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秋收(散文)

精品 【菊韵】秋收(散文)


作者:垂拱而治 童生,53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58发表时间:2018-06-28 09:34:28

【菊韵】秋收(散文) 金秋十月,乡下的庄家熟了,韩家酄村的空气里弥漫着五谷杂粮的味道、瓜果李桃的味道和鱼虾蟹的腥鲜味道。
   村西的稻田地已经放干了水,稻穗籽粒饱满地垂下了头,似是猜出了将被收割的命运,而那么无精打采的样子。
   村东那片低洼地种着以“红眼蛇”、“瞎八斗”、“散穗粘”为当家品种的大高粱,高粱穗已经红透了,冉冉的像举着一片火炬。由于它抗洪涝、耐盐碱,村人都爱昵地称它为“海里站”。
   村南头种着一片玉米地,品种有“红灯笼”、“白马牙”、“二流子”。这是第二茬了,第一茬早已掰下来卖给城里人煮着吃了。这茬玉米是农民们打成渣子留作自己熬粥吃的。
   玉米地的棋与棋之间还套种着大豆和爬豆,豆角已经熟透,有的都咧开了嘴儿,晌午的太阳一照射,就听到啪啪地炸角蹦豆儿的声响,农人们把黄豆叫作“兔眼儿”;把爬豆叫作“大红袍”或“花腰”。
   村北是块瓜地,甜瓜的品种有“白沙蜜”、“顶皮红”和“桑儿青”;西瓜的品种有“楚霸王”和“大花皮”两种。这是错季的晚瓜,瓜农们已经开始张了着卖上了,每天都有瓜贩子开着“三马子”前来收购。
   卢老歪在他家后院的河坡上种了一溜冬瓜,冬瓜秧爬得满坡都是,冬瓜大得如“拗柱”般,吃不饱就抱不动。
   芦花家在院子里种了几颗倭瓜秧,倭瓜秧顺着墙往高爬,爬到了倒座的房顶上,结了一房顶圆圆的倭瓜,倭瓜黄得铜灿灿的,大的摘下来可以供小媳妇们当蒲墩儿坐,号称“小磨盘”。当然,倭瓜是用来插渣粥吃的,那是又甜又香啊!
   肥肥壮壮的鱼儿们都静静地浮上了水面,几天来,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一些异样,总有一些背着氧气瓶的车辆开过来,从车上下来的陌生人跟主人连比画再说些什么,好像是在啦价钱;蟹儿们腆着满子儿的大肚子都晃晃悠悠地从水里爬上了岸,它们咕咕嚷嚷地聚在一起,互相谈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虾儿们惊恐了,它们一批批跃出水面一尺多高,好像要把这些新奇和茫然看个透。
   孰知,一张大网就要撒下,就要把它们卖给鱼贩子们,交到鱼市上去了。
   丰收在望,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民们,人人脸上都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这天,种稻人家的老人和孩子们都起了个大早,背着皮包、抱着麻袋来到了他们的稻田地头上。孩子们追逐着逮蚂蚱砸鸟儿,老人们坐在田埂儿上吧哒着老旱烟,看着一辆辆收割机在田里给他们收割熟透的稻谷。
   如今他们再也不用猫腰撅臀的用镰刀割稻了,再也不用拿脱粒机打稻了,再也不用折腾十天半月把人累成散架了。他们在地头儿上坐着唠着嗑,几袋烟的工夫就把几十亩的稻谷收割完成了。收割机直接把稻谷粒子吸进肚子里,然后吐到农民的麻袋里去。农民们也不用把稻谷拉回家去,早就有稻谷加工厂的老板和粮贩子们开着卡车、三马子车砍价来了。他们加工成大米后,挂上招牌,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只要农民们感觉价钱合适,在地头儿上就直接做了交易,他们能够交换成一大皮包现金,承包大户们甚至能够换成一鱼鳞袋的钱,直接把钱背回家。
   董大爷家除了承包了虾池外,还承包了一百亩的稻田地。昨天出虾背回半鱼鳞袋子钱,今天割稻又背回半鱼鳞袋子钱,把两袋子钱倒在炕上一摊,老俩口坐在炕上开始数,数过来数过去总也没数出准数,俩人数的总是两个结果,自个记着自个的吧,前后也都不一样,数累了就躺在钱上睡一觉,醒了再接着数。“他娘的,咋总也数不完呢?”董大爷不耐烦地憋不住骂了一句,把钱一推,逗得老伴哈哈哈地乐了个仰巴叉。
   董大爷一家早就进了小康,儿子大学毕业留在了北京,女儿在挪威安了家,俩孩子非常优秀,买房也没花上他们多少钱,老两口挣这么多的钱也没派上大用场,钱多了反而睡不好觉。老两口躺在炕上枕着钱纳闷,这年头,钱咋能让咱们这么老魔咔嚓眼的主儿、数不过数来的主儿挣来呢?俺祖宗三代都是雇农,你们家是佃户,要不是解放,要不是分了地,要不是跟着党走社会主义这条道,咱们家还不知道给哪扛活呢?老伴儿嘻嘻地也越发地兴奋了,要不咱们给人点儿呗,我兄弟家那个老二日子过得紧巴。老头子一听,快拉倒吧!他游手好闲,荒着地不种,整日玩牌喝酒,我就是把钱烧了也不能给这样的二流子、败家子儿,把你们老李家的脸都丢尽了。老伴儿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老伴儿又说:“对,给宋秃子家点儿,老两口子老年丧子,没儿没女的怪可怜的。”董大爷听了沉默了会儿说:“倒是,不过他们老两口子都有低保,七十多了还开上工资了,区里还有包他们的单位,他们的地还流转给了他们的侄子,一年也收入两三万的,给他们钱也没处花诶?!”老两口发愁喽......
