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pk大奖赛”】我和艺术有个约定(散文)
一、艺术选择了我
1972年底,栖霞县工业局到我正在上学的栖霞庙后高中招工,想要一个爱好写作和美术的学生,当时校长和老师推荐了我。经过体检,19岁的我幸运地被招收为栖霞县手工艺品厂一名工人。
入厂后领导根据我的特长有意培养我,让我在实际工作中磨炼成长,我体会到了领导对我的良苦用心。
首先我被分配在印样组,跟师傅学习印刷花边样。那时候印花边样用的是石印机,工作环境又脏又累。凡是入厂的男工都要到印样组干一段时间,厂领导的意思就是锻炼锻炼我。经过近一年的历练,我不仅经受了考验,而且还改革了工艺,印刷的图纸质量好速度快,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第二年,领导又派我跟老师傅下乡分花边,任务就是把花边分到农村老百姓手中,并经常下去检查质量和进度,也就是当“花边客”。
在农村,我向织花边的老太太、大嫂、大婶学习花边的工种、编织工艺,从一窍不通到全面掌握花边的技术质量标准,由外行变为内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小“花边客”。
二、神奇的艺术
栖霞棒槌花边,它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图案设计奇妙、花样典雅、做工精湛、风格独特等特点,畅销国内外,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
山东栖霞素有“棒槌花边之乡”的美称,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据史书记载:1894年,始有"手制缕花(花边)"。引入此项工艺者,为长老会某教师。英国人基督教牧师马茂兰开设了"仁德洋行",开始了民间生产,延续至今。
棒槌花边属抽纱编织类工艺品,是以本色、奶油色、漂白色等纯棉线为原料,运用木制小棒槌引线,在贴有图样的花边板上依样编织而成的,因花边是运用几十个小木棒槌做工具编织的,故得名“棒槌花边”。
在栖霞市广大农村的街头巷尾家庭炕头,都会看到技术娴熟的姑娘和老太太手操小小的棒槌,引着雪白的棉线,精心编织着各种花边台布、盘垫、床罩等美丽雅致的花边工艺品,看到这些玲珑剔透的花边,简直使人难以相信这精工巧艺竟然出自手工。
棒槌花边在制作工艺上有着严格的要求:齐、光、平、匀、薄、顺、密。在艺术风格上,是把外来的具有夸张的艺术特点与细腻精密的传统艺术手法融为一体,使织物形象逼真,它以各种针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结构布局上,多釆取对称形式,花型在图案变化的衬托下,给人以恬静大方、清秀雅观的美感,其艺术效果是在简朴中求繁复、在素雅中求华丽。
栖霞棒槌花边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因其做工精细、美丽雅致,不仅载誉华夏,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久享盛誉,远销国内外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外国人对栖霞棒槌花边颇为欣赏,许多国家的人们想了解一下这精美的艺术珍品是怎样编织出来的。自一九七九年以来,国家纺织工业部先后从栖霞选派了几十名花边女工二十多次分别赴日本、美国、泰国、希腊等国家进行技艺表演。一根根棒槌在姑娘灵巧双手的操纵下来回急速跳动,令人眼花缭乱,精美的花样随之展现。观者惊叹不已,盛赞棒槌花边编织为"神奇的艺术"。
一九八六年栖霞艺品厂生产的"白洋河牌"棒槌花边,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2009年棒槌花边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走进孟加拉
1997年7月初,栖霞抽纱厂厂长杨淑英找到时任技术副厂长的我谈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她说:“山东省抽纱公司在全省抽纱行业挑选一名懂生产管理、设计技术的人员到孟加拉国考查项目,根据你本人的实际情况,省公司举荐了你,希望你不负众望,把这次任务完成好!”
后来我才知道,这次出国考察是省抽纱公司与孟加拉国开展外经合作项目,是应孟国彩虹公司邀请前往考查合资在首都达卡建抽纱厂和纺织厂之事。
考察组一共五人,由山东省抽纱公司张总带队,项目负责人兼阿拉伯语翻译刘先生,英语翻译李先生,纺织项目负责人万女士,我是抽纱负责人。
我们考察组于10月6日从青岛机场出发,中转新加坡到达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是南亚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首都达卡。属贫穷国家,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国内民族工业很少,许多物资全靠进口。孟政府近年采取了开放政策,广泛吸引外资且条件优惠,已有许多来自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的客商在此投资。
在接待方的陪同下,我们经过8个工作日的考察,了解孟国的国情及投资环境,并拜见了政府有关部门,参观了有关工厂,对4个纺织工艺品专卖店进行了市场调查,与客户多次进行了交流,结合孟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论证。
我们这次考察是公司外经工作的新尝试,也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为公司经营开辟一条新路子。
为给在孟项目制订未来的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我们考察小组在途中还考察了叙利亚的纺织品生产及出口情况及阿联酋的纺织品市场情况,小组在境外停留19天,于10月27日返回北京,圆满地完成了本次的考察任务。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五十年过去了,我已经退休了,可以安度晚年了,可是我还是淡忘不了对抽纱工艺品这份情感,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工花边已经被机织和大型电脑穿梭绣花机的可溶花边所代替了,这份曾经富裕一方百姓的神奇工艺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我为自己的老年设计一个定位,那就是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