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时光之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时光】利津古镇探寻祖父足迹(随笔)

精品 【时光】利津古镇探寻祖父足迹(随笔)


作者:宫德志 童生,98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90发表时间:2018-05-30 17:55:57

【时光】利津古镇探寻祖父足迹(随笔)
   我一直想到山东利津看一看,因为那里是我爷爷宫振海工作的地方。
   关于爷爷宫振海的情况,家里传下来的说法:他是东北大学农学院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学校进关继续学习和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毕业后到山东利津从事黄河口淤地开发利用工作。
   黄河口淤地开发利用到底是什么工作?资料显示:明朝时利津还是海边。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决口夺大清河道自利津入海。此后100多年间,黄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淤出了大片新淤地,形成了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新淤地草深林密,土地肥沃。黄河口是几个县的交界处,这些新淤地自然归附近的各县共同所有,包括利津、广饶、沾化、无棣等县。
   《韩复渠与黄河口移民》记载,1930年9月韩复渠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此期间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山东天灾频仍,匪乱四起。而黄河泛滥更是连年不断,尤以1931年、1933年和1935年的3次决口灾害最重。据《黄河志》记载:“1933年的大水,黄河决口704处,受灾面积6359平方公里,山东有22县受灾,灾情最惨,耕地大部分荒废,灾民流离失所,饥而无食,遂致恶疫流行,惨不忍睹”。面对山东省内无数灾民,韩复榘确实也费了一番脑筋,其中一项就是将大量灾民安置在黄河口淤地。
   利津县志记载:民国24年(1935年)省垦务总局更名为利(津)、广(饶)、沾(化)、(无)棣治荒筹备处。下设3个分局,1个管理站。利津县陈庄设分局(另两个可能在别的县),利津县城内设垦务管理处。宫振海当年工作单位就应是省垦务总局。具体的工作地点可能是省垦务总局设在利津城里的垦务管理处,当然也可能在陈庄镇的分局或现在的垦利县,当年叫利津垦区。时间应该是1933年秋至1935年夏,虽然只有两年,但却是他暂短一生唯一贡献过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的地方。
   2017年4月我和儿子迎君去山东。19日,我们俩从济南东站,坐7点半的5001次列车,10点多到达东营,之后坐131路公交去利津。坐车当中还出了个笑话。东营到利津30多公里,车费才4元。我以为到利津应是终点。汽车出东营一路前行,约半个小时,过黄河大桥进入了利津市区。在利津街里,汽车走走停停,忽然我发现路过的桥好像是来时的桥,像出了市区在往回走。我感到疑惑,赶忙问司机。司机一听马上踩刹车,不耐烦的说了声:“下车!”下车地点是黄河大桥东边。此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路上无车也不见人影。天阴沉沉的,已经来雨了。正在为难,忽然发现路边绿化带岔道里停着一台电动车,里边坐一老者。我问他拉客不?他说拉,去市区15元。就这样,我们坐上电动车,又回到街里。这时,天已开始下雨,司机问我到什么地方?我说,随便找一个有饭店旅店的地方就行。
   路边有一排饭店,我俩找一个里面人多的进去,要了两个毛菜。菜很快就上来了,12吋的大盘子竟装得满满的。我天南海北地方没少去,这么实惠的饭店还真没见过。吃完饭结账,老板是个年轻小伙,我向他打听旅馆,他说他们家就有旅馆,并顶雨用车将我们送过去。他们有多家买卖,名字都叫一家亲,一家亲农家菜馆,一家亲商务宾馆,还有个一家亲炖鱼馆,看样很会做生意。下午,天一直下雨,我们只能在旅店干呆。
   第二天早晨雨停了,我俩上街溜达。利津县城街道宽阔,楼房崭新,绿地很多。我想看看利津老县城,打听路人,让一直往东走。约走20多分钟,过一小桥,桥头写着西关桥。这里多数是平房瓦房,街边的楼房也很矮很旧,一看就知道这里应是利津老县城。我爷爷当年如在利津城里的垦务管理处工作,就应该在这一带。我和迎君朝一胡同里走了一段,这里居民竟把我俩当成动迁人员了。我俩回到主街道,雇一出租车去黄河外滩。车向东行,过了东关桥,不远就是高高的黄河大堤。车上大堤,顺公路又走一段,前面就是黄河外滩。
