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坚守(散文)
鲁霄,80后,淯河镇淯河小学老师,家住本镇梨树湾村。
2000年鲁霄从师范学院毕业,本可以顺利留在县城,他却主动要求回家乡工作。因为他深知家乡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严重缺编,家乡的孩子更需要他。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到镇上的淯河小学报到,从此扎根小镇,这一扎就是18年。
这期间和他一起分配回来的同伴以及随后到来的几拨年轻人,都马灯似的通过各种关系调回县城或者条件好点的学校去了,而鲁老师却丝毫没有动摇的意思。他的一个同学在县教育局人事科当上科长了,拍着胸脯愿意帮他调回县城,可鲁霄老师谢绝了同学的好意,像大山一样坚守在家乡这方贫瘠却充满希望的教育阵地上。用他辛勤的汗水和出众的才华教书育人,奉献爱心。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变家乡落后的教育现状。
鲁老师刚到淯河小学时,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校舍不足,没有集体食堂。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集办公室,厨房,卧室于一体。鲁老师调侃说:“多功能室挺好的!”其实他本人更是一位“多功能”老师。他喜欢音乐,吹拉弹唱样样受学生欢迎;爱运动,篮球场上矫健如飞;画得好,写的一手好字,学校的各种板报,从写到画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真真儿是一位难得的多才多艺的老师!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十八年过去了。十八年来,淯河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老师在这个学校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自制的教具得到省级专家的好评,荣获特等奖。他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优秀班集体,所教的数学课年年在全县名列前茅,辅导的美术大赛,文艺汇演多次获得殊荣。鲁老师面对荣誉、鲜花和掌声,他依旧不骄不躁,勤勉工作。
同事们私下里议论:鲁老师怕在咱这小庙里呆不久了,不是提拔就是调走。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再次让大家对鲁老师刮目相看。
年初鲁霄老师被选进了校领导班子,以鲁老师的出色表现和能力,本是一件众望所归的事,结果领导班子分工,鲁老师担任学生处主任。消息一传出,大伙议论纷纷,其中有打报不平的,有跟着起哄的,更有公开讥讽的:“学生处就是个烂摊子,学生处主任算啥领导!”一时间说啥的都有。可鲁老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论你们说什么我都不会介意,是我主动要求去学生处的。学生处的工作是学校管理乃至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做不好会全盘皆输。最重要的是请各位老师谨记,教育工作没有贵贱之分。”鲁老师一席话,风言风语不攻自破。
“新官上任三把火”鲁老师果然是胸有成竹,他一上任就亮出了“三把剑”。
第一剑:养成教育。在全校教职工会上他讲了养成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公布了管理细则,并强调把养成教育作为一项长效工作纳入班级量化考核。这一剑刺痛了个别班主任,有人甚至当场放出了风凉话:“才上任几天!还真拿自己当个官了,不害臊!”鲁老师不急不恼地回敬:“我从来没拿自己当个官儿。我和你们是一名普通教师,只是分工略有不同。我愿意从我自己的班做起,并随时接受大家的监督。”发牢骚的人面有难色,无话可说了。
第二剑:感恩教育。鲁老师召开了全校班主任会,有各班班主任牵头向学生发出倡议:从小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并利用母亲节组织“亲情连线”“妈妈我爱您”“感恩母亲节”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母爱的博大无私,在歌声中感恩母亲,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祖国。
第三剑:国学教育。鲁老师宣布每个月月底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比赛。鲁老师不辞辛苦,在网上搜集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诗词打印成册,发给学生,要求课前诵读十分钟,大课间诵读五分钟,并亲自到各班检查督促。学生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诗词,校园里诗声朗朗。
鲁老师这三把剑亮的有力度有气魄。校风、学风,师生的精神面貌都为之焕然一新,连当初说风凉话的人也佩服得赞不绝口。
这天,局领导带领一行人到学校视察工作,领头的就是鲁老师那个科长同学,现在已升为副局长了。临走时,他握住鲁老师的手说“老同学,今后有什么打算?”鲁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初心不改!”局长说:“我越来越佩服你的倔脾气了!山区教育需要你这样执着的坚守者!”
作者赞歌乡教,同时也披露了乡村教育的社会弊端,如今乡下学生进城已成时尚,乡下生源短缺,大批乡下教师想千万设百计拖关系进城,乡村教育阵地已临楚歌,作者此文紧扣时势,赞议兼有。拜读,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