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赏析《家住安源 》

编辑推荐 【赏析】赏析《家住安源 》


作者:闲妹 举人,4356.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174发表时间:2018-05-30 21:24:41
摘要:通过这篇幅作品有许多让读者学习的地方,学习她材料的裁取,学习她历史人物熟知程度,腹中没有素材的堆积,就很难写出厚重的作品,这也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获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16年7有8日我编辑了雀巢巢友精品作品《家住安源》,这篇作品我是这样写的编按:我们是从《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与八个样板戏京剧《杜鹃山》知道安源的,作者相当棒的文笔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安源的前世今生,从清朝的“安源煤矿”开始,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安源成为“中国十大厂矿”之一。安源见证了煤矿工人流汗又流血的苦难,直到1920年的冬天,毛泽东来到了安源,工人觉醒了!安源山沸腾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从此,神圣的安源山成了红色的圣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煤矿工人的努力下,安源成为“江南第一煤都”。如今毛泽东的花岗岩雕像耸立在纪念馆的中广场前,让人感到一种从容不迫的领袖气派,让人们永远记住了安源。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安源走出了十几位共和国的将军,走出了无数个安源的优秀儿女,“追寻百年安源不老的秘密。安源山静默地伫立,似乎是一道坚实的肩膀。它一着挑着历史,一头挑起今天和未来。在朝霞里,安源更好看。
   作为编辑者我感觉当时我写的编按远远不能表达作者更深刻的内含。作者一开篇就以八大样板戏之一《杜鹃山》中党代表柯湘的唱段:“家住安源萍水头,三代挖煤做马牛,汗水流尽难糊口,地狱里度岁月,不知春夏与秋冬……”这种写作手法把那段特殊时期的读者带到了一个特定年代的意境里,可见作者对文字驾驭能力非同一般。作者首先从《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与八个样板戏京剧《杜鹃山》入手,著名画家刘春华创作《毛主席去安源》发行量高达九亿张,可见当时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热爱的程度。油画里,“年青的毛泽东手执油纸伞,身着长衫的形象,定格在历史的风云中,他手中的那把油纸伞,足足挡住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现在一座安源纪念馆,就是一部安源工人运动的史诗,那绿树掩映、红墙飞檐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大厦,该是诗篇中的华彩乐章。”作者这般描述,首先让读者对安源索然起敬,接着作者笔峰一转道出了安源的前生:“1898年建矿之初,从这里流出了第一桶乌金,109年过去了,它还在服务,还在每天目送着安源煤矿会唱歌的滚滚煤车,从这里流出乌金,从解放后的重建、复产,到鼎盛时期的年产百万吨;再到靠科学管理,科学开采延长矿井寿命,历经百年风雨,总平巷还是青春依旧,风采依然。”随着作者笔端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安源的前世。安源“最初是江西省袁州府萍乡县城东南12里的一个小山村。荆榛满地,茅屋数椽,荒草凄迷,岚烟四锁。远在唐宋时期,这里便发现了煤源,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后来逐渐有煤露在外面,居民俯拾即是。后来,渐渐开始了利用土镐的小型开采,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安源的煤炭生产已经很发达,商井如林,密如蜂房,再后来,发展到了既采煤又炼焦。当时萍乡诗人何宫桂写了一首《安源山村吟》,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安源煤炭生产的情景:安源岭上搭棚所,曾有村夫非似我,日午满山烧炭烟,夜深通垅照渔火。短衣裁剪刚齐腰,尺布染蓝包脑裹。男妇肩挑枯块来,相摩相虐不相左”。从清朝的“安源煤矿”开始到1897年的夏天,奉汉阳铁厂督办盛宣怀之命前来找煤的湖北候补知县张赞宸、德国矿师赖伦、马克斯等人来到萍乡,身背干粮、栉风沐雨,逐井考察。发现萍乡的东南一带为产煤区,给出的评价是“均属脉旺质佳,迥非他处所可比。……安源地处平原和崇山峻岭交界处,是理想的建矿基地。张赞宸将调查情况详细向盛宣怀汇报,认为欲开发萍乡煤炭资源,惟有改弦易辙,采用西法,运用机器,大举开采,才能达到兴办实业的目的,盛宣怀当即会同张之洞,奏明清廷奉准开办萍乡煤矿。1898年3月22日,清廷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颁发关防信印,以昭信守。文有‘萍乡等处煤矿总局关防’十个大字。从此,萍乡煤矿正式创办,因矿址选在安源,故亦称‘安源煤矿’。1898年7月26日,矿务局选择安源以北一块地势较平的地方,开始向山腹挖掘,工人将这一平巷开凿后,砌成砖拱,上悬钢梁,下铺铁轨,利用电车运出山内所采盆式大槽之煤,这便是以后被称为‘总平巷’的萍乡煤矿第一座煤井”。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准确的数据与历史知识让读者对安源有了初步的了解。让读者不得不感慨作者丰富与渊博的历史知识。
