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达夫弄1号(散文)

精品 【流年】达夫弄1号(散文)


作者:干亚群 童生,93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3发表时间:2018-07-07 13:21:40

【流年】达夫弄1号(散文) 小院坐北朝南,白墙黛瓦,三开间的二层木结构楼房,不算气派,但,也绝不是一般的住房,符合郁达夫先生当时的家境,也与郁达夫先生身上的儒雅气质相得益彰。小院依山临水,山是鹳山,水是富春江水。山名与水名,我并不陌生,早在郁达夫先生的文字中所熟稔。它们在先生的文字里长了年岁,而且将比我们任何人都会年长。这点,我确信无疑。
   也许因为雨天,小院前的广场上空无一人,这份寂寥,倒也贴近我此刻瞻仰的心情。我静静地站在墙门外,很长时间,我的目光落在从院子里探出身来的树上。在院子里栽树是江南人家的习惯。在这样简朴而不失雅致的院落里栽树种花,想必百年前也是如此。只是树身很年轻,乌青的枝杈蓬蓬勃勃,与门墙上的“郁达夫故居”似乎不像匹配。
   那年我还不到二十岁,成为镇上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乡村医生。替病人看病之余,我唯一的爱好是写作与读书。我读的书都是中途在县城转车时抓住空隙去新华书店里买的。书店离车站不远,也就十来分钟。那时的书是隔着玻璃柜子的,需要营业员帮忙,你才可以摸到书。虽然允许你有选择买与不买的权利,但营业员的眼睛一直盯着你,你不下结论,他的目光是不会离开的。如果你看的时间长了,或者他帮你拿书的次数超过三次,他的情绪会不够积极。所以,我总是尽量一次性完成购书的内容。再说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容我多加选择。
   有一次,我用手指指点书柜上的一本书,我要的是《许地山散文集》,结果营业员拿给我的是旁边一本――《郁达夫散文集》,我想纠正一下,那位营业员已经把书放到了我眼前,然后用寡淡的表情看着我。也许被营业员的神情所压制,我不敢再换,便掏钱买了下来。
   在颠簸的路途上,我读着郁达夫先生的散文。他在文中一点都不避讳自己内心深处的一切,无论是恶念,还是善意,他都愿意诉诸笔尖。他的苦闷与愁绪,和扑簌簌流下来的泪滴,通过文字的方式传达到我的情绪里,于是,我也扑索扑索。他的伤感与苦闷,形式跟我是不一样的,但那种飘零的感觉,那种无处可栖的孤独,我认为自己跟他很接近。
   从此,我开始喜欢郁达夫先生的文字,只要是他的书,见一本买一本。不管里面的文章重不重复,只要是新版本都会掏钱买下来。我收集着他的书,酷爱着他的文章,一篇一篇地读,认真摘抄书中的文字,还一大段一大段地背。我背《钓台的春昼》,也默写《故都的秋》。那时我盼望下雨,因为一下雨,医院里就很静,要不是急诊,病人一般也不会到医院里来。我觉得看他的书最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宁静,摒弃所有的杂念,跟随他的文字体味他心灵深处的快乐与彷徨。欢悦着他的欢悦,也忧伤着他的忧伤。阅读郁达夫先生的书,我真的很用心,也很用功,有热爱之心,又有敬畏之情。
   我慢慢转过身,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铜像。毫无疑问,那是郁达夫先生的铜像。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座铜像时是在江边,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偏差的话,那时的故居应该靠近江边,后面是一座山。铜像中的郁达夫是那么的年轻,手执书卷,目光遥远。
   铜像中的郁达夫是坐着的。这样的坐式铜像非常契合我心意。纵观郁达夫一生的命运,让他安静地坐着,似乎暗含某种希冀与祝愿。他的一生似乎始终处于飘零的状态,奔波在外面,有为生计的需要,也有出于对事业的追求,他从一个大学调到另一个大学,由一个地方的结束到另一个地方的开始。无论是他的工作,还是情感,好像总是找不到支点。他自己也把这种飘泊的感觉写进文章中,尤其是他的散文与诗词里,只要稍加体味,总是能感受他灵魂深处的孤独与无助。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圆满的人,你是无法体会萦绕在他心头上的愁绪,自然,你也不太会喜欢他的文字。他的文字好似一盘苦菜,对于不喜欢苦味,或者习惯于甜味与辣味的人来说,是很难喜欢的。
   小院内花木扶疏,洁净雅致,有果树,也有花草。刚才我看到的那棵年轻的树,原来是樱桃树,旁边还有一棵是香泡树。自然,冬天是看不到果实的。花草丛里有一块矮小的石碑,上面写着几行字,说是郁家祖上是几代儒医。无疑,种在园子里的那些花草不是一般的花草,而是中草药。我认识其中的一种――麦冬。其他的我一时叫不出名字来。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作为年轻的郁达夫学医自然是理所当然。只是,他的兴趣并不在这儿,他念了二年的医学后改读文科,这时他的文学才华开始展现。几年后他的小说《沉沦》发表。
