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西风】白沙黄草碧云天 (小说)

编辑推荐 【西风】白沙黄草碧云天 (小说)


作者:杜逍遥 秀才,1640.5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5发表时间:2018-07-07 19:09:28
摘要:写出了一个乱离时代女子的情感轨迹。


   文姬感到既惊喜又痛苦。此时,她心里就像倒了一只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是该高兴得跳起来,还是该趴在地上痛哭?是该在孩子们面前流露出欣喜的表情,还是对着孩子露出一副沮丧的神情?她望望天空,草原上的太阳还没有落,只见西天上一轮圆圆日头正慢慢向沙漠深处移动,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草地变成一片金黄。
   秋天已经到了,离蒙古包不远处的鄂尔多斯河正幽咽着,似乎正弹奏着一曲涩瑟的琴弦。河两岸的青草也已经变得枯黄,上面游动着一群群瞟肥的匈奴马。马群像白云一样在草原上浮动。湛蓝的天空上悠闲地浮动着的白云,似乎完全不懂草原上的生生死死,离别忧伤,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太空里遨游。匈奴汉子赶马的吆喝声不时从远处传来,不时,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飘来一段段歌声:天似穹庐,茫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昨晚,就听见几个下人在咬耳朵,听不清在说什么。有的在用手比划着,有的在摇头叹息着。但只要她一走近,他们就立即停止了交谈,露出往日对她十分尊重的神情。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她才感到无比孤独。孤独是一条黑夜里的蛇,吐着红信子啃食她的心。在这大漠深处,周围都是黄沙白草,砾石块冰,都是些异样的面孔和装束,陌生的发音和词语,她时常赶到掉入了深渊,一团团寂寞重重地压抑着她。她夜里的梦都是沉重的,以至于她时常半夜里从梦中惊叫着醒来,让伺候她的女仆们感到不知所措。
   她记得她小时候无比快乐的往事。那时候的长安城多么繁荣,多么平静。一到天亮,都城的四扇铁门都一一打开,城外的百姓都涌了进来。有的朝拜天子,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城里做起来小买卖。真是车水马龙,热闹无比。要是碰上了节庆日或皇帝皇后的寿诞,整个长安就沸腾了,天子后宫,文武百官,普通百姓,都一起快乐,把一条渭水都搅欢了。河里的蛟龙都显得不安起来。
   要是到了春天,她的父亲会带着她和家人来到渭水北岸,搭起帐篷,一会儿在河岸的花柳丛里赏玩,一会儿在帐篷内给她讲解经书。她的父亲蔡邕可是当代的大儒,不仅书法技艺高超,也是朝廷的五经博士之一。她正听得津津有味,一只从诗经里飞出的蝴蝶朝她飞来,站在她的肩膀上,惹得弟弟们笑了起来。笑她将来桃花运浓,定会找一个百里挑一的郎君。她的脸上顿时桃花般起了云霞,父亲也捋着胡须呵呵大笑起来。热得周围的游人也驻足观看。渭水淙淙地流着,她们的欢笑也飞上了云霄。
   在父母怀里的时光都是短暂的,十五六岁文姬就出嫁了。她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到夫妇之乐,也还没有来得及明白什么是婚姻爱情的涵义,在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就离她而去埋首黄土了。她哭得自己也糊涂,世事弄人,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成天以泪洗面。过了三个月,她的父亲不得已才把她接回了家。
   回了家,却回不去自己豆蔻年华,回不了那愉悦的心情。她便跟着父亲学书(法),在朝廷的图书室石渠里浏览历朝历代的典籍,还不时在绢绸上写上几句盛行的乐府。失夫的痛苦也因此渐渐减弱了,艺术和文字带着她的灵魂飘升到一个新的地方,她似乎又要回到了自己的少女时代。
   一天夜里,大约是她父亲去世的第二年。一阵钝响,如一声巨雷响在长安城内。接着,又是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掠过。随后,就传来一阵阵鬼哭狼嚎的叫声。最后,她家的大门被撞开了。一对人马冲了进来,她还没有完全清醒,还没有来得及穿好衣服,她就被赶上了大街。寒冷的夜风像刀割一样向她扑来,一道道皮鞭向她飞来,她惊慌失措,像掉入了深渊,不明白这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黑暗遮住了一切,似乎只有死亡在等待着她。
   天渐渐亮了,她才看清自己和许多妇女一起走在长安城外的山路上。脚下是崎岖的黄泥小路,右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左边是长着尖刺的荆棘。天上正下着毛毛细雨,山风裹夹着冷雨向她们袭来。她不住地打着寒颤。妇女们前呼后拥,哭哭啼啼,喊爹叫娘。文姬抬头一望,看见几个匈奴兵簇拥着一个贵族模样的人向她走来。那个贵族模样的人向她射来一股刀剑似的目光,她心中一惊,她感到自己的命运也颤抖着。
