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端流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云】《中华通韵》是洪水猛兽吗(散文)

编辑推荐 【流云】《中华通韵》是洪水猛兽吗(散文)


作者:山中樵夫 布衣,47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13发表时间:2018-07-20 12:45:47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通韵”必然会占据诗词创作的主导地位,旧韵必然会被逐渐淘汰。所以平水韵并非是至尊铁律,而通韵也绝不是洪水猛兽。

【流云】《中华通韵》是洪水猛兽吗(散文)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相关部门准备在中小学校推行普及新式韵书《中华通韵》,而在诗词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仿佛是捅了马蜂窝,纷纷扰扰铺天盖地。赞成者寥寥,反对之声甚嚣尘上,大有人人得而诛之的架势。甚至有一些所谓的诗词社团发出联名公告和讨伐檄文,呼吁抵制“通韵”,并且坚称要与之“划清界限”。似乎推行“通韵”就是数祖忘典大逆不道糟蹋国粹,任其发展大有“传统文化丧失殆尽”之忧。似乎推行“通韵”就是自不量力乃至误人子弟,就会国将不国。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和略知皮毛的诗词爱好者,本不想参与这样的毫无意义的争论,但是面对这种毫不负责的片面之词和对“通韵”的无端指责和挞伐,心中不免有所郁闷,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2018年4月24日“中华通韵”国家级课题结项鉴定会在京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中推行使用《中华通韵》,也就是说想用全新的韵书教学生们写诗填词。实际上,让孩子们用“通韵”在课堂上写诗填词,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毫无疑问是大有益处的,在古诗词大量走进语文教材之时,并进行适时的普及是一项绝好举措,更何况还先是试行。但是,反对者认为摒弃传统韵书,推行新式韵书,对中华传统文化是颠覆性的毁灭,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浩劫与灾难。事情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这让我想起了100多年的那场新文化运动,其中不就有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要求言文合一的惊世之举吗?当时的反对者恐怕名头更大于今更盛,其中不乏像章士钊、林纾、辜鸿铭、瞿宣颖这样的国学大家。但结果如何呢,还不是白话文最后取得了主导地位。不也诞生了像鲁迅、胡适、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冰心等一大批用白话文写作的大师吗?现时这些“通韵”的反对者,基本都是所谓的诗词界中人士,当然也可能有些充其量是食古不化的遗老遗少。他们固执地认为既然学写格律诗,就该用古人编撰的《平水韵》,填词就该用《词林正韵》。对此笔者虽才疏学浅,仍不免觉得有点好笑,实在是不敢苟同。格律诗或说是近体诗大约源于南齐、始于初唐、风靡于盛唐、成型于中唐,而平水韵一书是南宋末年所编,因其刊行者刘渊为江北平水人故名。难道说唐人写诗不循韵律没有韵书吗?为何两宋的人写诗不用唐人的韵书,却不尊祖法地编一部自己的韵书呢?当然唐人作诗也是有韵书的,那就是《切韵》。该书由隋代陆法言所著,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一共5卷,收字约1.15万。共有193韵:分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唐韵》是由唐人孙愐所著,大约成书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后,应为《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共5卷,有195韵,其中上、去二声各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两宋和唐朝一样,基本上也是使用中古音系的。按理说宋人应循唐韵才对,可为什么宋朝不沿用照搬唐朝人的韵书?而偏要费时费力地把唐朝人将近二百个韵部的韵书删减合并成只有一百多个韵部的“平水韵”呢?答案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吧:虽同为中古音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怕原有的很多语音细节都已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尽管是使用基本相同音系的两个朝代,也还是依据具体变化而选择使用不同的韵书。那么为何我们已经不再使用中古音系的现代汉语,却非要一味沿袭古人的韵书,而不愿或不屑接受和使用更贴近我们时代音系的韵书呢?难道说宋朝人的敢于革新是在毁灭传统文化?为何我们却要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实,熟悉韵书的诗词爱好者都知道,《中华通韵》也并非是第一本颠覆传统的韵书,此书只不过是“中华新韵”的修改版而己。中华新韵早在民国期间就开始施行了,一路走来褒贬不一争议颇多。新韵的推行也是逐渐而稳步地展开的,其脉胳清晰可见:1940年,《中华新韵》由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辑,分立十八韵。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出版了《诗韵新编》(十八韵)。1978年,《诗韵新编》(十八韵)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发行。2004年,在《中华诗词》第6期上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赵京战编)。2005年,《中华今韵》(十九韵)修订再版(杨发兴编辑)。2018年,《中华通韵》(十六韵)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新韵研究”课题组编辑,并准备试行推广,但责难之声便随之而来。
   用新韵写诗填词,历来被很多所谓的诗词“大咖”们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似乎用新韵作诗填词就是旁门左道异端邪说。他们奉平水韵为诗词创作之圭臬正统,容不得新韵的实际存在。还衍生出了堂而皇之的不成文的规则:使用新韵之诗作,必须在诗题后标注。那些使用新韵的作者,大多都被视为异类,若见不标“新韵”二字的诗作,动不动就出律了、失黏了。似乎懂点旧韵就可颐指气使高人一辈,就有了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资本。如果让那些用旧韵写诗填词的人用古音去读一首诗词,恐怕也只能是望“诗”兴叹,乃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
