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再见,说书人(散文)

精品 【流年】再见,说书人(散文)


作者:干亚群 童生,93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0发表时间:2018-07-09 11:10:23

【流年】再见,说书人(散文)
   以前,说书先生愿意到村里来。他们是穿长衫的。
   说书先生用自己的声音表演着一个个故事,把台下的听众带进前尘往事,在别人的悲欢离合里体会着各自的人生。
   村民找来四只“稻桶”,口朝下,拼成一个简易的台子,上面放一张桌。这是说书先生的舞台。说书先生的行头也简单,一把扇子,一块惊堂木,还加一块手帕。
   说书先生一脚站到竹椅上,再抬起一脚,站到了台子中间的桌前。这个动作是敏捷的。虽然旁边有人叉着手,想去扶他,但说书先生手一摆,脚一踩,身子早已到了台上。
   墙壁上顿时晃动起被放大了的奇形怪状的头影,底下还有一阵压抑着声响的骚动。
   说书人右手捏住长衫下摆,轻轻一甩,稳稳坐到椅子上。
   他目光炯炯,从台下的左角扫到右角,又由右角拉过来,一行一行地扫,似乎用镰刀割着一垄垄的麦子。
   底下的“麦子”一接触他的目光无不立起了腰,神情专注地迎合着台上说书人的目光。忽然,啪的一声,底下立刻静了下来,墙壁上的头影静立不动;又啪的一声,全场没有了一丁点儿杂音。如果谁不小心咳嗽一下,准会弄出一大堆声响,似乎咳嗽声东碰西撞。
   说书人挽了挽长衫的袖口,拿目光再次扫了一下全场,那神情有种清场的感觉,然后打开扇子,清清嗓子,张口说来。
   说书人是村里请来的。春种刚结束,夏耕还只是零零星星,村里派副队长、会计请说书人到村里说几场书,除了好酒好饭招待,还有一天两元的工钱。副队长与会计七弯八拐才请到说书人,然后欢天喜地地回村,那份自豪不亚于去县城拉回一车尿素。
   偶尔也有自己找上门来的。他在村口逮住我们中的一个,问队长家在哪里。我们自然很兴奋,外村人打听队长家在哪里,村里肯定会有大事,自然一个个抢着指点。抢不过的,赶紧领着他往队长家奔。那时,他穿的是四个兜的中山装,神情有些疲乏,声音也有些粗,似乎赶了五十多里路。
   很快,我们知道了那个人是说书先生。我们雀跃着赶到队长家,伸长脖子,躲在门外偷看说书先生。许是说书先生听到了我们的嘁嘁喳喳,回过头来,我们似乎被说书先生的目光刺了一下,整齐地缩回身子,然后,嘻嘻哈哈跑了。
   队长出来,手一挥,让我们回家告诉父母,晚上听说书。我们像领了圣旨一样,欢天喜地奔向家里,顺带还跟邻居传达消息。我们除了发布消息,还有一个任务,傍晚去仓库占位置。
   说书人一上台,还没开口,已有非凡的气场。老葛凑过去,悄悄对老周说,那气势比我们的领导大多了。老周跟着也凑过去,悄悄地说,没法比……他们两人说的领导是村里的王书记,此刻他正巴巴地坐台下第三排正中。这是王书记自己挑的,旁边自然是队长。王书记是个有心人,尤其模仿起领导来,入木三分。说话拿腔拿调,可以把一个屁大的通知念得跟讲话一样。坐位置也一样,上面领导来了他要坐在哪里,心里一清二楚。
   说书的时间、说书的内容都是跟队长商量好的。白天不行,只能在晚上,借一间最大的仓库。犬牙交错的檩条上面悬挂两盏一百支光的灯,那可是最奢侈的光,十分耀眼,如同白昼。几乎是倾村而去,一村人全挤在仓库里听说书。
   说书人有一段引子,许是开场白的由来。说的是跟所在地方有关的一些话,都是好话,民风淳朴、村风敦厚,诸如此类。然后,他再啪的一声,说“余不一一”。接下来,他便开始说书。下面的人不由再次挺直了腰,墙上的头影再次轻轻摇晃,像插秧一样。
