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蓝】 家风(散文)
“忠厚传家久,善良继世长”。在我年轻时,每到春节很多人家门口都会张贴这副对联。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寬慈如荫无大小,上善若水任方圆”的情怀浸入故乡每一个人的骨髓血脉,也深刻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不论社会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条件发生多大的改善,只论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训、家教、家风的传承,让每一个都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撑。
分田单干使得曾经家徒四壁,食不果腹的千千万万农民家庭终于可以填饱肚子,年复一年,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渐渐改善。然而,在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得以改善的同时,受“一切向钱看,有奶便是娘的。”等错误观念影响下,家风被当着封建残余而盛之高阁而无人问津。在一些年轻人心里,视家风和家规为陈规陋习,渐渐地,在长辈面前无敬称,邻里之间不相问,叔侄兄弟不领情,践规踏矩无人管,我行我素做散人。
在我的故乡,《姓氏族薄》大凡都有这样的训示:“一个好的家风势必能够培养出好的后代;一个好的家风势必能为社会输送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当我走上社会以后,尤其是在乡村工作那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由于吃的百家饭,住的土坯房,点的是煤油灯,所接触的都是淳朴的家庭,老实巴交的百姓。年复一年的熏陶和磨练,那些纯朴农民,淳朴的家风深深地触及我的灵魂。好多记忆犹如昨天……
在长沙公社上人村一个钟姓普通家庭,是我在大队部下榻两年多最近的邻居。邻居的主人是一位和蔼可亲山村教师,我和他一家六口每天卧等太阳升起,目送日头西沉。与他家同饮一口井水,共用一个脸盆共享一只茶桶,饥荒时月总忘不了给我一包番薯干,秋收过后,首先送来的,是香喷喷的糯米粄,香脆脆的炒花生。若非隔着一条小河我们俨然就一家人。
钟老师一家七口,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过得很艰难。由于那个年代缺医少药,他的一对父母,一个患风湿病,一个患肺结核,一对老人皆卧床,而且一卧就是十几年。他夫妇俩抚育四个孩子的负担已经够重的了,再照顾一双多病带痛的父母,可以想象,其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然而,钟老师夫妇却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我亲眼所见钟老师给爸爸擦身洗脚,媳妇给母亲端屎端尿的场景。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夫妇俩脸上总是挂着微笑。
父母的爱心和孝道,让耳闻目染的孩子们深深地感动,从教育层面看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子女都很自觉,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学习成绩斐然,每一天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小小年纪就跟大人一样学会了打理家务,照顾老人,具备了人格意义上的担当精神。
当年钟老师的大女儿,才小学三年级就学着大人担水劈柴,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做针线;小女儿刚上小学,就承担了打扫卫生,为病榻上的爷爷奶奶端水洗脚擦身子的劳动。
我素有早起的习惯。当我每天从高坎走下来经过船形排的时候,整个村子的人早已赶在太阳的前头,所有的身影都已经晃动在田间地头。
那一天早晨,当我现身火烧岗俯瞰这古老山的村,构思未来新村规划的时候,钟老师的大女儿正挑着一担满鲜嫩的鱼草奔我而来,还不满15岁的她,孩子气似乎早已不复存在,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已经撑起了半个家。我正想朝小姑娘走去,想同她说点什么,亦或还能帮她点什么。然而,她头也不回地向她家鱼塘去……
后来我得知,钟老师承包了集体一口山塘,接近三公顷水面,放养了七千多尾草鱼。这样的山塘放养了这么多的草鱼,正常情况下两个成人劳动力都难以应付下来,况且是一个未成人的女孩呢!这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后来我终于有了答案——家风。因为这里的女孩基本上都是这样长达大的。
像钟老师女儿这样的小姑娘,在上人村比比皆是,她们传承家风,秉承家教,总是那样的自觉,那样的诚实和勤劳。在上人村的多数家庭里没有生搬硬套的教条,只有无声无息的言传身教。
记得那是1982年的端午节前,连续数天大雨导致山洪暴发,冲毁了不少粮田和房屋,大部分家庭都陷入暂时的困境。县乡两级政府虽然竭尽所能进行赈灾,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为此,我也夜以继日的带领乡亲们开展自救行动。在整整一个月的抢建抢种种,没有人等待观望,更没有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是亲帮亲邻帮邻,后生想着前辈,少壮照顾着老人,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村干部,他们真的做到了先人后己出现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他们没有放弃一个需要帮助的家庭。当看到全村完全恢复生产生活时,一个个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在日记中曾写道“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爱民情怀,这又是多么纯良的村风民风,如果没有传统家风的熏陶,没有祖祖辈辈在家风方面的言传身教,是不可能有这样民风纯正的乡村和乡亲。”。
我在上人村驻扎了整整两年,由于那里的家风好,民风正,一个村子四十多户人家从未发生过大的民事纠纷,治安案件极少,刑事案件为零。我也因为在这个村工作出色而富有成效,获得组织上提拔并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启蒙的第一所学校。我们不能小看这个课堂,它能够塑造孩子的家国情怀,它能培养孩子的道德理念,是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生命源泉。
我还处在孩提时期,爷爷这对联总少不了“勤俭持家”这一条,而且总是张贴于大门的正中位置,让人一目了然,年复一年的让人熟记于心。它提醒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浪费,以勤俭节约为成家立业之根本。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从小就衣服鞋袜承着穿,课本图书轮流看,衣服即便是补丁摞补丁,我们都从不弃嫌。
记得我还未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就常常跟我讲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为穷苦人撑腰,让穷人自己主宰命运过上好日子的故事;还跟我们讲述乡亲们又是如何听临时政府的话,响应政府号召,团结起来与地主恶霸作斗争,为红军做米果、做军鞋的故事等进步的故事。让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懂得我们国家有一个叫中国共产党组织,这个组织是专门为老百姓办事的。就这样从小接受先进思想的渲染,要我们长大跟党走,做党的好儿女。
勤俭节约、务实亲民、心怀家国是父母教育子女主题。清正和睦的家风对我们兄弟姐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的人生扣好了第一粒扣子、打好了价值观的底色,让我们兄弟姐妹无论走到哪里,始终带着良好家风,和长辈赋予自己的那浓浓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我的似乎生涯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带着被家风熏染的身躯,带着骨子里被家风不断升华后情怀,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母之爱!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榜样性”。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宗族之中,日常行为受到族约的限制。族约的制定通常是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商讨所得,里面蕴含了这些长辈日久经年的为人处世哲学,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
良好家风的打造,良好品德养成是我祖祖辈辈永远的话题。正如我的爷爷所说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当有所作为,这种作为很简单,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而做到永远不去危害社会。”爷爷奶奶去世半个多世纪了,而我家的家风却依然是那样的清良纯正。
——戊戌年夏作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