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遇见】天马湖思绪(散文)
洋河的源头在燕山里,由北向南流经抚宁区全境,汇入渤海。原先的洋河是一条真正的河,水流不断,尤其到夏季,更是湍急汹涌,1959年的时候还曾发过洪水,两岸许多村庄都遭到了巨大损失。后来为了防止洪患,也为了兴修水利,当时的抚宁县就在洋河中段、也就是紧邻着天马山西侧修建了大坝,蓄满了水的水库原先叫洋河水库,现在以风景名胜天马山得名,叫天马湖。
天马湖不小,有着近七万亩的水面。东西山影倒映,南面长坝横亘,北岸乡村铺陈,水面鸥鸟逐船,水中鱼虾畅游,近岸钓者悠然……总之人们对湖的所有认识和想像,在天马湖都可以找到对应。其景之美用语言文字来描述,总会感到词不达意、略显苍白。有很多时候对于风景,发自内心的“真美”两个字,实际就包容了很多内容。
有山有水便是风景,湖光山色更是风景中的胜境。天马湖虽然是人工湖,但天马山是自然山,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搭配,风景便是锦上添花。特别是洋河拦坝成湖后,山与湖也确实有了神奇的联系。都说天马山的顶峰马头崖颇似马头,但从陆地上的哪个角度看都似有牵强,而乘船从湖面的某一个点上向东看,则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个马头形成了天马山的顶峰,似一匹骏马正在嘶鸣着向南奔跑,后面的莽莽燕山便成了马群。试想水下数十米,原先或是洋河旧道,或是村庄农舍,应是无此观看角度的,如今泛舟于水面,马头顶峰赫然突显,应属于一种造化。当年朱德同志、王光美同志、赵紫阳同志以及一些外国政要,都曾到此视察观光,对此间美景大加赞赏。
看风景,多数人都是为了猎奇揽秀,然后在其中摆出种种POSS,拍照留作纪念。其实看风景也是可以获得觉悟的。比如这天马湖,很容易就能让人想到“上善若水”是什么样的境界。水的“道”就是顺势随形——原先的洋河依着河道,自高向下,是为顺势;如今筑坝成湖,水绕于坝后山间,是为随形。老子在提到“上善若水”时,总结了水有“七善“,分别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都具有“不争”的道。水不与万物相争,万物也就不与水相争,两不相争,就是水的上善。有解读《道德经》的资料说:影射到人,能心如止水,避高就下,就是居善地;能处心养志,内含光照,就是心善渊;能爱物不遗,教人不倦,就是与善仁;能语言真诚,心诚如一,就是言善信;能因物付物,尽己尽人,就是政善仁;能曲直方圆,随所适宜,就是事善能;能可行则行,可止则止,就是动善时。七善有了,万善也就存在了。所以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也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都是由风景获得的启迪。至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样的三个层次的认知,就更能彰显出人的智慧如何了。
当然,就算仅仅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稍稍再把目光放远一点,想想怎样让这美丽的景色保持下去,并更加诱人。天马湖作为景区,相关的开发建设是一直在进行着的,景点、吃住玩的设施不断在增加,可是作为天马湖主要水源的洋河,近年由于天气变化的原因,已经经常出现断流;而由于上游山里采矿、河道挖沙,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即使湖里再有大水流入,恐怕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那些在湖面荡舟者,在岸边垂钓者,有没有望着上游想过这个问题呢?还有那些游人,在不经意地丢弃一个水瓶、一个塑料袋的时候,想没想过这是恶小而为呢?
我们都爱这风景,爱这诠释了自然道法的上善之水。天马湖就在这里,以宽阔的胸怀和柔美的姿态欢迎着每一个与之亲近的人。我们来过,我们离去,总会在感官上和心灵里装进一些东西,那是天马湖的给予,但我们的回馈呢?
我们以观赏者的身份面对着一切,包括风景;而若从更高的角度看下来,我们又何尝不是风景中最具动感的一部分?也许,我们还可以把天马湖当作一面镜子,然后让心飞高,照着这面镜子,好好看一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