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赏析】低头是人间

精品 【赏析】低头是人间 ——从《复活》中感悟托尔斯泰的伤感


作者:柳约 举人,379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99发表时间:2018-06-02 09:10:45

【赏析】低头是人间
   一
   一直觉得,经典名著一定是需要人去重读的。在某个时刻,它就躺在书架上,仿佛专门在等着一双手去将其打开。为了读完手头这本《复活》,我在茶吧里消磨了一个下午。看见书里那个死板的法官一边跟他老婆吵架,一边还要在法庭上嘟囔抱怨,过规规矩矩、合乎道德的生活,反而落到这样的下场——这时候,就很想笑几声,笑世人心中的贪婪,也笑小吏的局限性视野。到底还是忍住了。在公共场所不能放浪形骸,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
   《复活》的书名单调,有点沉重,我个人是不太满意的。我更倾向于抽象的书名,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又或者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都是相当惊艳的名字。当然了,如果改成《不抱怨的生活》《你要去相信没有上帝》等等,或许还能在时下经典图书的行列里畅销一把。我如此想着,以托翁的胸怀,必然不会在意这些细节。
   老实说,《复活》不是我读的第一本文学名著,却让我对人生无端多了一些宽容。是的,确认过眼神,我遇上了要忏悔的人。多么巧,在茫茫人海之中,我认出了你——被我伤害与侮辱过的人啊,看到你伤痛的心灵,劳累的脚,看到你斑白的发丝,憔悴的脸,分别这些年过得如此恓惶,我忍不住想要重新拾起自己的良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人生最大的悲剧,不是穷困潦倒,不是众叛亲离,而是在岁月深处迷失了自己。
   托尔斯泰这一百多年来,在文坛盛誉不衰,研究他的学术专著可以说成千上万,车载斗量,遗憾的是难得有脱颖而出的论点,大约都是一些专家学者们的自娱自乐。《复活》这部小说,作为托尔斯泰晚期创作最为重要的艺术成果,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个是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一个是农奴姑娘卡秋莎·玛丝洛娃,他们错误的相恋,造成了两个人的复活,从荒唐与苦难的人生中,寻获到托尔斯泰式的终极目标——救赎。
   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从文风上来看,趋向于古典。古典主义向来以理性为第一原则,惩的是恶,扬的是善,道德说教的加强,人物救赎自我完善过程,都是道德主意的直接剖视。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难以想象,托尔斯泰居然在《复活》里写了一个女人情路。如果不是熟悉作者,我会以为出自奥地利的茨威格又或者英国的毛姆。
   故事的开头有多狗血,故事的结局就有多虐心。曾经有多相爱,后来就有多么不甘,像峨眉的周芷若,像古墓里的李莫愁,又像天山的练霓裳,这些个女人活着似乎就只有一个目的:向胆敢抛弃她们的男人们复仇,宣战。
   这江湖,看似风平浪静,却总有人愿意花十年功夫,去磨光一把快意恩仇的剑。
   那些放下的,选择了隐姓埋名过日子,那些放不下的,头上始终悬着愧疚。
   后来,卡秋莎选择了宽恕,正像倒在乔峰掌下的阿朱,无端浪费的青春,却又让人感觉悲凉。
   世人皆可被救赎,这正是大作家托尔斯泰的不凡之处。然而,过度的精神拔高,即是一种虚伪的掩饰。放下《复活》,合上这托尔斯泰三部曲里最后的一部书,不由感慨:俄罗斯文学的白金时代和白银时代,如同顿河中静静流淌的水,再也不会重来了。
  
