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古韵今弹】走遍建昌——辽西第一党小组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走遍建昌——辽西第一党小组


作者:歌休 童生,72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74发表时间:2018-06-25 14:59:53

建昌县要路沟乡南部与河北省的青龙县接壤,两省交界处横亘着绵延的大山,山峰陡峭,怪石嶙峋,树木茂密,林下泉水叮当,这座山有个独特的名字,叫老皇城。
   一九四二年七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派遣,由中共十三地委和八路军第十三军分区组成的武装工作队进入辽西秘密开辟抗日工作。十二团一营副营长马骥率部由青龙的木头凳翻山来到建昌境内的要路沟、新开岭一带,在要路沟的大英沟屯发展了建昌本地的第一位党员——刘进元,并在小英沟建立了辽西第一个党小组。
   九月初秋的一天,我骑上摩托车向要路沟出发,轻车熟路,凉风习习,五十公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路上正逢碱厂乡是集,我在集市上买了一斤白色的黄瓜,午饭不知到哪里去吃,黄瓜既解渴又能充饥。
   要路沟乡政府所在地的西山坡上建有烈士陵园,纪念碑高高矗立,安葬在这里的全是无名的烈士。陵园的北面生长着一棵树龄约三百年的古松,树干短而粗壮,树冠庞大,枝叶茂盛,生机勃勃。
   大英沟位于接近老皇城的偏僻山沟里,我来之前向人询问了大致的方位,具体的路还得边走边打听。我在要路沟略作休息,吸一支烟,喝足了水,检查摩托车,人和车都一切正常,亟待出发。
   从要路沟向西过岭是平房子村,平房子夹在两岭之间的沟底,向西再过个大岭便是老大杖子乡了。平房子往南有平坦的水泥路,我觉得这就应该是通往大英沟的路,沿路向南行进,两旁是低矮起伏的土山岗,田垄纵横交错,种着小米、玉米和高粱,庄稼长势良好,谷子磨成粮食便是小米,小米饭养育了这里勤劳朴实人们,小米饭也曾为八路军武工队补充了体能和信心,要路沟小米是建昌的土特产之一。
   一路上很少见到人,到了一个村子,我去商店打听路,女店主告诉我说:“你走错路了!”原来去大英沟应该从要路沟向南,经吴坤杖子再向西南方向走,这里是张台子村,从这里翻过东面的山梁,就是吴坤杖子,路很不好走。
   路就是人走出来的,只要有路我就能过去。
   夏日的山野,空旷燥热,蓝天低垂,微风吹过,谷子叶沙沙作响,草丛里的虫子拼命地鸣叫着,山岗上的松林幽静森然,蒸发出松树特有的浓郁香气,摩托车声惊起一只野兔,三窜两窜,转眼消失在树林深处。
   田间的土路有很多分岔,我不时地停车判断方向,以免南辕北辙。到了一个村子,村头有一年轻的女子领孩子玩,我向她问路,她只告诉我这村子叫天桥子,问及其他的,一概不知,神情冷漠,与亮丽的衣着极不相称,我只好悻悻的继续前行。
   在乡下,最不用担心事情就是问路,走了不远,遇一推单轮车的老头,戴一顶红色的帽子。我停车跟他打招呼,他也把车停下,我俩唠了起来。
   老头对武工队知道得颇多,他说,当初八路军从青龙就来了两个人,白天走村串屯,装作是买旱烟,晚上在小英沟的山洞里住,刘进元是放羊的,最先跟他们有了接触,刘进元见他俩吃炒米摘野果,喝山泉水,自己带午饭偶尔也带出他俩的份,一来二去的便加入了共产党,两人在山里呆了一个多月,又来了五六个人,经刘进元引荐,发展了李春芳等更多的人入党,小英沟只有李春芳家一户人家,他们便住在李家。打跑了日本鬼子,刘进元、李春芳仍然留在村里务农,刘进元解放后没几年就去世了。
   老头的爷爷也是放羊的,跟刘进元非常熟悉,这些都是他爷爷对他讲的。老头年轻时也放过羊,在山沟里亲眼见过死人的骷髅,骷髅上还插着烂了的刺刀残片。
   老头姓李,叫李长明,七十岁,天桥子屯人,他是卖梨的,车上装着满满一篓早熟梨。
   我按照李老头指点的路线不紧不慢地骑行,一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乡村景色。到了一个岔道口,对面过来一辆摩托车,一个小伙子带着一位中年妇女,我停下车想向他确认一下是否走这条路,小伙子说:“跟我走,我就是大英沟的!”
   小伙子骑的很快,我尾随着他,穿过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过长势良好的谷子地。走进山里,天蓝云白,青山苍翠,松林茂密,平整的水泥路面随山势盘旋,曲折多弯,时起时伏,宛如一条丢弃在山谷里的白色的带子。行在高处时四处张望,但见山谷纵横,沟深林茂,眼看着前边山梁上的路近在咫尺,要七拐八拐才能到达。
   小伙子把我带到一个山谷里的村落,停下车,告诉我这里就是大英沟。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四面山岗环绕,十几幢陈旧的房舍零散地建在稍高处,沟底一线溪水似淌非淌,火红冠子的公鸡母鸡趴在树丛的阴凉处,静谧祥和,普普通通,这便是大英沟,英雄的大英沟!
  
