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别“自以为是”(随笔)

精品 【流年】别“自以为是”(随笔)


作者:和气致祥 布衣,286.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6发表时间:2018-06-24 18:58:22

【流年】别“自以为是”(随笔)
   越来越觉得,我们是生活在一个争吵的世界中,每天醒来,不管是电视,网络,抑或平面媒体;不管是街上,单位抑或居住小区;也不管是亲戚,邻里抑或家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同盟与同盟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永无止境地从意见分歧开始,从掰扯道理,到争吵,讲不通吵不赢然后是人身攻击谩骂,直至殴斗甚或战争。为此,还出现了一个网络专有名词叫“撕”。
   都认为自己正确,真理在自己一边,所以争论中“自说自话”的越来越多,往往使争论的歧义越走越远。拨开这些争吵乱象看看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人类认知的最大缺陷和毛病,那就是古人说的“自以为是”。“是”就是“对”,就是“正确”。“自以为是”就是自己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对”的,而对方则是“错误”的,“不对”的一方。
   这个认知过程中的顽疾,我们每个人都根深蒂固,而且时时处处,不知不觉地在发挥作用。不论是地位、智商再高的科学家、官员、商人,也不管地位、智商再低的打工者、流浪儿、智障者,没有认为自己“不对”了,“错了”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执着、较真的程度不同,老百姓说的“拧”或“犟”的程度不同而已。
   而且,越是素质低下、特别是文化(不是知识)素质低地位高权力大,这个毛病会越严重。好比井里的蛤蟆,抬头望望,就是巴掌大的这块天,低头看看,除了孙男弟女的蛤蟆秧子,就是小鱼小虾的浮游生物,地位唯我独尊,智商也必须唯我独尊。
   郑板桥有句名诗,“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一个人能够谦逊,能够虚心低头,是需要深厚的文化修养支撑的。是要明白庄子讲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就是要明白,外在世界浩大宏远,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我们兴高采烈地周游世界,蚂蚁兴致勃勃地在花坛里穿行,我们周游世界看到许多奇迹,以为“见多识广”了,蚂蚁穿行花坛来到了过去从没到过的地方,以为“沧海桑田”,从人和蚂蚁的个体角度想想,感受一下,有很大的差别吗?所谓,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实不虚也。
   对大千世界来说,我们是渺小的,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微不足道的,只不过是一只只“坐井观天”的蛤蟆,或者说是一只只奋力跋涉的蚂蚁。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自以为是”呢?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丑陋的毛病呢?
   这是因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方法和能力有来自先天的缺陷和来自后天培养的不足。
   感知,是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内心世界的运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赖以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生存能力;是心理学和哲学交叉研究的对象。
   感知是我们感觉和认知外部世界的心理过程,它由两个基本阶段构成。
   感,是感觉、感触,是我们眼、耳、鼻、舌、身五官与外部世界色、声、香、味、触五种物质形式接触产生感受并向内部深层传递的阶段;
   知,是认知、认识,是我们在五官对外部世界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知识、经验等理性思维和情绪情感因素共同对外部世界完成,由接触——分析——判断——结论——评价——取舍,这个完整的感知的过程。
   例如:我们看到一朵鲜花,首先由眼睛看到花的颜色和形状,其次由鼻子嗅到了香气,再次由手触摸到了花瓣的柔嫩,这就是感觉感触的过程。
   接着就是我们的意识急速地调动知识和经验的内存,分析颜色、形状、香气等等属于哪个种类,进行比对判断,寻找并得出结论。哦,这是一朵百合花,然后我们对它进行评价,真好看!真香!最后就是情绪情感范畴的活动,喜欢!喜爱!好想占有这朵百合花。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感知过程。
   这个过程是各种各样的,有的简单,瞬间就完成了,比如,我们接触某个人,也许瞬间从外表就得出了待见不待见他的结论;有的复杂,需要长时间的了解分析,比如,对一个人的性格分析和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感知能力充满信心,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准确的,分析判断的结论是科学合理的,所以我们都会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结论充满“自信”。