   安源的近代史作者是这样告诉读者的:“当时的矿井生产条件十分恶劣,矿工赤身裸体下井,靠一块三尺长的蓝布,在井下用来包头,出井围在腰上遮羞,到澡堂便用来当澡巾。井下通风不良,温度很高,因为巷道低矮,工人只能嘴里叼着油灯。肩上挂着绳子牵着拖箕,在巷道里艰难地匍伏行进。遇到了事故,路矿当局为保矿井,往往不管工人的死活。忍受着危险和贫病折磨的安源矿工们忍气吞声,在死亡线上挣扎。……安源见证了煤矿工人流汗又流血的苦难,直到1920年的冬天,毛泽东来到了安源,工人觉醒了!安源山沸腾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从此,神圣的安源山成了红色的圣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煤矿工人的努力下,安源成为江南第一煤都”。在作者笔下不但让我们知道了安源的过去,也让我们见证了辉煌的现在。“安源,你是一片让人梦魂牵绕的土地。从你的怀抱中,走出了十几位共和国的将军。走出了无数的好儿郎,去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奔赴抗日的最前线。作为一名记者,我专访过刘少奇主席的女儿刘爱琴,采访过吴烈将军的儿女、见过王耀南将军的夫人曾林,身在北京的吴烈将军,最喜欢吃家乡的腊肉和苦瓜。孔原将军在重病期间,听到家乡的小调‘麻雀叽灰里滚呀滚,哥哥要我扯小笋,小笋不好吃,哥哥带我走人家’,听着儿时熟悉的乡音,病重的将军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年纪七十多岁,却风采依旧的刘爱琴,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里久久地流连,抚摸着父亲刘少奇与母亲何葆贞结婚时睡过的,铺着雪白床单的婚床,动情地说:‘不管走到那里,我都是安源的女儿。’安源,你是一块美得让人心醉的土地。顺着安源纪念馆脚下的胜利广场往前走,那一派大家风范的欧式建筑群就是安源区区委、政府的办公大楼。那音乐喷泉;花草绿树编织出的安源世纪广场,每年的‘安源之夏’,上演着一场场和谐、美好、与春天的盛会。再往前走,是宽广的萍安大道,再往市区的方向走,就到了全国闻名的秋收起义广场。它的历史丰碑,它的宽畅美丽,让人们在这里迎着和风散步时,不由自让地想起安源,这个蕴含着火之源,创造着安之源的地方。”作者一组组有力的事例,再现了安源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现在的安源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家住安源,几十年目睹着安源的每一个变化。老了的是须发染霜的父亲,不老的是安源这片神奇的土地。……我站在牛形岭上,想追寻百年安源不老的秘密。安源山静默地伫立,似乎是一道坚实的肩膀。它一着挑着历史,一头挑起今天和未来。在朝霞里,安源更好看。”最后作者感慨道出了作者写这篇作品的心情与感悟。
   纵观作品作者构思新颖,文字相当柔美,笔触细腻,推物及人,作品能给人鼓舞,催人奋进。整篇作品感情饱满,情真意切,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一篇好文章。作者设置的结尾更是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并将作品推向高潮。作者细节描写与设计颇见功力,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通过这篇幅作品有许多让读者学习的地方,学习她材料的裁取,学习她历史人物熟知程度,腹中没有素材的堆积,就很难写出厚重的作品,这也是这篇作品的成功之处,获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共 29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作者的书评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住安源 》是一篇历史文化散文,赏析中紧扣“历史”进行解读,把这篇文章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揭示得很清楚,也把这篇文章主题的深刻性揭示了出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篇赏析文章的写法,恰当精练地引述内容,不仅支撑了作者的观点,而且很好地把原文的内容展示了出来。结构上,这篇赏析文章总分总,开篇结尾呼应,再次强调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内涵和感人之处。【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18-05-30 21:34:49
  感谢文友春雨阳光的辛苦编辑,敬茶!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小奋斗        2018-06-05 15:38:25
  向闲妹老师问好,写赏析看似简单,但是非也,因写赏析是对文章再次升华。赏读老师美文,梅儿学习了,同时为老师赞一个!
回复2 楼        文友:闲妹        2018-06-05 15:45:50
  谢谢文友小奋斗顶贴鼓励。
3 楼        文友:梦化蝶        2018-06-10 12:36:40
  好文章赞一个
回复3 楼        文友:闲妹        2018-06-10 12:57:45
  谢谢文友:梦化蝶 对我拙文的支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