   二
   似乎一到阴天,时间就流动得很慢,仿佛停止了一样。兜兜转转一大圈,指针还在上午的一点半。
   我用目光寻找可以确认的东西,就像小说里面,那个用脚寻找拖鞋的聂赫留朵夫。
   靠窗边的吧台,空出来了一个位置,我坐了过去。
   窗帘是白色的,已经被上一位读者轻轻拉上了,隐约能看到楼底下来去匆匆的赶路人。没有想到,在离开校园经年之后,还能够有心思阅读托尔斯泰的《复活》。
   这几年已经很少在茶吧里看书了,置身商业场所,总是静不下心来。这里毕竟不是老家,没有青山绿水那么方便的背景。在选书的时候,穿着读客logo的店员瞟了一眼标题,懒洋洋地跟我说,这本书一个月能卖上四本。我于是顺口又问,那莎士比亚戏剧集呢?年轻的女店员认真地打量我,说,那我得去库房给您查一下。真就转身走了。我笑了笑,忽然改变了对她的印象,我以为她会信口开河,没想到骨子里倒有一种执著。
   不可小觑身边的人,我由此想到了托尔斯泰。为了写作《复活》这本书,托尔斯泰曾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多次毁稿重写,单是手稿就达到了7000多印张,为了能够还原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期间还走访了监狱,参与了九十年代初俄罗斯的救灾运动。为了撰写一本书,动辄十几年,这种精神令人叹服。这类作家无论走到哪个国家都是行业标杆,在成书之日,他们已经把笔下的每一行文字自动揉进了身体里。
   写作《复活》时,托尔斯泰已进入了晚年。
   晚年的托尔斯泰,常有生命危机之感,这或许是跨入暮年老人们的常态。那些积存在脑子里的智慧,总是担心生前不能一吐为快,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就直接说教,或者穿插形形色色的训诫、启示录、基督箴言,全然不顾这样大幅度引用会引发文青们的反感。
   用我们中国话说,真可谓是菩萨心肠,度人无量,读完简直正能量要爆棚了。
   在《复活》的结尾,托尔斯泰就引列了大量的《圣经》内容,这估计会让不理解基督精神的人头大。托尔斯泰早期的创作其实是非常诗性的,到了后来,由于信仰危机而带来的矛盾性创作,再到最后对道德的推崇所带来的功利性创作,托尔斯泰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大裂变的过程。
   托尔斯泰曾经是东正教的信徒,但东正教却利用组织关系,肆意压迫残害人民,一度成为贵族的帮凶。经此打击,托尔斯泰的信仰慢慢发生了转变,本人也在1901年被开除教籍。身为贵族,托尔斯泰毅然否定自我,把往事推翻,将信仰多年的教会全盘摧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或许也是一种复活:“生命短暂,转瞬即逝,有什么东西能赋予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会被贫穷、痛苦、死亡摧毁?”
  
   三
   托尔斯泰在艺术描写上匠心独运,小说《复活》以自然景色破题,首段已成经典。当然,托尔斯泰也很注重描摹细节,人物的刻画不光细腻传神,情节上的构想也是推进有序。比如卡秋莎被押往法庭,一走出监狱,却不习惯阳光,倒是周边的鸽子引起了她一阵阵的叹息与沉思。在托尔斯泰的身上,始终有康德、叔本华、尼采这些哲学家的影子,一边放纵着个人情欲,悲观,唯意志论,一边他又费尽心思地将这些东西重新解构,一一推翻。
   苏格拉底曾经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托尔斯泰尽管是贵族,却也一直都在审视自己脚下的路。他的目光一直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复活》这部小说,走的是单线叙事路子,没有云山雾绕,比较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几本书,完全可以一口气读它个几十章。这次重新研读文本,发现《复活》这部小说尽管有古典主义的影子,但实际上,托尔斯泰依旧用的是现实主义手法。
   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位流浪的吉普赛人和农妇私通而生出的孩子,在她三岁上,母亲就去世了,两位俄罗斯女地主将她收养,然后为她洗礼。卡秋莎于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女地主的养女,再也过不惯农奴的生活。暑假的时候,贵族大学生聂赫留朵夫来姑姑家玩耍,在这期间,卡秋莎偷偷爱上了他。如此过了几年,服兵役的聂赫留朵夫路过姑母家,离开前夜,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卡秋莎。
   关于一个怀春少女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深渊,托尔斯泰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镜头。
   听说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卡秋莎特意赶到车站去见他。
   她顶风冒雨,艰难地走到月台,火车很快就要开动。
   她看到聂赫留朵夫坐在头等车厢里,饮酒作乐,谈笑风生。
   她沿着月台跟着火车跑,摔倒在地。
   浑身湿透的卡秋莎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脑子里盘旋着这样的场景:聂赫留朵夫坐在丝绒布的椅子上,在灯光明亮的车厢里说啊,喝啊,找乐子;自己却在露天下,风吹雨打,站在黑地里哀哀地哭。
   哭美好憧憬的破灭,同时也哭自己被抛弃的命运。
   接下来,事情就大条了。
   卡秋莎发现自己怀孕了,接生时却不幸染上了病,婴儿被送去医治,当天就死掉了。卡秋莎随后也被赶出了农庄。一连串的打击,仇恨的种子开始在女人的心底滋生了,更让人郁闷的是,她走到哪里都会遭到男人们的骚扰。
   卡秋莎的心已是千疮百孔。
   没有雪中送炭,只有逼良为娼。听不到农奴的哭喊,到处是贵族的欢笑。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让人叹息,也让人绝望,真实得让人害怕。托尔斯泰正在以大地为坐标,竭力向我们展示着生命的韧性。
  