   而恰恰就在这个环节,我们会因为先天的自然缺陷和后天的能力培养不足,造成我们认知的许多误差,使我们的“自信”变了味道,变成了这个“自以为是”的毛病。
   真的,我们人的感知能力真的很差劲。
   眼睛看到的颜色会有误差,即便不是医学上所说的色盲,我们对色彩的分析力也不高。在纺织行业染色专家精准的眼里,仅仅一个黑色就可以分出三四十种色差,在我们普通人眼里能分别几种呢?同一种颜色,在你眼里和他眼里的反应是有区别的,所以大画家是亿分之一那么的稀缺,因为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度和把握是异乎常人的;眼睛对物质几何形态的反应同样存在差别,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对外景的反应,组成镜头的每片凹凸镜都不一样,就造成了差别,所以专业摄影师会对镜头的解析力做测试;因为我们眼睛反应外界的速度有缺陷,所以就有了每秒多少帧画面产生什么效果的魔术、电影、电视等等艺术形式,可以欺骗我们的视觉、认知、思想和感情。再加上近视、散光等等普遍的眼睛病症,使视力这个感知能力大打折扣,所以说,我们看见的东西是有差别的,比如颜色、形状只是个大概其,而速度造成的误判就太大了。结论就是别太相信你所看到的。
   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差别也是这样。调琴师对音准的感觉,香水师对气味的感觉,品酒师对醇香的感觉,都比我们普通人高出很多,这些还都是最简单的、直接的五官接触外界的感觉,就暴露出我们的感觉能力是如此的低下不堪。感官的差别和缺陷,导致了我们普通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感触都有误差,都是大概其,都不是事物本来的精确样子,在误差的基础上,我们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还仅仅是我们的五官感知简单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等,如果是复杂的人物和事情呢?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我们好多人喜欢议论他人的人品、性格、处事;评论国家大事、国际时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有多少是亲眼所见,亲眼所见又有多少真实性呢?又有多少不是人云亦云、捕风捉影呢?那些建立在所谓的权威专家的感官上的感知就是那么准确吗?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感觉,真的不是很“靠谱”。
   再说理智,这是指我们运用经验和知识进行的理性思维活动。经验是我们过去经历的对事物感觉认识结果的记忆留存;知识则是来自于学习和接收他人经验的记忆存储。经验是直接得到,知识是间接获得。如果没有这些积累,我们大脑一片空白。没有坐标,不知道东南西北;没有尺度,不知道高低长短;没有色谱,不知道赤橙黄绿;没有温度,不知道冷热温凉。只有存储了这些经验和知识,在五官感觉了外部信息并传递进来后,才能完成分析——判断——结论——评价的认知过程。比如,我们见到一个人,眼见型观色,耳闻声,鼻嗅味,握手接触,五官感觉传递大脑,调取经验知识存储进行分析,很快得出,人种、性别、年龄、身高等等感性判断,经过进一步交谈,学识、职业、性格、能力等等浅层次的理性判断也会得出,依据判断得出结论,进而对此人的结论作出评价。判断复杂的事情也许要有几个反复,但也基本是这个理性认知过程。
   要保证这个认知过程能够运行并得出正确结论,关键是我们要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行路是为了取得经验。但是,人类寿命的“生也有涯”,注定了我们的经验和知识永远不会够用的“知也无涯”。每个人都可以反思一下,我们的物理学、化学、地理、文史、哲学、医药等知识处在什么水平?够我们平时应用的吗?所谓专家也不过就是某类信息存储较常人多些而已。现代科学仅仅发展了几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就是个婴儿,未知领域比已知领域不知要大上几多倍。所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会感觉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那么的缺乏。有许多东西,真的没见过!也真的不知道!
   人类的思维是用语言词汇为载体工具的,而每个词汇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成为了某个事物的代号。比如“碗”字,就代表了可以盛饭的器皿。但是,许多词汇距离它所代表的事物的距离太远,模糊不准确,有许多“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比如,我们永远也不能只用语言就描述出“甜”是什么滋味感觉,而必须要给你一块糖吃,才能说明白;我们如果要描述绿色,还会用到草绿、苹果绿、墨绿等等借代比喻,不然我们也不能仅用语言就描述清楚。我们可以想想,用这种说不清楚事物和感觉的语言来思考,肯定会出现很多,想不清楚,想不明白的问题!
   我们有很多“觉得”明白了的时候,其实是不自觉的利用“脑补”的恶习制造的“想当然”的状态。比如,我们看到地上有个钱包,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哪位不小心掉的,岂不知还有的是骗子放地上来实施诈骗的钓饵;办公室里有两位同事正在小声说话,看见我们进去戛然而止,我们又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在背后议论我们。《吕氏春秋》里著名的“疑邻盗斧”,怎么看怎么像的典故,足以说明在人类思维方式中,这个惯性强大、串习熟练、根深蒂固、日用不知的认知恶习是多么的历史悠久和普及广泛啊!