   这里古时是渡口,利津应得名于此。我们走到黄河岸边,可惜当日大雾弥漫,看不到对岸,也感觉不到黄河的气势,只见脚下的河水静静的,没有一点声息。黄河从青海发源,一路奔腾万里,可能累了,要到家了,变得如此的安宁。但这里古时可是繁华热闹之地。据记载此渡口“东达青莱,北连山海,舟车辐辏,烟景迷离。”“商旅汇集,车马竞渡。”“省城济南之最新货品,即可朝发洛口港暮到利津城。”当年我爷爷从济南来这里或去济南,都应该经过这里,这里应有他的足迹,世事沧桑,往事如烟。
   现在铁路公路发达,黄河已失去航运的作用。这里已建成黄河外滩风景区,甬路齐整,垂柳成行,花草争芳,亭台雅致。在这里,可游玩,可垂钓,可观景,也可以坐游艇畅游黄河。我们今天来的太早,加上雨后雾气蒙蒙,没有其他游人,显得有些清冷。
   我和迎君回街里,让出租车直接拉到利津博物馆,希望看看有没有垦务方面的记载。博物馆占地面积很大,建筑也很豪华气派,只是里面开放的面积不大,展品也没多少实物东西。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又找到利津县史志办,想查一查垦务方面的资料。史志办在一大厦里办公,李俊三主任亲自接待了我们。他找来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解答我们的问题,并搬来利津县志查有关记载,但基本和我已经掌握的差不多。
   文革时,我父亲宫俊民被打倒被批斗,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宫振海是国民党的官僚。父亲曾对我说过,公社革委会派人到利津外调,找到宫振海一个叫袁铁辉的同学给出了证实:宫振海就是一名技术干部,这个问题才算过去。我向李主任探讨,要找袁铁辉的后人,需到那里打听?李主任说,垦务总局是省里的直属部门,只在利津办公,不归利津管辖,想查找有关档案应到省档案馆。至此,想进一步了解宫振海的相关情况也不可能,我们离开史志办回到宾馆。
   我本来还想到垦利或陈庄镇看一看,因为那里都应该是宫振海工作过的地方。查地图,利津到垦利有37公里,到陈庄镇32公里。原来还打算到黄河口看一看,观赏一下黄河入海的风光。没成想,利津到黄河口竟然还有120多公里。黄河口淤地面积太大了,现在每年还在增加。由此可以想到当年宫振海的工作多么的艰苦。他是一名农业的技术干部,不管是搞规划,搞测绘丈量,还是给灾民分拨土地,指导种植,以及修路开渠,他必须都得亲自到现场。这里荒野漫漫,杂草丛生,沟壑沼泽漫布。不管雇工干活还是分给土地,他接触的肯定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灾民。宫振海在这里工作二年,过两个春节,可以想象,同事们都回家过年,他一个人孤苦伶仃的凄凉情景。
   在那山河破碎国难当头的年代,他或许站在海边北望,对面就是家乡,那里正被日本强盗蹂躏。家中的老母妻子儿女在翘首盼望,苦苦思念,但他属于抗日分子被通缉,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毕业前和同学们奔走呼号,游行请愿,希望政府抗日收复失地,但一次次失望,心灰意冷。
   心情不好,生活不好,环境不好,接触的又都是带有瘟疫的灾民,他被传染上肺病那是必然。得病了不能工作,生活没人照顾,那时韩复渠对工作人员管理还非常苛刻。肺病是传染病,单位不能呆,举目又无亲,他上哪去?。去河南鸡公山,到开有饭店旅店的柳国明老师家成了唯一去处。可是去鸡公山也非易事,他可是个病人啊,咳嗽,高烧,孤零零一个人拖着病体,几千里车马劳顿那是怎样的坚持。
   1935年夏,家里接到宫振海病危的电报,曾祖母李氏带刚十岁的姑姑宫凤岐前往鸡公山,三天后才到达,宫振海的后事已经办完。宫振海死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据看护人员讲:宫振海高烧说胡话,一直叫着几个孩子的乳名:“锁香、锁柱、宝昌、宝库……”直至死去,那是何等的凄凉悲惨啊。
   母亲谷玉兰曾对我说过:“你奶(杨素珍)曾说过,你爷到山东工作后,给家写信,让把家中土地房屋都卖了,全家去山东,那里土地有的是。就是你太奶(李氏)不同意。”那时,曾祖母李氏是一家之主,故土难离。宫振海不能改变母亲的固执,只得自己忍受孤独,但内心一定非常的失望。当初如果听从宫振海意见,全家都去山东,也许就不会发生之后的种种不幸(土地撂荒,一女二子死亡),但事情没有如果。