   她的文雅模样早被一位匈奴贵族注意了,一打听,才知她是汉朝里大名的大儒蔡邕的女儿。作为俘虏,任何安排都是上帝的旨意。让你活命就是对你最大的仁慈。命运似乎对文姬太“幸运”了,她作了匈奴左贤王的王后。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极其幸运的。她不但“免除了死亡”,还被尊上了“人上人”,但也只有她,或是一个有知识的觉醒的她,才感觉到,她比一个普通的奴隶更奴隶。一个女奴比男俘虏承受着更大的痛苦和羞辱。而她的痛苦只是被华丽的服饰和车骑轻轻掩盖罢了。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月圆又缺的夜晚,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她都会向南伫望,想象着长安城的情景,想象渭水的模样,想象父亲坟前的青草,想象亲人的脸庞。可自己没有翅膀,无法飞跃大漠戈壁和高耸如云的阴山,无法渡过水势浩渺的北海和浊浪排空的黄河。况且她的身边总是少不了“伺候”她的仆人。他们没有刀剑,但他们那一双双眼睛就是最结实的绳索。她像一只关在笼中的鸟儿,不能去树林里唱歌,或去河边长叹一声。
   她还是唱出了一首歌。那是一首轻盈的母子之歌。草原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草原上的太阳落了又升,升了又落。她不知不觉在北海边度过了十三年。左贤王对她不错,还时常赏给她许多牛羊,给她建起了草原上最大最豪华的蒙古毡房。她要那些牛羊干什么?那些牛羊懂她的心思吗?在痛苦的夹缝里,她的一对儿女来到了草原,给她带来暂时的欢乐。儿子叫伊兀都,女儿叫萨腊丽。虽说他们的爹爹是匈奴人,可身上也流淌的是她的血脉。她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能把他们带回内地吗?要把他们永远地留在这亘古的高原上吗?她做梦都没有想过,她发誓也永远不要去想这个艰难的问题和抉择。
   那几个仆人还在窃窃私语,好像在谈论着重大的事件。她侧耳倾听,叽里呱啦,她哪听得懂半句?她来匈奴多年了,但她心底对匈奴语有着潜意识的拒绝,那声音,那词汇,都与她的心底冲突,她的心底留不下匈奴语的半点儿痕迹,只有左贤王问候她的一两句她才能听懂。一位汉朝仆人也劝她多学点匈奴语,并用“既来之则安之”的话来安慰她,可她总过不去那个坎儿,她始终觉得她是“抢”来的,不是“请”来的,她是奴隶身份,虽然她是“左贤王妃”。
   终于,一位执事官走进了帐篷,交给了她一封书信:
   上面是她熟悉的“蔡邕体”文字。
   大汉朝丞相曹操拜左贤王妃文姬:我现在是大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我的努力,天下已经太平,百姓已经安居乐业,只待文化文学上的进步。我与你父亲是要好的朋友,在朝廷里志趣相投,我很仰慕你父亲的文才,可惜不幸早逝。后又听说你沉没于沙漠,就一直寻找你下落,现在打听到你在左贤王处,我特意派了使臣,带上了五百金,一定要把你赎回来,一是让你高高兴兴地回到汉朝,二是国家给你了重要的职责,让你整理我们古代的典籍,不要因为战乱而毁了我们大汉的文明。请速南归。再拜。年月日。
   这时,左贤王也走进来了。他脸色铁青,没有说一句话,眼睛里充满了红丝,显然昨夜没有睡好。他来到文姬的床前,静静地站立着。左贤王是匈奴的一员大将,号称“匈奴雄鹰”,作战非常勇敢,敌人望风披靡,可对文姬却十分体贴,从不让文姬生气。可他无论怎么做,文姬似乎都不大高兴。他自己也感到惭愧,自己与她生活了十多年,一直没能走进她的心里。他时常想,要是她永远不离开这里该有多好啊,她是有那么多才华,多少匈奴贵族都羡慕我呢,要是她能辅助我,给我许多建议,治理好我的臣民,我在外多扩展我的土地和草原,说不定要不了几年,我就会征服右贤王,乃至整个蒙古高原的。到了那时,不是就有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吗?那我不就是成了一个大草原国家的国王吗?那你文姬不就是这个国家的王后吗?
   你再看看你的那个日思夜想的所谓的汉朝。自从那个叫刘邦的人算起,经过了无数代。总是老子当了皇帝,儿子再接着当皇帝。傻子瘫子瘸子都能当皇帝,这还能叫人服气吗?还说什么这是“天命”。我说这叫狗屁“天命”。这是玩弄权术和欺骗群众罢了。群众怎么不造反?皇位还保得住?幸亏一位文才出众德高望重的曹丞相出来了,此人可谓一代枭雄,才收拾了乱局,把许都建得跟你的长安一个模样。我也一直崇拜汉族文化,希望你能我们传授一点你们的先进文化,可曹丞相却要你回到汉朝,这怎不让我焦心!
   一阵喧闹打破了宁静,儿子伊兀都,女儿叫萨腊丽,冲到了文姬的床边,哥哥拉着文姬的左手,妹妹拉着右手,俩人哭得声嘶力竭,泪水湿透了衣衫。儿子眼圈红透了,哭道:“妈妈,不要去呀!”女儿眼睛像桃子,也哭道:“妈妈,不要丢下我呀!”
   文姬的头顶上似乎炸响了千万个雷。
   2018/6/13

共 34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讲述了“文姬归汉”历史故事的片段,以文姬得知大汉派使臣前往匈奴予接文姬回汉后的心理变化为题,描述了文姬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另一方面又对丈夫、儿女的不舍,此时的蔡文姬百感交集,矛盾重重,心情万分沉重。故事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流离失所,沦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对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生活的期盼。文章虽说选用了小说题材,但没有固定在小说的笔法,而是多用“她”的称谓,去做心理描写,可能是作者的习惯吧。感谢赐稿西风。 【编辑:海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7-07 21:04:13
  很典型的历史故事,情节非常感人!感谢赐稿!祝夏安!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2 楼        文友:衢四海        2018-07-08 20:43:55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把握,有一定难度。作者却描写逼真,游刃有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