   四
   光阴如箭,一晃就是十年。
   十年后的一天,卡秋莎受一桩命案牵连被送上法庭。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想谋财害命,便把一包毒药交给卡秋莎,要她放到商人的茶杯里,他们骗她说这是安眠药。
   商人被毒死,她却被抓了起来。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都栽在卡秋莎身上。
   这时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场了,他功成名就,家里还有一个未婚妻在等候着他。聂赫留朵夫公爵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有那么一个瞬间,他在法庭上认出了卡秋莎,对方的落魄,让他感到十分震惊。
   托尔斯泰善于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过程,似乎与意识流相近,但绝不会像普鲁斯特那样超越时空,脱离情节。
   第一次去探监,纯洁的卡秋莎已经沦为了妓女,成为了享乐主义的祭品。
   第二次去探监,聂赫留朵夫提出结婚的请求,被卡秋莎骂了个狗血淋头:“您当时就应该想到上帝……我是苦役犯,您是老爷,公爵,我这里没您什么事。您想要结婚,这永远不可能。我马上就上吊。你在这一生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拿我去那个世界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这副眼镜,你这张肮脏的胖脸!”
   她向他吼叫:滚开!
   第三次探监,他们之间有千言万语,却如鲠在喉。聂赫留朵夫苦心所要进行的忏悔,面对卡秋莎,随时都有可能崩塌。
   赫留朵夫被往事惊醒,他对卡秋莎动情了,尽管后者不接受。
   聂赫留朵夫三次探监双方的心理与对话,可谓绝笔。在监狱之外,聂赫留朵夫依然在为营救卡秋莎而四处奔波,在奔走的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社会的不平等和司法制度的不公平,甚至因此而同情起监狱的其他犯人。聂赫留朵夫的所作所为,终于感动了监牢里的卡秋莎,她们之间爱火重燃,卡秋莎改头换面,戒了烟,又戒了酒,收起一身的风情。
   骄傲的孔雀,因为爱情,合上了开屏的尾巴。
   多年以来,《复活》的这个结局一直让我记忆深刻。在西伯利亚炎热的七月里,卡秋莎最终选择了革命党人西蒙松。聂赫留朵夫留在一家小旅馆里,久久地徘徊。
   大多数时候,有情人并不能成眷属,正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这就是现实,这也是人生。现实主义是一种外延与内含都很广泛的概念,托尔斯泰将这漫长且复杂的一生倾注在了聂赫留朵夫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聂赫留朵夫代表着托翁的一份寄托。经过情感、氛围、形象、幻想的层层纠缠,层层塑造,托尔斯泰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广博和深厚的一面。
  