   我家村邻们传言,宫振海在关里当县长,这也是文革宫振海的事成为一大问题的起因。不但村邻这么说,亲戚本家也这么说,八十年代一次我和常喜大伯谈到宫振海,我说:“我爷爷就是个爱国学生”。常喜说:“那可不是,我听我妈(宫振海过继一家的姐姐)说过,我大舅可不是一般人,在关里当县长来着。你奶你太奶都知道,只是解放后怕影响,不说罢了。”现在我来到利津实际看到这里的情况,遥想当年这里多么的偏远,多么的艰苦。省垦务总局级别也应该很高,来这里工作懂农业技术的大学生非常稀少。宫振海县长肯定不是,但大学生派到这么艰苦的地方工作,给个县级待遇还是有可能的。
   宫振海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很小父亲就去世了,他是由寡母李氏含辛茹苦抚养大的。农村的贫穷,农民的辛苦深深印在他的心里。他的父亲生前过继给一个本家,后来继承一份家产,他才有了读书的机会。让土地多打粮,让农民吃饱饭,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是他考入农学院的初衷。在东北大学农学院毕业后来到山东黄河口,看到这广袤肥沃的土地,一定满怀激情想利用自己所学开发利用为民造福;看到流离失所衣衫褴褛的灾民,一定会竭尽所能为其提供帮助。但腐败的政府,艰苦的环境,落后的卫生条件,加上他忧国思家,身体失去了健康,更可悲的是被传染上了痨病。这种病当时无药可治。可叹他,抗日救国收复东北遥遥无期,农业救国理想不能实现,所学不能发挥,工作不能再干,有家也不能回,悲惨的客死他乡,利津也成了他唯一工作过的地方。
   现在利津县新城区面积很大,街道宽阔,机关单位的办公楼都建得非常豪华气派,绿地很多,绿化也很好,街内还不时能看到正在工作的抽油机。给人的印象是这里非常富裕,用地也比较宽松,不像其他城市那么拥挤。不光是利津,整个东营市都可以看出石油产区的富足,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爷爷宫振海地下有知可以放心啦,你为之工作过的黄河口淤地,已经超出了你的理想。现在是油井棋布,稻花飘香,马路纵横,高楼林立,经济繁荣,人民幸福。
  

共 40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山东省利津县水资源丰富,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等美称,有利津黄河大桥风景区、黄河入海口飞雁滩等旅游景点。作者的山东利津之行并非为赏景观光,而是一次探寻之旅,重回爷爷宫振海贡献过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的地方,追寻当年的种种。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此时的利津与彼时已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但透过今日的辉煌成繁盛,那些曾经的旧貌依稀可见、可感、可思、可想像。作者一路追寻,一路查证,以今之状貌去想像昔日的开发的艰难,作为当时农业干部的宫振海不仅面临的是自然条件的险恶,还有人为的误读,怀才不遇,有家难归,最终客死他乡,令人哀叹。前世不忘后事之师,正是如宫振海这些先辈们无私的血汗付出,才换得今日利津经济生活之繁荣。作者沿着祖父曾经的足迹,怀着平和的心态,以娓娓道来的文字,查证出真实的家族史,告慰祖父宫振海的在天之灵。至情至真,令人敬仰!佳作,推荐赏读!【编辑:一朵回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05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回忆        2018-05-30 18:09:20
  一篇有感情有温度的游记,在昔日与现代中穿行,追寻祖父辈的青春和华年。
   如宫振海一样的前辈,他们的付出与奉献,令人敬仰!
   感谢作者带来的佳作,愿时光之城能驻留你走过的足迹!
时光是一朵清澈的回忆
回复1 楼        文友:宫德志        2018-05-31 15:52:21
  感谢编辑老师的支持,问好。
2 楼        文友:红袖留香        2018-05-31 11:36:49
  在一次旅行中,作者通过对往日的回忆,讲了一个多年前的故事,再穿插今日所思所感,读来不由使人慨叹。掩卷沉思,老一辈人的付出,能记得的,如今又有几人。
有个性的人不需要签名
回复2 楼        文友:宫德志        2018-05-31 15:54:55
  谢谢老师支持,望能多多帮助指导。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