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爱】难忘的知青岁月(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爱】难忘的知青岁月(散文)


作者:翠松 布衣,11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608发表时间:2018-06-06 14:05:52

【柳岸•爱】难忘的知青岁月(散文)
   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虽然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许多往事仍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难以忘怀。
   五十年前的那场大革命,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抱着誓死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远大目标,口诛笔伐走资派,满腔热血闹革命,听党指挥永向前,甘洒热血献青春。
   那一年的初冬来得早一些,隐隐约约感到一丝寒意向我们袭来.朦胧的我们还沉侵在自豪和激动中,胸戴大红花,在春城父老的热烈欢送下,踏上了那条即将改变一生命运的革命道路。
   当时,我们的集体户是在老师和驻校工宣队的研究下,由来自三个不同年级的十六名同学组建的,其中男生十一人,女生五人。分别设男,女各一名户长。我荣幸的被任命为女户长。
   记得那天数十辆卡车奔驰在公路上,目标是吉林省梨树县,具体什么地方全然不知,带队老师只告诉我们:“到地方就知道了”。天渐渐黑下来了,还没有到,北方的冬季天黑得早,也不知又走了多长时间,远处隐隐约约看到了村落的轮廓,不知谁在喊,到了。真的到了,汽车停下来,带队老师大声喊着,不要乱动,把行李卸下来,站在一起,等队里来人接你们。此时,我们是一头雾水,四周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到处是喊声,叫声还有骡马的撕咬声混成一片。终于轮到我们户了,前来接我们的是高队长,天太黑,看不清面孔,他带来两挂马车,一车坐人,一车拉我们的行李。不知又走了多长时间,来到了我们应该来的地方。
   当天晚上,队里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在社员的欢迎下,我们走进了小队部,高粱米大豆饭,白菜炖土豆,饿了一天的我们哪还顾上细品细尝了,一阵狼吞虎咽结束战斗。接着队里安排男生就住在队部的两铺大炕,女生则安排在老乡家的一间空房里,火炕已烧热,疲惫的我们很快进入了梦乡,真正的农村生活就此开始了。
   第二天,钟声将我们敲醒,我们没有去出工,而是按照队里安排,制定户里的规章制度,作息时间,学习计划,同时队里委派一位老贫农杨大爷为我们的老户长。一切安排就续,我们才知,即将开始我们新生活的地方是;吉林省梨树县梨树公社夏家堡八队。它隶属四平地区,事后得知是本公社乃至本大队最落后,最贫穷的生产队.仅有五分之一的社员较富裕些,五分之二的社员能解决温饱,而剩下的五分之二则是特困户,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身为知识青年的我们感到了肩负的责任重大,我们决心扎根农村,大干一场,一定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那时我们还年轻,是刚出茅庐的牛犊,是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是带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来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党的忠诚和对毛主席的热爱,让我们抛弃了一切私心杂念,十六名同学紧紧团结在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从点滴做起,从零开始,虚心向老乡学习。刨茬子手磨出血泡,用纱布缠上继续干。夏天铲地是一项非常苦的农活,天刚蒙蒙亮,队里的钟就响了,同学们睡眼朦胧,咧咧歪歪地走向那一望无边的田野,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在农村的几年,除了没种过水稻,其它农活全干遍。因为都是旱田,因此我们很少吃上大米,一年四季都是高粱米,玉米面。繁重的体力劳动累的我们腰酸腿疼,但大家互相鼓励着,坚持不掉队,很快就掌握了各项农活的技巧,为建设新农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成为了农村的一支生力军。
   农村是我们的第二故乡,集体户就是我们的家。一九六九年初春,万物复苏,春意盎然,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紧张的春播就要开始了。这时接到上级指示精神,我们要在农村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我们要盖属于自己的房子。说干就干,上级下拨了木材,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这些来自城里的学生,第一次认识了什么是房梁,檩子,椽子。因为正是春播最忙的季节,所以,只能抽出几名老乡协助我们干从未见过,也未干过的盖房子这项庞大工程。我们要盖自己的房子了,同学们激动万分,在老乡的指导下,我们分工明确,女生负责挑水,男生一部分拉土和泥,一部分坨坯。这时彰显出男生多的威力。可是几天下来,同学们肩膀磨肿了,双手都打起了血泡,原有白净的书生脸,现在却被晒得黑里透着红,红里透着黑,一副钢铁战士的形象。