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故事】戏说“粮长制”

编辑推荐 【故事】戏说“粮长制”


作者:车成彧 童生,752.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91发表时间:2018-06-18 07:47:50
摘要: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他登上大明君主之位后,思考着如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他想过很多办法和措施,其独创的“粮长制”就是其中之一。“粮长制”是秉承着民收民解的精神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委托、代办的制度,它是用来代替胥吏直接向民间征收的平衡法则,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办法。随着时间推移,粮长制逐渐有了改革有了变化,里长兼任粮长后,粮长制名存实亡。


   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家境贫寒,给地主家当过放牛娃。其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拖欠税款者,四处躲债,靠当佃户,勉强糊口度日。对于元时中国基层衙役横行乡里,欺凌乡邻他耳闻目染,深受其害,却又无力抗争。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他登上大明君主之位后,拥有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力,如何克制官吏祸害百姓?如何改善基层管理盲区?如何实施“农民治国”的构想?如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朱元璋想过很多办法和措施,其独创的“粮长制”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为什么不去恢复唐朝以前的乡官制度或构建其他的制度,而“奇思妙想”地创建和推行“粮长制”呢?
   这,恐怕要从草根皇帝朱元璋的一段成长经历说起。
   朱元璋年幼时,家里很穷,很少吃饱过肚子。17岁那年,他父母及兄长纷纷死于瘟疫,无家可归,被迫到家乡的皇觉寺做了一名和尚。当上行童不久,家乡又闹灾荒,寺中香火冷清,寺主遣散众人,朱元璋只好托钵云游化缘,游食于淮西一带。灾荒之年,何缘可化?在这其间,他饱尝人间冷暖,时常招人白眼,经常一整天都讨不到一口饭吃。有一次,朱元璋一连三天粒米未进,他饿得饥肠辘辘,眼冒金花,昏倒在地,幸被一好心的老婆婆救起并带回家,老婆婆把家里仅有的一小块豆腐和一小撮菠菜放在一起,浇上一碗剩米饭混着一起煮,煮熟后送给他。一阵狼吞虎咽之后,朱元璋元气恢复,唇齿留香,问老婆婆刚才给他吃的是什么,老婆婆开玩笑说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即米饭粒,翡翠即青菜叶,白玉即豆腐块)。
   及至朱元璋投奔红巾军,凭借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任人唯贤,当上了皇帝,尝尽了天下美味珍馐,享尽荣华富贵。这些,都不在话下。只是,有一天,他突然生了病,吃什么都没有味道。于是,回想起当年在家乡救他性命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当即下令御厨给他做。厨师无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掺在一起,熬成汤献上。朱元璋尝了一口,觉得根本不是那个味。下令御膳房从他家乡找来厨师重做,这位厨师很聪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对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感兴趣,我不妨来个移花接木,碰碰运气。因此,他便以鱼龙代珍珠,以红柿子椒切条代翡(翡为红玉),以菠菜代翠(翠为绿玉),以豆腐加馅代白玉,并浇以鱼骨汤。献上此汤后,朱元璋感觉味道好极了,与当年老婆婆给他吃的那个味道简直一模一样。于是,他龙颜大悦,下令重赏厨师。厨师得到赏钱后,急急忙忙告病回家了,并且把朱皇帝喜欢的这道菜传给了凤阳父老。自此,这种“汤饭”的做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虽然,这只是一段民间传说。但,生动的故事远比真正的历史更加耐人寻味。
   朱元璋从一个贫寒的布衣、卑下的亲兵、低微的镇抚官,跃升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后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明朝开国君主,并开创了“洪武之治”的盛世景象。开国之初,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吸取历史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尤其对“粮食”问题有着超乎寻常的情感关注,他推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巧思妙想”地设计了一套“以良民治良民”的民收民解办法,别出心裁地创建了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粮长制”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当时规定每个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先行于南直隶和浙江、江西,有漕各省曰漕运粮长,其他各省曰赋役粮长,苏、松等府兼征白粮的州县专设白粮粮长。