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光】闲侃诗词学习之感悟(随笔)
3月18日,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六期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和来自加拿大的十二岁经典传唱人王泓翔,他们共同传唱的是一首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优美的诗词辅以京剧艺术独特的音乐语言,二位经典传唱人将这首诗曲演唱得顿挫抑扬,如一缕优渥的春光,沁人心腑,台下观众爆出热烈的掌声。
诗者,艺也。自古以来诗词即是歌。谱以曲,配以律,押上一首诗词就有了其韵味,可当歌去唱了。《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然后乐器从之,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也就是说:诗,歌,舞,乐,自古密不可分。诗是语言的结晶,是声韵的妙合。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都讲究一个韵律之美。文字简洁,合辙押韵,声调优美且有节奏感,才能使作品有灵气。在这一点上,古诗词体现得更为突出。而那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则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平平仄仄间,突显了铿镪顿挫、高低平和,婉转回环的声律,充分表达了诗词的意境之美。
第六期中,满头白发的经典传唱人陈彼得,精神饱满地吟唱了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位74岁的老者是八十年代台湾流行音乐的创始人,他写过也唱过无数首流行歌曲。他说:古诗词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最珍贵的东西,一棵树要有根,这个文化就是根,没有文化基础的音乐是不会长久,不会伟大的。唱了大半辈的歌,最美的歌词是我们的诗词经典。
诗词是与小说、散文等截然不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用最美好的语言写成的,既形象又押韵,是内心情志之吐露。诗词的传承,是一个漫长而伟大的工程。《经典咏流传》节目让诗词以音乐为媒,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引领观众在众多创作歌手的演绎中去领略诗词之美,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穿越古今,跨越国界,实现了文化交融。这样的传播方式,有利于让更多的年轻人逐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要求他能全部懂得,但只要他能学会欣赏这就够了。
也许有人会说,诗词都是八股调,是格式化的东西,没什么好学的。现代人当然可以视古诗词若无睹。
与其他文学体载不同,古诗词是极富表现力的文学样式。诗是叙事的,有抒情的,也有写景的。可夸诞、亦可诙谐地去撰写其意。长胜不衰的中国诗歌,因为真实纪录了漫长历史各个阶段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凝聚了华夏民族无数先贤的灵感与智慧,才有了无比丰富的内容。总而言之,都有供读者消遣娱乐的用意,是世间少有的好东西。
自己最早开始学填古诗词,缘于学生时代偷读《红楼梦》一书。宝黛间的诗词吟唱着实让我痴迷。之后就经常模仿将自己的心情撰写为诗词,自然是照葫芦画瓢,没有什么韵律之美,但我却玩得不亦乐乎。2014年上腾讯论坛后,与一些诗词爱好者们参加诗词周赛及同题诗赛,交流来往多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算是对诗词填写有了初步的认识。而那种守着一堆宝贝时常沾沾自喜还是有的。所写诗词中,不是起句领字太过生硬,失去了灵性,就是结句太过随意,失去了诗意。有很多诗词还需再商榷斟酌,需继续锤炼。我努力学习着,而且奔着最高的目标。至于好坏异论,行句生涩险僻等毛病,也在努力改之。但要说现在已经写得很好,真没那个自信。只能说,我还有值得去写的东西。人生半百,才开始学习,就有一种“老年入花丛”的悲哀。自觉别无长才,且这糖葫芦串好了还有滋有味,所以就一路写了下来。读诗,填词,并不是为了做一个诗人才罢休,而是为了在诗意的浸润中,培养一颗优雅不俗的灵魂。
当下流行不大押韵的“自由诗”,有的句子长得使人读起来难以透气,这种诗即便内容与思想情感较好,也只能说它富有诗意而已。一首现代诗,不需要太多的时间,可能只需一支烟的工夫,也不需要什么框架与构思。人人都可以写。无论文笔好坏,胡诌八扯,写了都可以投稿,写得越多,发表的机会也就多,发表得多了,名声也就越响。
前一段时间在姐妹群中,与大家谈及诗歌版一首很火的新诗,因为水平欠缺,鉴赏有限,直接一个看不懂。但那标题倒很吸引人,引得大家都纷纷赞誉。诗的语言能否真正被读者认识并认可,无可告知。诗是有其诗心在,没有诗心的诗是没有美感的。而意境,则是诗的灵魂。当一首诗使象和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成立,符合要求时,读起来就觉得自然,反之就觉得突兀别扭。读不懂且读不通的诗歌,不过是个人的精神垃圾,只能是累倒天下人。我宁愿容忍平直,不愿容忍古怪。巧言令色鲜矣仁。精怪的诗句,看不懂,总不能违心地去点赞支持吧。对不起,只好绕道。
写诗是要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更要切合实际,若无创意何言诗!试问一下,现今当下,有几人能写出像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还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经典诗句呢?许多自以为是的诗句无外乎是用生硬晦涩的语言臆造天马行空的文字,仿佛在营造一个深坑,镜花水月空空而已,自欺欺人罢了。
有一位文友,集散、杂,诗,词于一身。在短短二个月的时间发贴200多篇。现代诗如流水帐,诗词既不是古体诗,又不像自由诗。平仄声韵混押,写得如快板书一样。好心劝其网上下载一些诗词基础知识读一读好掌握音韵的美。她倒好,认为你才是不懂词律,你所学的格律认识与她所学是不一样的。若是再帮她细究,你反倒成了什么也不懂的吃瓜群众。她以为,诗词只要字数凑够了就完善了。其实远远不够,诗有律,词有谱,曲有调,不能随意的。不讲平仄,何来韵律?诗词的韵律和内容结合在一起才是最完美的。
人生的经历造就了诗的基础,没有生活的诗是苍白的。
凡填词写诗者,均会从生活中捕捉一些真实的感受或成文或为诗。写诗讲究诗味,设法给人以新鲜感,这就须从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写出自己体会深刻的事物,用自己最拿手的表达方法进行创意,以最精炼的方式充分表达其意味。出色的创作状态带来的娱乐是难以言表的。好的诗人永远是那些在写诗的过程中找到快乐的人。只有身临其境地去创作,才能真切地感受。只有写出了首先能深刻感动自己心灵的作品,才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有人也会问:为什么不选择自由诗体,而要选择有诸多限制的律诗、绝句和词呢?写诗作词倘若对于句式、韵律都无任何要求限制,自然是轻松方便,也就没有了在困难中突破的快乐。歌德说得好:在限制中才显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写出符合格律而又精巧的诗句,那种成就感是对诗人最好的酬报。
现今,在许多人都无瑕阅读古诗词的时代,假如你能抽空读一点儿,至少可以与众不同,有点格调。不妨试试!
学诗杂感
红尘万象乱烟霞,笔墨闲耕诗赋茶。
试剑潇湘传国粹,扬文江汉种桑麻。
素怀尤诉轩窗月,逸趣常粘绿野花。
褒贬之词何顾叹,谋篇修性觅奇芭。
听说,用古诗词喂大的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所以我就用古诗词喂孩子!
感谢云老师的这篇佳作。
为你热爱诗词并为之坚守的心点赞!
我们都应该从古诗词里汲取更多的养分,来灌溉有些枯萎的文字。
欣赏佳作,问候夏安!
很好的一篇随笔。学习欣赏,问好云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