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静静的伊犁河(散文)

精品 【菊韵】静静的伊犁河(散文)


作者:鹏鸣 举人,40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54发表时间:2018-06-08 10:05:15

【菊韵】静静的伊犁河(散文)
   或许我来得不是时候,正赶上阴天。站在伊犁河大桥上,既没有看到梦幻般瑰丽浪漫的落日,也没有看到波涛汹涌、大河奔流的壮观。河水冲积起的泥沙形成大小不一的小洲,上面长着茂盛的杂草和成片的芦苇,颇有“芳草萋萋小沙洲”的意境。洁白的芦苇花在秋风中摇曳生姿,在孤独中享受寂寞,给一江秋水平添了萧瑟的诗意。
   当地人说,伊犁遭遇了30年一遇的大旱,伊犁河只有常年流量的一半。大桥下,灰白色的河水平缓而从容地流淌着,偶尔在河心打个漩涡,恋恋不舍地向着西方异国他乡蜿蜒而去。
   提起伊犁河,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世居在伊犁河流域的传奇民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等,他们在这片天府之地上世世代代地生活着,组成了一幅史诗般的充满泥土气息的生动绮丽画卷。
   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途径就是深入他们的生活,跟各阶层民众打成一片,同悲同喜,休戚与共。我们在伊犁的这段日子里,接触到很多哈萨克人,有州里的领导、文化界的学者、乡村的干部、草场的牧人,他们热情豪爽、真诚直率,酷爱自由和诗歌,有着独特的幽默和风趣。
   乌拉斯台乡党委书记居马别克·吐尔阿拜、伊犁州文联主席巴哈提·木汗买提汗和木斯乡的赛旦·沙比提带我们领略了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哈萨克族生活。
   巴哈提·木汗买提汗说,“哈萨克”翻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勇敢的自由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汉代。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的流动房屋——毡房。
   我们在乌拉斯台乡走访了当地牧民的家里,参观了他们的毡房。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五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毡房外观与蒙古包相似,以至于很多人弄混。巴哈提·木汗买提汗的民族自豪感很强,他不止一次地纠正我们的错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毡房和蒙古包的区别。
   毡房里布置很有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在毡房内应盘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两腿伸直;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地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
   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说他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等;更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在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不分彼此,在他们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的路,也用不着带一粒粮、一分钱。”
   遇有远方的贵客光临时,主人不仅会拿出香喷喷的奶茶、油果子、奶酪、糖果等家里现有的上好食品,还要专门宰上一只肥羊招待客人,以示尊敬。
   哈萨克人吃抓肉,特别是吃盛有羊头的抓肉时,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当主人把盘子放到桌上后,所有在座宾客,先行祈福,再由主客把盘中的羊头拿起,并割下羊头右颊上的一片肉给座中年长的主人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然后再割下一只羊耳给主人家的小孩或座中年幼者。意思是让他们听长辈的话,之后就把羊头还给主人。以上礼仪结束后,大家才开始动手割肉吃。
   我们对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仰慕已久。哈萨克族把歌手或是行吟诗人称为“阿肯”。
   哈萨克族是个骨子里流淌着诗意的民族,在从夏牧场到冬牧场循环往复的转场生活中,无时不将诗歌视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从一个牧场到另一个牧场的转移过程,就是哈萨克族一首首诗歌产生的过程。离开一个老牧场时,他们用诗歌表达心中的感恩或流连;光临一个新牧场时,他们也用诗歌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为寂静的草原添加了活力和动感的音符。
   “没有诗歌的民族,生活中就没有欢乐。一个没有诗人的民族,就像没有蕴藏黄金的大山。”哈萨克族诗人合德尔汗·木哈太的这句话是这个民族对诗歌向往、追求、创作的最好诠释。
   阿肯既有自弹自唱的,也有两人对唱或是多人对唱的。我们以为阿肯都是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老者,没想到我们遇到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女阿肯。
