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生死事小,失节事大(杂文)
一、生死事小,失节事大
安拉说:“凡是有气血的人都会体会死亡。”每个人的出生都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死或者重于泰山,或者轻于鸿毛。我们会发现古代的读书人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不断地加强他们是奴才的思想,要对主子忠臣,至死也不能变节。有一句俚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司马迁虽然受到李陵事件的牵连,受到死刑,没有钱买罪的情况下,不得不受到宫刑。在忍受极度的身体和精神双重折磨之下,为了继承父亲的意志,写一本公正客观的史书。他没有因此惧怕汉武帝,故意讨好他;也没有因为憎恶他,而故意丑化他。这就是他伟大的地方呵。
一个人能在平时做事公正,已经很不容易,更何况在生死的面前,还能坚守这份良知,就更难了。这就让我想到崔杼弑君的故事。崔杼的老婆叫郭姜很美,齐庄公听说后,就趁着崔杼不在家,和他老婆私通。这件事不久大家都知道了。齐庄公举行宴会,崔杼装病不去。齐庄公探望他,崔杼把他杀了。当时记载齐国史官写了崔杼弑君,被他杀了。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坚持不肯改写,被崔杼所杀。当崔杼看到最小的一个史官的时候,说:“你只要写齐庄公病死就行了。我就不杀你。”没想到他根本不领情,继续写:“崔杼弑君。”写完之后,跑来了一个南史氏,以为他们都死了,特意跑来记录这段历史。
在生死面前都临危不惧,坚持写发生的事实,这样的史官就算到现在来看,都可以称得上英雄了。这都是有历史记载的,那些没有历史记载的宁死不降的战士们的故事就更多了。我重点向说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人的故事,文天祥可谓是一个奇葩的爱国者。生前纸醉金迷,曾是一个花花公子,直到国破家亡之际,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变卖家产,支持抗战,最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句。很多选择不过是人一念之间的事,却注定了一辈子的命运。
我曾听闻一个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场灾荒,很多人饿死。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有一位穷人用袖子掩面,拖着一双破鞋走过,被她叫住。黔敖不客气地大吼:“喂,你过来吃吧!”这个穷人瞪了一眼,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黔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说话不对,向他道歉,请他吃。这位穷人直到饿死,也没有碰黔敖的食物。
这就是一个人的气节,纵使环境在恶劣,也不能轻易改变人的气节。想到古人为了气节不惜自己的生命,而我们当今的某些小人为了一己之利,就不惜和亲友反目或者做出伤害自己单位的事情,这样的人实在是令人不耻呵。
二、从人血馒头说起
若论鲁迅笔下的《药》,想必大家都读过,华老栓迷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托人买了革命者夏瑜就义时的血做药引,结果造成了两家人的悲剧。革命者夏瑜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唤醒麻木的群众,白白地牺牲。另外一方面,华老栓迷信地认为人血馒头对儿子的病有效,换来了一场徒劳。我认为杀死夏瑜的不是刽子手,反倒是这群迷信的群众。
鲁迅有记日记的习惯,在五四运动的那天,他居然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录。我揣摩他的心思,大胆地猜测他可能想学生应当是做学生的事情,自己还没弄清搞什么革命呢!假如你认为鲁迅畏惧旧恶势力,不敢抗争,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
鲁迅的文章和诗歌大都是抨击封建的旧礼教,他是一个不畏死的战士,根本不屑那些嗡嗡作响的蚊子。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时代,但是我们能选择面对或者逃避现实。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鲁迅的选择就是自己醒了,要叫醒同在铁窗的同伴们。
在历史书的夹缝里,写着吃人的礼教。在一个社会的残酷的背后,是一种人性的冷漠。鲁迅的锋利不是表达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普通大众之间的生活。我们回想起《祥林嫂》里柳妈劝祥林嫂捐门坎的对话,我们就能感受到柳妈骨子里看不起祥林嫂。作为同为底层的人民之间还不团结,这才是鲁迅想要揭示这才是社会最可悲的事情。
不怕死的革命者固然可敬,但是他们大都是白白地牺牲。谭嗣同牺牲了,换来了什么?秋瑾就义了,又引发了什么样的觉醒呢?你或许说他们像耶稣,来到世上,是替人背负着十字架,可是当一大群普通百姓对他们的死麻木不仁的时候,我们又作何感想呢?
社会的进步需要一批人的推动,而社会的倒退只要一个独裁者的错误决定就可以造成了。这就是为什么社会的进步远远比倒退难的根本原因。在我们的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着同一个戏码,一群年轻有理想的青年喊着革命,结果他们被一群有城府很深的人士利用,不是他们窃取了革命的成果,要么就是他们白白地牺牲,这类历史的惨剧还少吗?
再来看朝代更替,无非就是统治的人群发生了改变,对老百姓来说,没有太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不说别的,就在我们自以为大唐盛世,在柳宗元笔下竟然有捕蛇的人为了免交苛捐杂税,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一年捕捉两次蛇。这就是典型的苛政猛于虎。你能料想我们心心念念夸耀的大唐盛世也不过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