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饶舌“输在起跑线上”(杂谈)
“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这一说法,起于何时颇难考证,然而,对中小学生的家长来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许多家长还以此说法为导向,要求孩子持久地进行着一场“决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残酷拼搏。
具体说来,有的家长强求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除了周一至周五接受学校教育外,双休日与暑寒两假,要么参加语文、数学、英语补课,要么参加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节目主持的培训,从小学到中学,一年胜过一年,三百多天里,早起晚睡,疲惫不堪。有的家长对孩子学前阶段也不松懈,要求读拼音,识汉字,学英语,背古诗,参加各种兴趣培训,把天真活泼的幼儿变成了小小的“读书人”。更有甚者,孩子还在母亲的肚子里,便开始接受五花八门的胎教,真可谓让孩子从生命开始那天起便毅然站在了决战人生的“起跑线上”。
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疑是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无疑是对孩子的高度负责,无疑是对孩子充满了期待,实可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世间之事,物极必反。孩子,天性贪玩好耍,如果幼儿时期就成天“日、月、水、火”,“加、减、乘、除”,何来欢乐的童年?一些信奉“不打不成才”的家长,对孩子贪玩,轻者骂,重者打,让孩子小小年纪便感到了不应该感到的压力。有的家长总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比这比那,无意中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莫大的伤害。有的孩子一旦成绩不好,在学校受老师责备和同学奚落,回到家还要忍受父母的“单打”或“双打”。据主流传媒报道,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患上郁抑症的不乏其人,自绝人生的悲剧也时有发生。近期有机构调查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深感痛苦,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探究起来,家长过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原因诸多,但更多的是攀比心理作祟,觉得自己禄禄无为,这辈子输给了同龄人,寄望于孩子学业优异,考上一流大学,将来出人头地,不仅孩子幸福,也为自己挣回那份羡慕已久的尊荣;也有个别家长不尽其然,按他们的话说,“其实也没想那么多”,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仅仅是为了在同学、朋友、同事跟前有那么一点谈资,俨然把自己对虚荣的图慕作为一种压力强加给孩子。
所料不及的是,家长过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攀比与追逐,为滋生校外培训机构提供了沃土。近十年来,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五花八门,数量之多令人震惊,据统计,一个中小城市就数以百计。这些培训机构,有的具有合法证照,是教育资源的一个补充,但有的既无证照也无专门的场地,是十足的“游击队”;这些培训机构,对补课和培训花样百出,有的对应中小学课程设置,你有什么我就培训什么,补习什么,有的以×数教学为名,误导学生走捷径,搞乱学生的思维方式;这些培训机构,无孔不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挖空心思开办“銜接班”,提前教授下学期的课程,干扰和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这些培训机构,为牟取暴利,一个学生一个暑假的培训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一个兼职老师,月收入相当于学校工资的几倍,有位省重点中学的老师,毅然辞职,做了专业培训教师;这些培训机构,为了增加招生数量,居然在广告中点名道姓地声称某某老师是省重点学校的特级教师。
的确,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相当一部分是学校的在职教师。他们校内执教无精打采,校外兼职精神爽朗,哪怕是双休日不休,暑寒假不假,依然乐此不疲,更令人发指的是,有的校内上课不讲重点,留在校外补课时讲,逼迫学生不得不参加补课。
一位家长曾经历过这么一件事,他的家与教他孩子数学的张老师的家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相邻而居,他夫妻俩每次同张老师相遇,主动打招呼,张老师总是板着面孔不理不睬,弄得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是孩子说了句“张老师说我没参加补课”,才使得他两口子恍然大悟,于是乎,第二天便让孩子带上钱去报了名,之后再见到张老师,张老师不仅笑容满面,而且主动打招呼。像这样的老师,哪还有什么职业操守、什么师德师风、什么为人师表可言啊!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校甚至是公立学校居然同培训机构暗中合作,利益共享。某个省城的一所中学确定小升初艺体生学位,当家长们还毫不知情时,培训机构便打电话告诉他们孩子已被提前录取,诚邀他们的孩子参加小升初“衔接班”培训,并提示他们这样可以先人一步跃出“起跑线”。
家长们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结果,不仅孩子苦不堪言,自己也成了难以启齿的牺牲品。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读上一所好的学校,承担了多达十几二十万元的各种费用,不少家庭为此债台高筑;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支付高昂的补课费、培训费,除了逢年过节外,坚持不吃肉食;有的家长甚至把一日三餐减少为一日两餐……
面对种种乱象,人们不得不从心灵深处发出呐喊:“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
是的,同医疗体制一样,我们的教育体制着实出了问题,而且亟待解决,否则,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是不会提出我们的中学是“玩命的中学”,我们的大学是“快乐的大学”这一命题的。
所幸的是,时下教育部对教育界所存在的各种现象,不再是与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是心里有数,明白极了。对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和有的培训机构利用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切心理,对学生负担过重“不但不减反而增加”,对课程重点“校内不讲校外讲”,“超前教学”,“干扰和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的种种劣行,不仅三令五申,而且兵分多路,开展督促检查。
多数有良知的校长和教师也一再呼吁家长,不要再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了,有的教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校外培训的种种弊端。
然而,能否把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切实减下来,能否还孩子们应有的玩耍时间,能否让孩子们不再失去欢乐的童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家长。试想,如果学校老师减负,家长却暗中加负,一定要强迫孩子参加这样补课那样培训,孩子的负担和压力能减下来吗?
诚然,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先人一步,几年后考上个一流大学没错,但应当明白,一流大学就那么多,怎么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再说了,上了一流大学,未必就能成为一流的人才。其实,只要孩子尽够了努力,即使没达到理想的目标,也不见得就输掉了什么。作为家长,应该调整心态,让孩子顺其自然地成长。
我的微信号:18938588757
我的微信号:TJ57340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