10月初,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粮长,后为政府指派。推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取缔豪右包揽,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杜绝中饱私囊。起初,粮长除征解税粮外,还具有基层政治首领的职能,职权为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鱗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避税粮人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有的地区粮长还兼掌听讼理狱之权。
   当时,粮长征解税粮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为了鼓励粮长忠诚地服务于自己的帝国,朱元璋给了粮长许多优厚的待遇,比如粮长可以参加乡村诉讼案件的会审和裁判;粮长如果犯法,死罪甚至可以用纳钱赎罪,并可以继续当粮长。洪武年间,每当粮长解运税粮抵达京城时,朱元璋都会和他们见上一面,除了向他们详细垂询民间情况,他还要训谕(敲敲警钟),最重要的是还要对他们进行嘉奖,一些优秀的粮长可能直接晋级为官员,甚至是高级别的官员,最高可担任省一级的布政司(相当于今财政厅兼民政厅厅长)。“粮长”这个位置还具有世袭效应,老子是“粮长”,儿子也是“粮长”,这就是“永充制”。
   “粮长制”原本是秉承着民收民解的精神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委托、代办的制度,它是用来代替胥吏直接向民间征收的平衡法则。那些充当粮长的大地主,虽然不是权力结构中的在编人员,但通过官府授权,他们几乎属于半公职人员。在明朝开国后的五六十年间,粮长的职权也随着中央集权效应而扩大,在权力结构中的位置也大幅度提升。“粮长”这种有权无职的基层具体办事人员,之所以有着很强的诱惑力,主要是因为他能够从征收税粮的过程中捞取到灰色利益。粮长将自己及亲友们应当缴纳的税粮,分摊到纳税区的众人头上;或者在应该缴纳的正粮之外,再加上各种附加费,这些附加费的名目,最高达到十八种之多,通常是正粮的数倍以上;或者将收缴上来的税粮当作高利贷放出去,再向上级部门申请延期交纳,以中饱私囊。
   随着时间推移,粮长制逐渐有了改革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为粮长渐由永充制变为轮充制和朋充制,即粮长亲朋可继充其职。宣德以前,基本实行永充制,一人或连任数载,乃至一家世代相承。但,积久弊生,有的粮长借机盘剥粮户,而成巨富;有的粮长则因粮户拖欠,赔累破产。所以,轮充制逐渐推广。轮充制下,按粮区内丁户多寡排列,一般中小地主及上中农户均不能免。其二是粮长人数逐渐增加。原来每一粮区只设粮长一人和副粮长一至三人,人少事繁,难以应付,为便于催征兑运,宣德以后,有的粮区粮长人数增至十多人,至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有的增至二三十人。有的地区粮长实行分工负责制。明代后期,松江府有催办粮长、收兑粮长和听解粮长。其三是粮区范围变小。由于粮区范围过大,催征很是不便,乃改为以里为征解单位。或粮长与里长合一,或裁粮长由里长兼理。缩小粮区,易于责成。其四则是粮长职能和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明初粮长具有半官性质。粮长在乡间拥有封建权势,运粮到京后,得到皇帝召见,授与官职。国家为保证粮赋征运,对粮长特加优渥,并赐予部分赦免权。因此,人人皆以充当粮长为荣。永乐以后,粮长地位逐渐变化,改为轮充、朋充,一般民户皆须承充,粮长一职已成为单纯而沉重的封建徭役。正德年间,民间有田二三百亩者,地方官府即勒令其充当粮长,每每由于赔纳粮赋,典卖田地以应急需,有千金之家因充粮长一年而沦为乞丐者。推行一条鞭法后,相当多的地区粮长里长合二为一,里长兼任粮长,赋役征银均官收官解,粮长征运税粮和里长筹办杂役间的职责区别渐趋泯灭。
   至此,粮长制名存实亡。
  

共 29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粮长制”,本来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好政策,可惜这政策有利也有弊,最后是弊大于利。不仅没能让老百姓受到实惠,还让粮长们贪污腐化、鱼肉百姓,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好政策也只是助长了歪风邪气,成就了更多的地主恶霸,让老百姓深受其苦。这篇故事寓意深刻,让人浮想联翩,好文章,够精彩!【编辑:大哥王兆湖】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大哥王兆湖        2018-06-18 07:56:48
  本来一心为百姓,哪料下面念歪经?感谢赐稿,警察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车成彧        2018-06-18 08:23:57
  感谢大哥王兆湖的辛勤编辑与精彩点评,向警察同志致敬!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