   说书先生在大家眼里自然是识字断文的文化人,大部头的书一部部看下来,再一部部说出来,这对底下高密度的“亮眼瞎子”而言,无疑是大知识分子。他用眼睛看过的书,再用嘴巴讲出来。那些讲出来的书又跑到听众的耳朵里,于是,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在村庄人脑海里演绎成一个个场景,人物的悲欢离合影响着他们对人生的看法,也滋养着他们的精神生活。
   说书人的语言是书面语夹口语,又带着地方口音,对下面坐着的村庄人来说这是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村庄人喜欢用“搪口”清爽与否来评价说书人的口齿,同时也顺带点评了说书人的技艺。要达到“搪口”清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前面加上“交关”一词,就更加难。除了说书的功底,还要具备一颦一笑、一问一答等传神的功夫。
   一个个忠臣义士、名将贤相在他嘴里粉墨登场,也有才子佳人在他声音里次第上场。说书人时而轻声低语,时而声急如潮,高兴时抚额大笑,闻者无不快心,伤心时呜呜咽咽,戚戚哀鸣,听者心生悲凉。如遇到书中人物蒙冤入狱,说书人的神情便蒙上了无限哀恸,声音也变得嘶哑,一字一句直钻入下面村民的泪腺。
   突然峰回路转,说书人抓起醒堂木,啪的一下,“格辰光,只听得……”他略一停顿,习惯性地拿目光睃了一下,全场的情绪早已高度集中,不同的脸不同的表情,有张大嘴巴,露出猩红的牙床;有紧抿嘴唇,眼睛突灵灵的;也有半闭半开的嘴,似乎含着灯光,又像在吞吐灯光;各异的嘴巴,却有一样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说书人,正等待着他把“咣咣”后面的故事说出来。
   说书人拿起手帕擦擦嘴,挽了挽长衫袖口,不急不慢,然后一捏长衫,一甩,坐到了竹椅上,把扇子打开,斯文十足。待完成一切相公礼仪后,他才缓缓道出来,原来包大人巡按到此。一听包大人来了,下面微微骚动,有节奏合一的舒气声,还有轻轻地交头接耳,大家的心情如解倒悬。大家全沉浸到了说书人的故事里,一天的疲劳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老葛曾有一句中肯的话,他说,听说书解热解冷解肚饥。队长表示同意,副队长也同意。于是,一村人都表示没有比老葛说得再好的话了。老葛的总结比王书记念通知强多了。只有老周觉得此话不妥,原因是这句话本来是说打麻将的。但老周最后也认为听说书确实解热解冷解肚饥。
   常言道外来和尚好念经,说书的大多是外村人。但后来我们村还真出了一个说书的。他是我叔的老师,姓吕,已经在村小代了十多年的课。我们喊他老师,上了年纪的人称他先生,因为他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许是他听了几回书后,觉得这事他也能干。于是,他弄来了几本书,从学校回来就关进门看书。
   他老娘让他去自留地担水,他说忙着。他老爹喊他去挑谷,他答没空。晚上别人纳凉聊天,他提来一桶井水,两脚浸泡在里面,穿一件白色的背心,一手拿书,一手摇蒲扇。忽然,啪的一声,他不知何来此声,茫然地抬起头。原来,他老娘看到一只蚊子正欢快地叮咬着他。一只拖着肠子、肠子粘着血迹的蚊子正躺在老娘的手心里。老娘把手在他鼻子底下一晃,似乎验明正身。验毕,啪,手指一弹,死蚊子掉到了地上。赵老师此时正酣畅于书中的武林决斗,老娘那弹蚊之果断、敏捷,犹如内功高超的武林之人。他不由拿书中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来赞美他老娘。他老娘眼睛一白,扔下一句:“文不像读书人,武不像救火兵,侬饭有得吃哉!”