   新旧韵之争由来已久矣,但似乎总是“新韵”处于弱势,用新韵写诗的人也自觉自惭形秽低人一等,似乎缺少了卖弄的底气和炫耀的资本。倒像是个无名无分的时常受气的“小三”,虽年轻俊秀,但始终撼不动“大姨太”的地位,就连“二姨太”“三姨太”乃至丫环、管家婆子也惹不起。暂且不提纷争治气,从新韵的发行到有人使用,已有70多年的了,有谁又能灭了她呢?还不是想用旧韵的用平水韵,想用新韵的用“中华新韵”吗。事实雄辨地证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现在推行《中华通韵》根本就无需犹抱琵琶半遮面顾虑重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用旧韵者更不应该对她横加指责,横挑鼻子竖挑眼。这不是应有的学术氛围,有失应有的学术风度。
   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父辈对其不管有无情怀,有无领会,也不管我们的父辈身处平凡亦或是尊贵,但他们都在我们牙牙学语之时,就给了我们一些诗词的启蒙。虽然我们只是机械的背诵记忆,尽管我们还对其不甚了了。我记得,我背得第一首古诗是一个上过私熟的本家爷爷教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那时年龄太小,不明就里,只觉得顺口好玩就记下了。更不用说后来上了小学,老师除了教我们a、o、e,b、p、m、f之外,还让我们背了很多主席写的旧体诗词。像“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啦,“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啦,“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啦,“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等等。虽然对韵律一无所知,甚至并不懂得是什么意思,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背诵的热情。再后来,我们上了中学,老师又引导我们了解学习了更多的古代诗词曲赋散文。虽然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才不得已进行一些相应的背诵默写,但都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美好而浪漫的诗的种子。使我们知道,生活中除了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之外,还有诗和远方。于是在过去的某一天,这颗撒在心田的种子便开始发芽了,我们有了想要用诗词曲来表达自己心声的欲望和冲动。我们想用自己熟悉的普通话押韵写作,但却被无情地告知,你错了!你要使用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平水韵”。于是乎,便地毯式搜寻,然后找到了平水韵。想要按正统而非不入流的方式去写作,但却意外地发现平水韵中有很多似懂非懂的地方,当问及我们周围那些所谓的诗词专家和自诩的语言学家,却无人能够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正确解读平水韵,他们也同样是云山雾罩、不明就里、未知其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只是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式的承袭沿用,你该是何等的失望!
   其实,早在1913年,当时的“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就有了《注音字母》,决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国音。1955—1957年以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开始着手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中止了古汉语“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使汉语拼音的推行使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的刘孟扬的《中国音标》等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又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这对规范现代汉语语音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86年,我国又把推广和规范使用普通话作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2000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为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立法。在举国普遍推进普通话的当下,在语言文字业已立法的今天,在大力提倡旧瓶装新酒的时代,一味地守旧固步自封是无益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也是与与时俱进的发展大局格格不入的。
   诗词乃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本来其受众面就并不太广,格律诗词的受众面就更是少的可怜。但就是这极小部分的人群,长期以来一直以阳春白雪自居,曲高和寡闭门造车,游离于普通大众之外而孤芳自赏自我陶醉,从而摇头晃脑沾沾自喜。更多的诗词爱好者则是凭着自己记忆深处的那些有意无意的对诗词的原始积累,产生了一种对诗韵美的向往。于是在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的间隙中,随意地翻阅一些诗词作品,以此调剂调剂心情,缓解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当他们吟诵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命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尺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时,却被告知“看”不能读作kan(去声),而应该读作kan(平声),否则就会不合平仄要求,出律了。当他们吟诵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时,却会被告知“衰”字应该读作cui(平声),而不能读成shuai(平声),否则就不押韵了,不合格律要求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胜枚举……