   我们的理性思维部分的缺陷明显,一是经验和知识严重不足,有很多知识领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基本是空白、是科盲:二是我们赖以进行思维的语言工具,有很大一部分是含混的、不精确的,是代表不了事物真相的,用这种模糊的语言载体思维的结果,也必然是有误差、不真实的;三是思维方式的主观性,使我们不能每件事情都那么按照程序按部就班的分析判断一遍,因而,惯性的“想当然”、“我以为”等等粗暴的认知习惯就造成了许多刚愎自用、顽固不化的花岗岩脑袋。所以说,我们的理性思维过程也是内存少、根基差、错谬百出、冥顽不灵的。我们所谓的聪明人和智慧者,真的是矬子里拔出来的,信息量只是“比较”多一点而已,所以才有了近些年人们对“砖家”和“叫兽”的调侃。
   最后说情绪对我们感知过程的影响。情绪,大体分类只有两种,一是“爱”,一是“恨”,根据轻重程度不同大致可以细化归类为,“爱”的一类有;中意、好感、喜欢、热爱、迷恋、爱欲等等;“恨”的一类有:抵触、厌烦、嫌弃、憎恶、怨恨、恼怒等等。情绪既可以随时在感知中产生,也可以作为记忆存贮再参与感知活动。比如我们对某人做的某件事感觉憎恶,若干年后,事情也许忘记了,但是再见此人仍然感觉怨恨,这就是情绪记忆;人们普遍见到蛇类会感觉恐惧厌恶,有人说这是人类世世代代共有的情绪记忆,很有道理。
   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判断呢?最明显的“冲动是魔鬼”,是指极端情绪泯灭了理智的疯狂状态,那是特殊的、小概率事件;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迁怒”的体验。比如找领导请求件什么事情,遇到高兴时,答应的可能性就大,当领导烦躁时我们碰钉子的机会就多;说有位交警早起因为牙刷牙膏小事被老婆骂了,这一天从他站岗的路口经过的车辆违章罚款扣分就会多出许多,轻微的违章平时就睁眼闭眼转身抬头看不见了,而这一天因为需要情绪发泄,所以就“迁怒”了很多人,而被“迁怒”的人呢,领导回去“迁怒”下属,售货员回去“迁怒”顾客……,就像石头投入水中,“迁怒”的涟漪就在这个路口小圈套大圈滴扩散了出去。这就是负面情绪干扰认知的现象。
   相反的呢,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了,许多狂热的追星族就是这样,由喜欢到迷恋,甚至到爱欲,小则可以追捧尖叫,大则可以要死要活,许多歌星也利用这点,保密自己的婚姻家庭,给追星族留下满足欲望的想象空间,努力扮成“大众情人”,来达到商业目的。这就是爱欲干扰认知的典型表现。
   我们就是“性情中人”,每天不是喜欢,就是讨厌;不是高兴,就是生气;不是兴高采烈,就是抑郁寡欢;不是欲望索取,就是排斥拒绝。我们很难有控制情绪波动的主观觉悟和理性自觉,我们也没有控制情绪波动的方法和力量。我们大多时候是被情绪牵着走的。所以,我们大多时候的认知活动都是被情绪左右的,都是偏离了理智轨道的,也都是与事实真相隔了一层情绪的幔纱。结论是大情绪造成大干扰,小情绪带来小误差。
   古人夸赞某个人物“喜怒不形于色”。一是说心胸宽广,城府很深,二是我们现在说的“情商”很高,情绪管理到位。正是因为情绪很难管理,所以孔圣人才夸赞颜回是“不迁怒,不贰过”的贤人;林则徐知道自己性格刚强易怒,所以把座右铭“制怒”二字挂在墙上,时时警醒自己;北宋程颐说,“灭私欲则天理明”更是揭示了控制情绪对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理学的最高追求目的。
   总之,人们的感知过程,处处充满了干扰和陷阱,从感官到理智,再到情绪,都有出现误差误判的可能性。我们应该一方面要时时谨慎精心地进行感知活动,尽量回避各种缺陷和干扰,设法培育训练和借助仪器等外力提高我们的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知道已存储的经验和知识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也不高,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认知态度,精确保持“自信”的状态,切莫再蹈“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和“固步自封”“刚愎自用”的感知陷阱。多多学习知识,自觉控制情绪,使我们的感知能力不断提高增强。

共 52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当今社会,“自以为是”的人不少。经常见有的人,不顺应社会潮流,不切合实际地对一些人或事妄加评论。在得不到认可时,便会恼羞成怒,与人争吵,谩骂别人,甚至大动干戈,造成及严重的后果。“自以为是”,属于人心浮躁,属于主观意识太强,只凭感知下结论,是知识与修养不够造成的。究其原因,缺乏信仰,缺少知识。孔圣人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人要以谦卑为怀,多去尊重别人,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稳定的情绪,去客观地去评判一些事物、一些人,就会少一些“自以为是”。那么,就不会为一点小事争论不休,就不会动不动怒发冲冠了。作者就“自以为是”,做了深入的剖析,文字浅显易懂,道理却极为深刻,并得出结论:知识浅薄,情商太低,不够谦逊。也告诫读者,多学习知识,学会控制情绪,提高自身的感知力。此篇美文,立意深远,主题丰满,语句凝练,知识性强,令人深思,具有教育意义。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2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8-06-24 19:05:41
  要克服“自以为是”,必须加强学习,学会控制情绪,提高个人修养。
   一篇具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美文。感谢作者的分享,问好,祝福夏安!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8-06-24 23:27:19
  感谢编辑老师大热天的辛苦编辑点评,感谢!祝福夏日安康!
2 楼        文友:康心        2018-06-30 22:15:45
  是啊,自以为是的毛病还真难克服。只有先把心修理谦虚一些吧。不然出口就自以为是了,还不知道错了呢。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2 楼        文友:和气致祥        2018-07-03 16:00:21
  根深蒂固的毛病,很难自知,所以,也很难改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