   路边有一个四十左右岁的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来玩的,来看看辽西第一党小组旧址。他仔细地打量着我,说:“你也没带照相机呀?”我拍了拍鼓鼓的斜挎包,说:“在这里。”他所说的相机一定是指长镜头的单反相机,而我包里装的是不及巴掌大的索尼傻瓜,挎包鼓鼓是还装着黄瓜和水。
   他很好奇地问:“你拍的能上电视么?要是能上电视,我领你去老皇城,那里的风景才好呢!有奇石古树还有山泉水。我不要钱,白领你去。”
   我老实地回答说,不能上电视。我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老皇城。
   大英沟向西翻道梁就是小英沟,梁上正在用混凝土浇筑路面,路宽足有四米,路边砖砌的路碑上写着大大的红字“辽西第一党小组路”。因为正在施工,我只好把摩托车停在路边,步行前往。
   梁顶的宽阔处有新修建的停车场,场边的白墙上写有第一党小组发展简介,只是静悄悄的不见车和人,俯首望谷底,一幢黑瓦的房子座落在树林中。
   下谷底的人行小道也是新修的,陡峭处是条石铺成的台阶,平缓处是淡绿色小块青石板拼成路面,清爽干净,慢步下到谷底,路旁立有市级保护文物的石碑,还有一盘碾子,保存完好,尚能使用,碾盘和碾轱辘都至少有千斤重,不知当初是如何搬运到这里的。
   小英沟只有李春芳家一户人家,党小组旧址就是组长李春芳故居。歪歪扭扭的石头墙围成的小院,树枝扎成的栅栏门,三大间瓦房,很小的北窗,石墙上新抹的泥,木质的房门锁着,门上方的房檐下挂着崭新的木牌,写着“辽西第一党小组旧址”,门的左右各有一牌子,左边的印着鲜红的党旗,右边的是红底白字的入党誓词。我从门缝向内张望,两边的屋子是炕,炕上铺着高粱秸编的炕席,中间的堂屋有两个锅台,收拾的干干净净。
   一九四二年夏天,冀东军区八路军武工队的李明秋、周平东、韩老四、曹庆云等人来到要路沟一带秘密活动,贫苦农民刘进元毅然投身革命,经木头凳区区长李明秋和助理员周平东介绍,同年八月三十一日,刘进元在山林中举行了庄严的入党仪式。经刘进元的引荐,又发展了李春芳等人加入共产党,十一月中旬,中共凌(源)青(龙)绥(中)联合县工委在李春芳家秘密召集党员会议,宣布成立英沟党小组,齐兰任小组长,有党员刘进元、李春芳、樊恩、李青、樊振贵、徐福、张万余等七人,一九四三年春节后,由李春芳担任小组长。
   辽西的抗日烽火从此在这里点燃,渐成燎原之势。李春芳、刘进元以及其他党小组成员昼伏夜出,冒着生命危险,躲避日伪军的搜索,为武工队传递消息,四处筹集粮食和鞋,再翻山越岭把买的粮食扛回到山里。
   抗日胜利后,刘进元、李春芳等党员仍旧在家务农,刘进元一九五一年病逝,终年六十三岁,李春芳一九六四年病逝,终年七十七岁。
   在旅游业如同肥皂泡一般发展的今天,这座辽西第一党小组旧址只有我一个人在游览,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名山大川,千篇一律的繁闹都市,没人欣赏偏僻山沟里的一幢陈旧房屋,尽管被人忽略,它依然散发着无尽的光辉。
   在要路沟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有着数不尽的平民百姓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了驱除倭虐,为了穷人翻身做主,默默的不遗余力的奉献了无穷的力量。还有着无数从关内来的革命先烈,为了东北人民的解放,血洒这一方热土,英魂和身躯永远留在了这里,想想要路沟烈士陵园的那些无名烈士墓,他们甚至连姓名都没能留下。
   要路沟的每一个普通的村庄都有着辉煌的历史,河南村大杖子屯张庆芝家曾是热东军分区司令员丁盛的办公处,彭真曾在这里住宿过,建国后丁盛曾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广东省委书记。河南村于家大院曾是热东地委驻地,土金塔村的王桐家曾是热东地委书记王国权的办公处,建国后王国权曾担任民政部常务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王杖子村曾是热东军分区驻地,洪杖子村刘玉昆家曾是热东专署专员仇友文的办事处,建国后,仇友文曾任辽宁省常务副省长、党组书记。要路沟的天命寺曾是热东军分区教导营、供给处、被服厂、热辽中学旧址。简陋的房屋就是运筹帷幄的心脏,多少的战略战术在这里酝酿成型,多少的英明决策在这里果断下达。
   离大英沟不远的吴坤杖子村水泉屯是辽西的母亲河——大凌河的发源地,日夜默默流淌的大凌河水铭记了过往的一切,屈辱与成功,发展和繁荣。
  
  

共 34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次作者带我们到了辽西第一党小组成立的地方:大、小英沟村。仍旧是平实的叙述,也还是亲身的体验,带我们进入了在今天似乎仍旧没有多少变化的古老村落,尽管“辽西的抗日烽火从此在这里点燃,渐成燎原之势。”但现在的人们似乎“趋之若鹜的是名山大川,千篇一律的繁闹都市”。作者用自己眼睛看到的景色作为支撑,讲述了已经成为历史的“普通的”英雄故事,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力量。【风之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