文、诗歌、楹联、歌赋均可。征文字数尽量控制在两千五至三千五字以内,优秀征文可放宽到六千字。征文时间:2017年3月20日——2018年12月30日。在短暂的九个月期间,我们共收到北京、内蒙、湖北、重庆、周至等全国各地稿件一百八多篇。张地君先生组织楹联专家经过精心筛选,共评出一等奖两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八人,优秀奖若干名,优秀征文作品,陆续在《周至文艺》“联赋品鉴”栏目上发表,征文截止后,县文联将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奖,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参与人员均有纪念品相赠,并捐资委托《周至文史》出专辑,刊发优秀稿件十五篇。
   周至文化的金字招牌是关中大儒李二曲先生。我县成立了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张地君先生得知消息后,从昆明赶到周至参加成立大会,并为该会捐资五千元。李二曲先生第七世孙李刚,到昆明追寻李二曲牌位遗迹。张地君得知后,陪伴李刚游历了昆明许多李二曲遗迹。探访期间,李刚的生活费用全由张地君支付。李刚逢人便夸赞张地君先生浓浓乡情情结。
   我与张地君交往的时间一长,我们成了文学上的挚友。他喜欢诗词,几乎每天一首诗词。每每写完他都用微信发给我,与我在微信上交流。我被他的顽强毅力所感动,使我们情谊日益深厚。记得去年腊月,寒风凛冽,他又从昆明飞往西安,在周至二曲中学参加了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第二次会议。张地君被当选为副会长,在会上听说我写的三十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圣贤二曲》被陕西省新闻出版署图书管理处审核通过列入出版计划时,他非常激动,鼓励我一定要将小说出版,并答应我帮助修改。我把手稿寄给他。他不顾年迈七旬和工作的繁忙,为我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许多部分,竟然精心修改,将小说的许多情节进行了再创作,使小说内容更为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小说受到了出版社的好评。为了感谢张地君生生,我把他也列为第二作者。他知道后断然拒绝。我三番五次地劝说,他才勉强答应,并答应为我的小说插图。修改完毕,他又写了篇《李二曲赞》三字经,全面地概括了李二曲的传奇人生,放在页末,为《圣贤二曲》增色不少。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张地君先生尽管年逾七旬,但他乐观向上、奉献家乡的生活态度依旧如故。谈及以后的设想时,他推窗远眺,微笑着说:“我是周至的游子,永远愿为周至文化奉献一切!”他准备汲取征文中的建议,再次精心修改《楼观台联赋》,之后请著名书法家挥豪书写,用红木做成板对,镌刻书写拓片,做成对联牌。然后免费赠送楼观台,为楼观台增色添彩!听了他的设想,我为周至有这样一位热爱家乡的好乡友、好邻居而骄傲!

共 26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我”与张地君先生相识相处写起,细写了一位热爱家乡,一心一意热心家乡文化事业的老者形象。文中的张地君,本是一位医学教授,退休之后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在全国屡次获奖,他把书画所得无偿捐赠给了家乡周至的文化事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位老者,为了家乡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不但出资,出力,做到了殚精竭力,而且还热忱扶持“我”等文化后人。真心为这样可敬可爱的老人点赞,并为文中说宣扬的正能量点赞。推荐阅读。【编辑:兰花悠悠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兰花悠悠香        2018-05-22 16:03:15
  感谢赐稿看点。期待更多精彩。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