   眼巴前儿最让老两口子发愁的是数不过钱来,怎么着也得知道个数啊,不然真成了二百五了。卖虾、卖稻谷,都是买家和旁边的人帮着算的账,稀里糊涂就把钱背回来了,哈哈。让自己的内侄来数,信不过他,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请邻居家的人来数等于露富,传出去更不好。等着孩子们回来数,那还不猴年马月的事?过年都没准回不回来。这可咋好哎!愁坏了老两口子。最后,还是董大爷提出,请工作队的人来数,他们是公家人,在村子干了好多实事儿。他们还没架子,好说话,嘴也严,不至于说出去。对,就这么办!老两口拿定了主意。
   第二天的下午,董大爷在村委会找到了我们,偷偷跟我说明了来意。我会心地一笑,当即派小曹和贵东前往董大爷家。小曹和贵东把整钱和零钱分开,把一百元的、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以下的分开,一万元捆一捆儿。三十分钟就数完了,共计五十一万八千九百七十六块整。小曹和贵东回来替老人传话,说董大爷想向社会捐点款,若哪嘎达受了灾一定要告送他,他相信咱们。董大爷的想法令人感动。
   我们下乡快一年了,我知道韩家酄村地多水多,生态环境好,村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不会落伍。然而,现在村里缺少年轻一代,年轻人都不下地干活,下地的都是四十五岁以上的人,五六十岁的是主力。年轻人都选择到企业打工,在城里安家,在城里没楼房就说不上媳妇,农业后继无人。这也是全国农村的一个现实缩影,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像韩家酄这样的美丽乡村即将消失,也许再过二三十年,韩家酄村就真的不存在了,我很为之惋惜!望着家家缕缕炊烟,我有点怅然若失,也许我们也快要离开村里的缘故吧,内心总是生出一股子一股子的恋恋不舍的失落情绪。
   一阵锣鼓声打断了我的思绪,这是村里的农家女秧歌队开始活动了。这是我们来到村里后,给这个秧歌队命的名,并请区文化馆的舞蹈老师对她们进行了培训,她们有热情、爱运动,晚饭后就会自发地来到村委会的广场上扭秧歌,放纵性情、放纵丰收的幸福。村里的男女老少,听到这鼓点声就会走出家门聚集到这里跟着扭,扭不动的老人们会带着小板凳来看热闹,他们凑在一起评论着这家媳妇、那家娘们儿的扭姿,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我们工作队也会加入到扭秧歌的人流之中,用优美的舞姿舞进村民们的情感里,舞出丰收的喜悦和幸福的新气象。

共 27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欣赏!点赞!富有真情生活的散文!我很喜欢!秋收了,高兴;丰收了,高兴!劳动有成果了,高兴!为大家做好事,做善事了,高兴。好一幅喜悦的图画。散文精彩,诗意浓浓!开头一句,总揽全文,起句不凡,结尾升华喜悦,照应严谨。中间内涵丰富,记叙生动细腻。结构完美,主题积极!鼎力推荐大家欣赏!感谢来稿!期待精彩!【编辑:黄金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30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06-28 09:35:12
  一篇来自生活的美文!大家来欣赏!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唐柳        2018-06-28 10:13:11
  很接地气的一篇散文,赞一个。
携文字之精华,震男儿之雄风
3 楼        文友:宇宙        2018-06-28 11:20:53
  乡土信息浓厚,文笔自然洒脱,很美
4 楼        文友:垂拱而治        2018-06-29 09:15:37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给予的评价,对我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谢谢!
5 楼        文友:青涩治愈        2018-07-04 09:54:24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丰收的喜悦自然不言而喻,很接地气的一篇美文,拜读学习了,问好老师夏琪
文风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