   阿肯是诗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传播者,阿肯的主要才华表现在即兴创作上。他们一般能够触景生情、出口成章。除了在平日生产和生活中的即兴弹唱,阿肯的重要活动是参加哈萨克牧人聚会时对唱。这种对唱高潮迭起、相持不下、有时通宵不息。阿肯弹唱很能表达哈萨克人的豪迈性格、反映天山草原的时代气息。
   关于阿肯弹唱会的来历,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一段美丽的传说:从前在美丽富饶的阿勒泰草原上,有一个哈萨克姑娘,长得比花儿还美,她一唱起歌来,草原上的奇花异草都向她点头欢笑,连飞行着的鸟儿也停下来静听。她爱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哈萨克小伙子,他俩常在一起唱歌,边唱边弹着冬不拉。
   有一年夏天,人们正围聚在姑娘身边听她唱歌时,有一个头人骑马路过,被悦耳的歌声吸引住,他走近一看是一个十分俊俏的姑娘,于是起了坏心。第二天,头人派人到姑娘家,想强迫她嫁给头人。姑娘十分焦急,情人不在身边,她只好弹起冬不拉,唱起凄惨的歌,呼喊着远方心爱的人。
   这时,突然从天上飞来一匹骏马,把姑娘带上天空,姑娘赶忙把冬不拉往地下扔。在半空中的冬不拉一刹那变成了成千上万把,像雪花一样飘落到人们的手中。于是,大家弹起了冬不拉,放声歌唱,祝福这对情人永远自由幸福。每年夏天,人们便聚集在草原上尽情歌唱来怀念这对获得自由幸福的恋人。阿肯弹唱会就这样一年年传下来。
   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众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有朋友来临,抑或在每年山花烂漫之际,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怀抱冬不拉,即兴作诗,自弹自唱,这就叫阿肯弹唱会。它的形式与规模大小不一,有数十人,百人,乃至数千人的,具有娱乐性和竞歌性两种形式,场面欢快热烈,形成草原上一道奇异、优美的民族风景线,若此时游客亲临其境,一定会体验到原始、浓郁的民族风情,流连忘返。
   在毡房里给我们弹唱的是一男一女两个青年人,他们神情自然,因是用哈萨克语唱的,听了半天也没听懂,感觉气氛蛮融洽的。
   吃饱饭后,居马别克·吐尔阿拜请我们到毡房外活动一下。外面已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一些哈萨克族男女在毡房外的草地上跳起阿依加勒克舞,即月亮舞。这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民间集体舞蹈,由男女几人或多人列队成环形圆月状共舞。舞蹈特点是两人对跳,多为拍手、踮脚,自拍、互拍、自点、对点、双双旋转,并排旋转,换位旋转,交换舞伴。节奏欢快,动作幅度较大,颇具美感,感染力强。
   美丽的哈萨克族姑娘把我们拉过去一起跳,舞蹈动作简单易学,初学者10分钟内便可掌握要领,半小时后便可成为熟练的舞伴。
   月亮舞是哈萨克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每年草原上举办阿肯弹唱盛会时,经过一天的热闹,老人和小孩们都已疲倦,回毡房休息。成年人聚在毡房里举杯畅饮,情窦初开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的精力仍然充沛未尽,他们随着欢快的音乐在月亮下翩翩起舞,成双成对消失在朦胧月色之中……
   哈萨克族较为激烈紧张的娱乐活动是叼羊、赛马、马上角力、姑娘追等,这些娱乐活动,既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其娱乐方式与骑马、放牧、狩猎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据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草原上的狼害相当严重,牧民对狼特别仇视,一旦猎获了狼,大家便一拥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取乐。后来就逐渐由叼狼演变为叼羊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在哈萨克族中,赛马不仅是参赛者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整个氏族部落荣誉的事。
   姑娘追是颇有传奇浪漫色彩的娱乐。活动开始,男女两人骑马并辔走向指定地点。去的时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逗趣、开各种玩笑,甚至可以接吻、拥抱,按习惯,怎么嬉闹逗趣都不为过,姑娘也不会生气。到达指定地点以后,小伙子立即纵马急驰往回返,姑娘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马鞭在小伙子的头上频频挥绕,甚至可以抽打,以报复小伙子的调笑,小伙子不能还手。不过姑娘一般是不会真打的,如果是姑娘喜欢的小伙子,她就会把马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如果是姑娘不喜欢的小伙子,在去的路上又说了许多脏话或做了不少过分的动作,那姑娘就会毫不客气,挥鞭狠狠抽打。许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戏谑性的追逐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伴侣的。而今它已成为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不少已婚的成年男女也喜欢参加。