   五
   在《复活》这部小说里,托尔斯泰把人性分别看待,一个是神的完美,一个是兽的恶毒,一对青年男女由此便可以对号入座,贵族聂赫留朵夫和平民卡秋莎,前者首先堕落,然后诱奸了后者,并导致后者也随之堕落;而后者的不幸又唤起了前者的良知,最后经过贵族聂赫留朵夫对卡秋莎的帮助,两人的精神重新得到复活,不但恢复了良知,而且恢复了神性。
   目睹了社会之恶,情感上的接连受挫,让聂赫留朵夫找到了生活的准则。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赎罪与自我拯救,成了他们良心的归宿。原本是针锋相对的仇人,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样一个惊天的剧情逆转,包含着自我完善的伪道德主义,但其中也有写实的一面。人心是复杂的,凡事皆不可揣摩。《复活》中的人物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眼前的人物由丑恶逐渐转变为善,再由小善转变为了大善,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了起来。托翁在笔下为我们造了一个醇美的梦:灵魂必将战胜肉体,自然必将超越社会,天使必将感化魔鬼。所以,在《复活》这本书中,我们看到托尔斯泰会这样的刻薄,甚至是不近人情。
   为了报复一个男人,卡秋莎做了七年的妓女。一个下午就有可能是别人的七年,或许更长。那些雕着花纹的橡木的椅背,金边的镜框里将军的肖像,还有立在神龛前面的读经台,衣领上镶着金色丝绦的庭长和法官,如今已成为了遥远的梦境……
   赎罪,他余生只做这一件事。
   处理了田产,再次来到农村,聂赫留朵夫回想起那个如注的暴雨之夜。确认过眼神,我遇上要忏悔的人。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秘密花园。人生于世,谁年轻时不曾犯过错误,谁年轻时不曾伤害过别人?只不过,有的人选择了一意孤行,有的人选择了幡然悔悟。是选择善良,还是拥抱罪恶;是走向人间,还是跳下深渊,也就在这短短的一念之间了。
   也许,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托翁是笑着的,反正人生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身在其中,更多的,是痛苦,是遗憾,是谁比谁残酷,谁比谁惨烈,正如镜子的背后,注定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破碎。站在人生边上,倘若害怕心灵上的阵痛,丧失了出走的勇气,就会一直停留在原地,所以托尔斯泰从他的庄园里出走了,在了一个小小的车站中,找到了心灵的永恒归宿。
   当聂赫留朵夫动身和卡秋莎告别时,突然体会到自己正在舍弃一种美丽的、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东西。
   ——他永远不会明白,这其实是在跟一段美好如初恋的记忆告别。
   就像那些被享乐吞噬的红男绿女,茫茫然迷失自己,这城市这么空,这么大,哪里还会有忏悔,哪里还会有抵达。打动我的,不是书中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这突如其来的忧伤。这是托尔斯泰的伤感,就像深埋在地下的一眼泉,滋润着苍白的人生,得以度过那些细碎而绵长的夜晚。
   卡秋莎选择了低头,聂赫留朵夫也选择了低头,他们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圆满,但真正的抵达,就在向往事低头的那一瞬间。

共 552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899年。小说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马洛斯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复活》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本文对《复活》一书进行深刻的解读,读出了只属于本文作者感知的不一样的滋味。佳作,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08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8-06-02 09:27:19
  《复活》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聂赫朵夫对自己灵魂的救赎。文章解读得非常深刻,学习了,问候柳约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柳约        2018-06-02 22:03:40
  谢谢武戈老兄为此文精心配图编按,老师愧不敢当,直呼柳约即可,遥祝夏安。
2 楼        文友:第九杯茶        2018-06-02 16:02:53
  居然还有这操作,我也是醉了。
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回复2 楼        文友:柳约        2018-06-02 22:06:23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尴不尴尬。。士别三日,茶兄灌水的功夫见长啊。
3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8-06-03 18:26:08
  人生何处不相逢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3 楼        文友:柳约        2018-06-03 22:57:45
  一切尽在不言中。
4 楼        文友:山泉        2018-06-04 08:53:22
  两耳不闻窗外事,我醉的后果就是不知道有规定赏析文章必须系统了……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5 楼        文友:情韵悠然        2018-06-04 09:21:23
  读完柳约的文字,想起一些见闻,感觉有点伤感!
6 楼        文友:第九杯茶        2018-06-04 20:04:42
  长期以灌水为业,见笑,见笑!
   所以,柳兄还是要多写,不然我没地灌水。
情不敢至深,恐大梦一场
7 楼        文友:南霜尔雅        2018-06-06 12:26:17
  我妈问我为什么吃饭总要低着头,我回答说,因为低头是人间啊(o´ω`o)
8 楼        文友:艾冬雪        2018-06-12 11:27:44
  《低头是人间》,罕见好文章。托尔斯泰是始终怀有良知和责任心的大富豪、大学问家、大人物,不为金钱写作,一定找出思想价值,于是他就探讨他所能见识到的各种人物及各种生活方式的思想行为价值。最后,他觉得人从欲望回归到善良和责任既是复活。既然说是复活,那就是说曾经是死亡。如果人只剩下欲望了,世界就死亡了。因为世界永存,人类可能因为自己本身的无知和贪婪而彻底丧失生存权力。
9 楼        文友:回味        2018-11-21 09:48:03
  柳约在江山,可谓是独领风骚啊!O(∩_∩)O哈哈~
   赏析发系统,让山泉兄有了不能提笔操刀的遗憾了,呵呵。。。
回味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