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五间土坯房终于建成了,我们激动,我们骄傲,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事实证明,知青不是孬种,我们是新时期的劳动创造者,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大家磨拳擦掌,为建设新农村豪情满志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九七零年,根据中央精神,知识青年返城工作开始了。它打破了原有的沉静,浇灭了刚刚立下的凌云壮志,一夜之间什么都变了。接着,大队领导召集四个集体户同学,约八十人左右,集合在大队部,先由各户男,女生根据个人表现分别排号,排在前面的可以先回城。可想而知当时的局面是何等的尴尬,事情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开始时无人发言,渐渐有人说话了,我们是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同一天来到这里的,如今却要有先走后走之分,剩下来的什么时候回城?这突如其来的问话,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很紧张,这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时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个道理谁都懂。此时。大多数同学不在沉默,情绪有些激动,大队领导见状,害怕控制不了局面,草草结束了评选会议。
   知青返城有利的一面,是满足了少数人的升学,进工厂,参军等愿望,不利的因素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而是到处拉关系,找门路,一部分同学接班了,内招了,病调了,还有一小部分人沾染了社会不良习气,打仗斗殴,偷鸡摸狗,游手好闲,严重的影响了集体户的正常秩序,好端端的一个整体,瞬间变成了一盘散沙。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束手无策,无法控制局面,于是我向大队领导申请分户,以确保我们五名女生的安全,经研究于一九七零年秋,不得已的我们离开了那个伤痕累累,曾经留下我们辛勤汗水和泪水的集体户,来到了大队部所在地十一小队,这个生产队是全大队精神面貌最好,产值最高,社员生活水平较富裕的。我们庆幸,选了个好地方,即使不能抽调回城,在这里,凭着我们的辛勤劳动,也会坚持干下去的。在老乡的帮助下,我们用队里给的一块自留地,种上了许多蔬菜,完全满足了我们生活的需要。平静的生活让我们暂时忘却了部分烦恼,在无奈中等待着机遇的到来。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命运又一次和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大队领导就找到我说:“公社领导知道了分户这件事,把他们恨恨地批评了,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并要求我们立即回到原来的集体户。”没办法,我们只好违心服从大队的决定。我永远也忘不了回去时看到的那一幕,破烂不堪的五间大房子,门窗大敞四开,到处是垃圾,盆朝天,碗朝地,一片狼藉。当时户里剩下的两名小同学看我们回来了很高兴地说:“你们可回来了,我们都要过不下去了。”见此情景,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我深感内疚,我是户长,不应该丢下他们不管,应该共同面对当时的困境,渡过难关。于是,在大队干部的指挥下,组织剩余的同学,重新建章建制,并补选一名男户长,重新恢复集体户的正常生活。
   此时我户已经有两名男同学被抽调回城进了工厂,一名同学参军入伍,其它的集体户也有少数同学抽调回城。由于集体户人员减少,大队决定将现有的四个户合并成两个户。我们和五队户合并后,原本不认识的同学合并到一起矛盾立刻显现出来,无形当中形成了两大阵营,谁也不服谁,谁也管不了谁,严重的影响了户里的团结,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我这个户长工作也很难开展。
   屋漏偏遇连雨天,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超强度的劳动,加之精神压力的影响,部分同学因身体不适坚持不住陆续回了家。女同学朱丽敏这时也病倒了。开始我以为她只是普通的感冒,休几天就会好的,可是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大家十分着急,一筹莫展。恰巧魏连生同学的母亲来户探望,见此情景对我说,她这样高烧不退,还是快送县医院看看吧!我恍然大悟,赶紧向队长要了一挂马车,当即把朱丽敏送到十多里以外的县医院。那时的县医院很简陋,医生只给试了体温,做了胸透,询问了一下病情,然后说:“你们是长春知青吧?还是把她送回家吧!”我隐隐约约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委派才立斌和杨秀珍两位同学护送朱丽敏回长春。
   梨树至长春虽然也就二百多里地,但因为不通火车,所以交通很不方便。他们先乘坐带蓬的卡车走了二十多里到了十家堡站才坐上火车回长春。他们不顾旅途劳累,将朱丽敏安全送到家。
   朱丽敏同学在回家的第二天便住进了医院,检查的结果完全出乎所有人预料,是“乙型脑炎”。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天仿佛要塌下来了,大家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的父母哭的几次昏厥过去。