   在过去,哈萨克人的婚姻大多数是由父母包办的。缔结婚姻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财礼的多少,哈萨克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美丽的姑娘值80匹骏马,一个人生下几个女儿,就可以成为一个大巴依(即大地主、大富豪)”。
   如今,这种习俗和观念虽然有了很大转变,但哈萨克人结婚择偶仍然十分讲究门当户对。男方家庭还特别注意女方的母亲,他们有句谚语:“母亲是女儿的影子,母亲好,女儿也一定错不了。”
   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结婚前都要举行一系列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他们对氏族部落内的任何一家婚事都像自家办喜事一样热情参与、欢乐与共。婚礼这天,男女双方以及双方的歌手都要唱许多约定俗成的婚礼歌。其中新娘在最后离开父母家人时,要唱与父母亲人的哭别歌。
   哈萨克族曾经信仰过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后来才信奉了伊斯兰教。即使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后,他们仍然还保留着不少原始宗教的遗迹。如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等。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哈萨克草原,到15世纪以后逐步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中,带有较浓厚伊斯兰教色彩的节日主要有两个:肉孜节和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的美食主要是面做成的各类食品及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酸奶等。他们平时喜欢用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纳仁等。肉食比重较大,最主要的吃法是手抓羊肉,即清炖羊肉,就是将宰杀后的羊肉切成大块放进锅中,加盐清水煮熟,吃时放些洋葱、味道清香可口。
   熏肉也是哈萨克族十分喜爱的食品。在伊犁大草原上,哈萨克族的手抓羊肉、清炖羊肉、马肠子、熏马肉、哈萨克土豆等都是非常出名的美食。
   很多人通过《静静的顿河》认识了哥萨克,我们通过静静流淌的伊犁河认识了哈萨克人。伊犁河像是一个满肚子故事的阿肯,不分昼夜地轻轻吟唱着,给生活在沿河两岸的各族儿女以抚慰和祝福……

共 44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重点介绍哈萨克人的风俗习惯。布局合理,语言流畅,无一字改动,钦佩作者文笔。伊犁河边,有很多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作者在伊犁接触到很多的哈萨克人,从他们身上了解到哈萨克人的原汁原味的生活。他们住的毡房与蒙古包很相似,却又有所不同。待客之道也很特别,热情而不失礼。吃抓肉也有一个仪式,礼仪结束后才开始割肉吃。歌手或行吟诗人都叫阿肯,哈萨克人能歌善舞,“在从夏牧场到冬牧场循环往复的转场生活中,无时不将诗歌视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阿肯弹唱会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哈萨克人的结婚仪式十分隆重要有一系列的走访和喜庆娱乐活动。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十五世纪占据了统治地位哈萨克有两个节日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那就是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哈萨克族的美食主要是面食,熏肉也是十分喜爱的食品。新疆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介绍的很全面,我想,若去那里做客,好好看看此文准没错的。感谢赐稿菊韵,欣赏美文,了解新疆,哈萨克风情,亚克西!【编辑 远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10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8-06-08 10:12:07
  这也是现代版的《大唐西域记》了,精彩呈现,感受新疆哈萨克风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小白狐        2018-06-08 12:10:47
  跟随老师脚步,走过伊犁河,来到乌拉斯台乡,了解当地的习俗,也了解了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和乡俗,感受当地的人文风情。欣赏美文,问好老师!
3 楼        文友:雨后咖啡        2018-06-12 12:59:55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字,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拜读老师精彩文字。
4 楼        文友:青涩治愈        2018-06-19 17:04:08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各个民族各具特色又团结统一,哈萨克人地道的生活习俗,古朴而真挚的情感,都展露出哈沙克风情,欣赏老师佳作,拜读学习了,敬茶问好老师夏琪。
文风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