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析】老炮式个人笔记
近期,关于崔永元与演艺圈个别人物的热点新闻目不暇给。突然想到自己2016年3月28日的一则日记,缘于两部电影观赏体会,题为:老炮式个人笔记。想着是否可以凑个热闹?日记原文如下:
看《老炮》,总算看完了;看过一次《道士下山》,实在没法看完。不明白大导演作这类的片子是出于何种目的。要说是无聊,好像与他们的范儿不太相称;若说是有啥深意,实在看不懂,也只好怨自己没读好书。
先说《道士下山》。一开始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明星、武侠、传奇、色情,大有人的欲望所需要的花花招招皆全覆盖之,视觉上给人飘飘欲仙的神往,让人往死里想像渴望。到公演了,看什么?从网上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无非是老财主娶了个年轻漂亮的小媳妇,生理机能老败无能,还要勉强维持男人的心思和面子;老财主带了个憨厚、忠诚、功高、智勇的小徒弟,然后老财主的弟弟与亲嫂子相好,并图财谋色,害了亲兄弟;早已练就绝技的小徒弟发现端倪,为主子报仇,以沉船的手段谋杀了正在船上偷情的混账弟弟与其混账的小嫂子。看点也就是公演前各类媒体大肆宣传的那些,用了草根明星“傻根”出演主人公小徒弟。片子中渲染小徒弟的武功“水上漂”,极其神奇。其实这样的武侠传说早已熟透了,只是让“傻根”又表演一次这类有意无意的骗人把戏。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还是那话,不知道大导演兴师动众地拍这片子用意何在,故事就是乱伦、夺财、谋杀、复仇,题材就是封建社会现实状况,视频手段就是极力渲染任谁也说不清楚的“神奇”。我只是奇怪,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那么需要这些事儿吗?文艺是社会发展的先导,我们的一线导演、思想导师,用自己掌握的大量社会资源,意图把国人带向何方?
再说《老炮》。“老炮”这个点是挖掘老北京,文革期间,一些有革命精神、没有革命舞台的“红二代”,在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初期,进行一种生存方式的尝试,沿袭古代英雄传统,继承大无畏革命精神,发泄多余无用的青春精力,说白了就是“插架”,也有人称为“小流氓打群架”。一个当年的老炮手,从大墙里边出来了,躲在一个小胡同里,守着自己的记忆,冷面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老情人,激情走神了;面对亲儿子,快变成仇敌了;面对新社会精英阶层,只能依赖中纪委了。其实寄举报信给中纪委,无非是便于通过片审罢了。最后老炮与对手决战,竟然扛着东洋刀出场了,终于倒在不战而陨的冰河阵前。因为老炮早已病入膏肓,只是自己坚强,坚持着自己的内心。难道北京允许个人持有日本军刀这种杀伤性武器吗?
终于看完《老炮》,受到一些启发,大致有点明白:大导演、大人物手中掌握强大资源,用一部电影来演义自己最后的心情,如果光自己看,太寂寞;公演了,让多数人看点儿热闹,然后,自己在各种喧嚣中悄悄添嗜自己受伤的地方。这或许可称为“老炮式个人笔记”。因为公众人物,其实是个负担,如果没有关于自己的声音就是寂寞;如果袒露自己太白,有点世俗丢份子。正好,好歹拍部电影,一来取悦观众,二来自己看看自己的样子,三来骗一部分最后还能骗到的钱财。《老炮》想说什么?就是自己曾是英雄,曾是不成功的英雄,曾是有点混帐的英雄,曾是所谓有良心有规矩的英雄。英雄老了,不服也不不行,服了还不甘心。然后,弄个不明白给人看。好个老炮式个人笔记,自己过把瘾,还能凑把热闹,还能小赚一把,何乐而不为?中国的玩弄中国人智商的艺术家,往往是比较成功的艺术家,捧场的人多,挣到的钱多,即为成功。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就是一部电影吗?有资料说中国大抵200多年以来,基本没有什么重大发明创造。看看我们今天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不待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往前走,怎么走;往后看,看什么。这是个问题。如果任其这类混帐逻辑横行,社会将会怎样?看热闹族是否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