   故居的中间是正厅,左边是厨房,右边则是一间小的起居室。如果不是正厅那张郁达夫先生的自画像,我还以为闯进了某个邻居家里。画像旁边有一对联:春风池沼鱼儿戏,暮雨楼台燕子飞。字体有些枯瘦,而且重心意右欲左,似乎暗含了他人生的飘忽不定,以及犹豫不决的矛盾。左墙上挂着一幅鲁迅的亲手书:“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落款是“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耳熟能详,似乎始识诗词便知此句。而对“达夫赏饭”却是不知为不知。说起来“达夫赏饭”还是一段民国风雅旧事。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先生因长兄任江苏高等法院上海刑庭庭长,宴请鲁迅、柳亚子等名流。饭局散时,郁达夫拿出一副素绢,请大家题词留念。鲁迅当场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半年后鲁迅又写出这首七律,并拟以《自嘲》。郁达夫先生也有唱和:醒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氓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后来印证俩人的人生果真是一个彷徨,一个呐喊。
   小楼里的一些陈设时时提醒我,这儿居住的除了那位像男人一样操守家事的寡母和整日开合着嘴巴念佛念经的祖母,还有翠花和孙荃。“在我孤独的童年里,日日和我在一处,有时候也讲些故事给我听,有时候也因我脾气的古怪而和我闹,可是结果终究是非常疼爱我的,却是那一位忠心的使婢翠花……”可以想像在郁达夫先生孤独的童年里这位翠花曾经给予了他怎样一种爱。大灶旁、米柜上等好几处提示牌上的文字是摘自郁达夫先生的文章,如翠花在厨下收拾食器,翠花晚上睡在米柜上,等等。孙荃是郁达夫先生的第一任妻子,能识字断文,有才情,俩人曾有诗集出版。只是对于这位妻子,郁达夫先生始终缺少一份激情。不知道这是不是冥冥之中的劫数,郁达夫先生两处故居的楼名都不太吉祥,与孙荃的新房是“夕阳楼”,与王映霞一起居住的是“风雨茅庐”。跟孙荃并没有相伴到夕阳红,与王映霞也没有风雨同舟。
   或许应了心理学家的说法,出现在童年生活的那些人会影响他一生。郁达夫的童年生活中似乎男性这个角色是空缺的,三岁父亲去世,还没长大,俩位兄长早早离家去很远的书塾念书。“只有孤儿寡母的人家,受邻居亲戚们的一点欺凌,是免不了的……”家里的田地被盗,堆在乡下的租谷等被窃去,身兼父职的寡母自然要争夺,但也有失败的时候,年幼的郁达夫眼看着日渐败落下去的家境,除了跟着母亲一起哭外什么事也做不了。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这跟他凄惶的童年是有很大关系的。以至于成人后的郁达夫先生,他的泪点似乎一直挂着,似乎这是他的一个精神胎记。
   站在二楼的屋檐下,我看到了郁达夫先生的“背影”,他还是坐在那儿,身着长袍,侧着身,想必是注视着滔滔富春江水,“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从哪里来,上哪里去……远看天和地以及淡淡的青山,心里就莫名其妙地起了一种渴望与愁思……”年幼的他无论如何是想不到那些船只会像是他的人生,一次次远行,又一次次地回来,带着离别的伤感和对前程未知的恍惚不安,也带着游子漂泊的苦闷与对生计的奔波之倦。
   走出小院时,我回望了一下,门墙上写着“达夫弄1号”。假如,郁达夫先生地下有知,他会感到欣慰,因为这个名牌号让一生郁郁孤行的他,永远留在了故乡。

共 31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瞻仰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故居的游记,写出了作者对作家文字与灵魂的别样情怀。作者由郁达夫故居的外观入笔,那些熟稔的感觉来源于作者对作家文字的熟悉,从而自然引出作者年轻时代走近郁达夫文字的渊源,写出了作者对其文字的热爱与敬畏,之后自然导入对郁达夫铜像外观的描绘,引出对郁达夫人生旅程的了解以及对其精神世界与灵魂的探究。院落的布局,楼内的陈设,作者一一道来,并将个人的观感与独到的体味分享与读者,让读者追随作者的视线和思想去更进一步认识这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去了解他孤独凄惶的童年,飘零奔波的一生。作者将参观所见与郁达夫先生的文字、趣闻以及自己对作家灵魂的独特认识巧妙融合,不仅立体鲜活了历史人物的形象,更丰盈了那座历经风雨的作家故居的内涵,一改通常游记的枯燥乏味之感,带给读者更深刻的体味。佳作,荐阅!【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09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8-07-07 13:24:01
  感谢干亚群老师的分享。遥祝写作愉快,美文不断!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