   很快,村里有人知道吕老师准备说书,而且正“闭关修炼”,把一部部书装进脑袋。队长亲自到他家,说如果吕老师给大家说书,别人给多少钱,也给你多少钱。吕老师一边谦虚地推托,一边悄悄问队长能不能管酒。队长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
   那天,吕老师在队长家喝了一斤半黄酒,在众人簇拥下走向他人生第二次高峰。据他自己说,第一次是走上讲台,第二次,也就是这次,将走向舞台。队长一边搀扶着吕老师,一边问:“吕老师,你还能不能说书?”吕老师几乎是嫣然一笑,伸出指头,答:“能!”到了仓库,村民们早挤在那儿,一看吕老师像一只醉虾公,不禁大失所望,但也有一些起哄,向吕老师稀里哗啦鼓掌。吕老师眯缝着眼睛,跌跌撞撞从人群闪出来的一条缝中间走过。四只稻桶早覆盖在地上,上面早摆着桌椅和一只搪瓷杯。吕老师想爬上去,队长一把拖住他,说:“吕老师,你还是坐在下面说吧。”吕老师悬着一只脚,说:“非也,非也。”言毕,一骨碌爬上了台。大家一看吕老师站到了台上,有的抿着嘴偷偷地乐,有的咧着嘴直呵呵。
   吕老师从口袋里摸出一块小木块,啪啪啪,连啪三声,场下顿时一片安静。吕老师煞有介事地掸了掸衣服,然后一屁股坐到了竹椅上,此时已没有了刚才的醉态。吕老师并不拿目光扫下面的观众,而是停留在檩条上,一场书说下来,目光始终在老地方,似乎檩条上有一块宽银幕,里面演什么,他就说什么。吕老师最绝的是会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马叫、鸟啼、虎啸,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吕老师还会制造各种声音,说到兵器相击,来个“镗——”;说及大雨,用“哗啦哗啦”;如果书中人物有痛哭的,他便表演哭,用袖口擦眼,哭得台下人忍不住陪着他哭。假如,书中有狂笑,他就仰天大笑,旁若无人。
   总之,吕老师是装猫像猫装狗像狗,一个人在台上唱了一出大戏。
   吕老师大约说了一个星期的书,最后一次因为喝高跌入了沟里。吕老师被人架到家里换了衣服,再被人架到仓库。
   吕老师自那次鼻青眼肿地说完书后,再也没上过稻桶。
   他是我见到的最后一个穿着长衫露醉态的人。
   后来,我看越剧《孔乙己》,总觉得台上的那个孔乙己离真正的孔乙己隔着距离。尽管茅威涛是一个优秀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可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舞台表演。因为,我想起了吕老师。

共 363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袭长衫,一把扇子,一块惊堂木,再加一块手帕,这是一个时代里说书先生的标志。说书先生在台子上声情并茂演绎别人的人生,听客在台下串连或悲或喜的自己的人生。作者呢!是说书人?是听客?是旁观者?是演绎戏里戏外人生的导演?都是。都不是。在这篇散文里,作者详细地描写了说书先生从进村、招待、说书、听书中,人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出的精神层面的求知欲,着实让编者感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个近乎热血沸腾的场面,人们对文化人的崇拜,真的不亚于现代人。随着扫盲运动的开始,物质生活富裕的现代人,家家的小孩都有学上了,书在人们的视野里随处可见,说书人自然就从说书的历史中退场。可是,直观现实,还会有几人真正能把书装进心里,随时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书中人生,世中人生呢?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一一回味文章中的场景,犹如亲临那时风景。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711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8-07-09 11:11:54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江边        2018-08-08 09:32:57
  读干老师的文章,不禁让我又回到了我们那个年代,那个相似的村庄。我们有相似的童年,但高手笔下的还原和艺术升华,并不是一般能写写画画的人所能做到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