   这些语音方面的差异,对于一个只是拿读诗词当做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普通诗词爱好者,有意思吗?声韵格律当真会影响人们对于诗词的欣赏吗?我看不会!相反规则细微处知道的愈少,对诗意朦胧的好感就愈多。当我们用普通话去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水,在水一方”时,它会影响你对美好意境的体验吗?正是基于这种对诗词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之意境的切身体验,才得以有机会有可能让更多的人拿起了笔,加入到了诗词的创作队伍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的是沃土,需要的是不同的培养方式和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新韵”也好,“旧韵”也罢,就像两大花团锦簇的苗圃,与其人为设限,还不如给它们更为肥沃的土壤,更为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更为自由的生存环境为好。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更妩媚动人。诗歌的百花园不但要有“旧韵”,也欢迎和提倡“新韵”,也需要有大量的优秀活泼、意境隽永的现代白话诗。一味地拒绝反对,恐怕是用旧韵的写作者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吧。那种死抱清规戒律,依式写诗填词而无视诗词意蕴情感表达的诗人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下观念了。李白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的律绝写得如何好,而真正奠定他浪漫诗风大家地位的,恰恰是他那些古风乐府作品。纵观现在用旧韵写诗的文人雅士们,你们哪一首律诗超过了老杜的《登高》、《望岳》,你的哪一首绝句超过了小杜的《泊秦淮》和王昌龄的《出塞》。就是你们的律绝得意之作,有没有超过一些古人的古风作品,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如果没有,还是请谦虚一点为好。你也充其量是一个刚入门的初学者,是一个刚记住一点平仄的尝试者。你还没有资格对“新韵”指手划脚。还有一些用旧韵写诗的人,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勇气和胆量,生吞活剥生编冒捏,拚凑一些只有自己能明白的文字,美其名曰“平水韵”。这样的诗,在网络平台俯拾皆是。须知作诗填词总是要给人去看,如此儿戏不是给人添堵吗。当然用新韵的和写白话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精神产品创造不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玩的!
   当然,推进新韵的施行,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抛弃旧韵。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古代历史文化、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语音的差别等等。毫不讳言,使用“平水韵”要比使用“新韵”更能体现出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旧韵的学习研究使用,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视人而需,绝不能搞一刀切,绝不能借口发扬国粹,排斥甚至是抵制新韵。你可以用你的平水韵,但你不应该对新韵有所微词更不能抱有敌视。深入学习研究仿效古韵,自当肯定。但有人想要创新发展使用新韵,也当鼓励。各取所需,各自发展,是不是能够产生更多的精彩?时代在进步,语系在变化,传承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吧。与时俱进,新旧并存,双轨并行才是正途。但我们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通韵”必然会占据诗词创作的主导地位,旧韵必然会被逐渐淘汰。所以平水韵并非是至尊铁律,而通韵也绝不是洪水猛兽。
  

共 51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通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相关部门准备在中小学校推行普及新式韵书《中华通韵》,而在诗词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赞成者寥寥,反对之声甚嚣尘上,一些所谓的诗词社团发出联名公告和讨伐檄文,呼吁抵制“通韵”,并且坚称要与之“划清界限”。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中华通韵》的利弊方面进行阐述,对新旧通韵做细致的分析。认为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父辈对其不管有无情怀,有无领会,也不管我们的父辈身处平凡亦或是尊贵,但他们都在我们牙牙学语之时,就给了我们一些诗词的启蒙诗词乃我国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本来其受众面就并不太广,格律诗词的受众面就更是少的可怜。而一些诗词作品,调剂调剂心情,缓解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当然,推进新韵的施行,并不代表我们就要抛弃旧韵。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首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古代历史文化、古今词义的演变、古今语音的差别等等。对旧韵的学习研究使用,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视人而需,绝不能搞一刀切,绝不能借口发扬国粹,排斥甚至是抵制新韵。深入学习研究仿效古韵,自当肯定。但有人想要创新发展使用新韵,也当鼓励。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时俱进,新旧并存,双轨并行才是正途。文章分析细致,观点鲜明,具有独特之处。美文,欣赏推荐!【编辑:成雅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成雅琴        2018-07-20 12:49:41
  作者观点鲜明,分析细致,古诗词属于传统文化,应该继承发扬。但不能一刀切,不能固步自封,与时俱进,新旧并存。
回复1 楼        文友:山中樵夫        2018-07-20 17:37:14
  谢谢雅评!
2 楼        文友:成雅琴        2018-07-20 12:50:17
  感谢赐稿流云,期待您的更多精彩!
回复2 楼        文友:山中樵夫        2018-07-20 17:37:32
  谢谢
3 楼        文友:千里追梦        2018-07-20 12:50:51
  厉害,美文美编按!赞赞赞。欣赏学习了。
千里追梦,始于足下。
4 楼        文友:成雅琴        2018-07-20 12:55:27
  问候追梦妹妹,敬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