   “乙型脑炎”是一种很危险的传染性疾病,是让人听到就会不寒而栗,不祥预兆的一种疾病,它的传播率仅为万分之几。然而却发生在了朱丽敏身上,大家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医院全力抢救的同时,同学的家长也来到医院看望,此时的朱丽敏在入院第二天,便连续高烧不退,进入昏迷状态。医院想尽了办法,病情仍在恶化,无奈,医生告诉其家人,还有一线希望就是赶紧去买‘安宫丸’。当魏连生的父母听到这一消息后,不顾自己年迈体弱,跑遍了春城的大小药店,均没有此药,因为这种药是限量的。这可急坏了大家,即使有一线希望,也决不放弃。于是魏阿姨和老伴又去四处托人找关系,终于在省军区一位老干部的帮助下,在市医药公司特批了四丸安宫丸,这可是救命的药。朱丽敏同学在服了第二丸时苏醒了,服了第三丸时,奇迹出现了,开始退烧了。这场与死亡的争夺战,朱丽敏胜利了。她珍惜这次与死亡较量换回来的第二次生命,感谢身边所有的亲人和帮助过的同学及家长。她曾多次登门拜访魏阿姨和叔叔,感谢两位老人给予她的无私帮助,救命之恩将终生不忘。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四十六年了,至今想起我仍心有余悸,心跳不止甚至后怕。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康复后的朱丽敏同学办了病调,被安排在一家大集体单位上班。倔强的她,克服着脑炎留下的后遗症,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劲头,硬是自学,成为了一名会计。
  
   三
   时光荏苒,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我们都已两鬓霜染,皱纹满脸,我们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纯真友情。虽然命运让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们一生的誓言。我们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作为一名知青是那个时代的骄傲,也是现在的一种历史见证。虽然我们曾经激动过,自豪过,沮丧过,失落过,哭过,笑过,这些都是过眼云烟。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考验,风雨过后是彩虹,夕阳尽在余晖中。
   知青是昆仑山上一颗草,不畏严寒和冰雪。知青是一颗绽放的花,花香满地芳香万里。知青承载了一段历史,酝酿了一种生命。她是血色的浪漫,她开遍崛起的中华,她是一支永不言败的鲜花。

共 43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拜读翠松前辈散文作品,问好,敬茶!致敬一代坚强的知青。知青下乡的特殊现象,出现在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千千万的知识青年如一颗颗翠绿的树苗,密密麻麻地洒进了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有荣,然更多的是苦,和哭!文中的“我”有幸赶上了那个时代,不幸走进了那样的生活,在自豪和激动中,戴大红花,光彩照人的出发,然后从此开始在完全陌生的贫苦农村“听党指挥永向前,甘洒热血献青春。”然而对于年少且出身城市的孩子们来说,突兀地走进农村,并要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帮助老乡们大生产,搞致富,谈何容易,其中种种艰辛,全以汗水和眼泪诉说。在一切刚走上正道时,知青返城的“春风”擦肩而过,再次打击下,知青们散了很多,作为户长的“我”几经转折,回归当初的集体户,并继续苦干~“知青是昆仑山上一颗草,不畏严寒和冰雪。知青是一颗绽放的花,花香满地芳香万里。知青承载了一段历史,酝酿了一种生命。她是血色的浪漫,她开遍崛起的中华,她是一支永不言败的鲜花。”作品语言朴实,辞藻温厚,如老者回味历史,娓娓道来,令读者兴致勃勃。推荐文友共赏,问好作者,感谢致稿“柳岸花明”社团,欢迎继续关注并投稿,顺祝笔健文硕!【编辑:雪凌文字】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8-06-06 14:06:31
  品读老师佳作 ,衷心问好!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1 楼        文友:翠松        2018-06-08 15:06:06
  谢谢老师!谢谢老师的编辑!
回复1 楼        文友:翠松        2018-06-08 15:12:24
  谢谢老师的编辑!辛苦了。
2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18-06-06 14:08:04
  欢迎老师加入社团文友交流群,QQ群搜索:490413039;便于随时交流,以及跟进自己作品的推广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2 楼        文友:翠松        2018-06-08 15:14:46
  谢谢!我不太会qq,手机没下载。有没有微信号?
3 楼        文友:马上立刻        2018-06-06 15:26:25
  细细品读,很受感动。
怕忘了,马上立刻记下来。 马上源于马年马上体。 立刻的汉语拼音与英语的喜欢形状一样,like。 马上+like=马上立刻。
4 楼        文友:翠松        2018-06-09 03:35:16
  编辑你好,谢谢你给了我这个新人提供了倾诉的平台,让我又一次坚定了写作的信念。同时,我更感谢各位老师对本人拙文的评论和认可。这将是我走进文学队伍的开始。我诚恳的希望大家能够接受我这个刚入门的小学生。再次谢谢大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